祝爱华,钟嘉毅
(广州工商学院,广州 广东 510507)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正式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其目标是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发展成为对世界经济具有主导作用的大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框架协议在合作目标中提出,将建成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努力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其另一使命是打造大湾区文化高地,并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是9+2城市群,涵盖广东、香港、澳门三个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两种制度,英、葡、汉三种语系,四种不同语言(英、葡、普通话、粤语方言)。香港澳门两地97%以上是广府人及其后裔,就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广府文化是其主流文化。香港澳门回归后,三地交流不断深化,差距越来越小,“大广府”经济文化圈初步形成。
民族传统文化既在空间上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在时间上反映了各族人民长期的创造和积累,形成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广府文化作为粤港澳地区的同宗同源文化,始终镌刻在每位广府人的心中,即使在变革和创新的现时文化里,仍体现了本文化特有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感意志和价值追求。广府文化是海洋文化,具有兼容性、开放性。自汉唐以来,以广州为首的广东地区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东西方交流的门户,中华文化由此传播到海外,西方文化也由此进入中国,影响国人。经过历史的变迁,广府文化仍然为地域文化中的翘楚,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在中国大陆、港澳地区乃至海外华人华侨中产生重要影响,占据重要地位。它不排外,包容性强,容易与其他文化融合,善于吸收传承文化精髓,并将各地的文明元素融入到自身的文化中再度保存发扬。
在新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为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地地缘相近,广府文化是其同宗同族文化,在粤港澳三地,其文化认同度很高。三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都非常接近,同质性强。而文化同质性能突破地域体制的界限,使三地相互联结,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传承发展广府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推进港澳与内地的文化交流,还能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焕发出时代活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目前,中国品牌的国际认可度还不高,知名品牌匮乏。作为世界代工厂,中国闻名遐迩,但是中国质造与中国智造产品少。作为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其产品品牌附加值低。有的产品走出去了,但是品牌名气没走出去。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优秀地方文化并未附载于产品而走出国门,或者文化资源并未恰当地转化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源,文化渗透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
粤港澳大湾区拥港抱湾,极具经济活力,珠三角、香港、澳门经济在全国排名前列。在推动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提升文化交汇融合的步伐,促进大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倡导绿色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撑具有重要意义。三地应秉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协商、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强文化合作,充分发挥广府文化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特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文化投资,深化人文交流,协同创新,建设广府文化特色品牌,提升广府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共建广府文化产业体系,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协同发展。
弘扬、传承优质中华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部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充分表明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优质地域文化代表的广府文化在是粤港澳三地同宗同源的文化,有一致的认可性,也是世界华人文化,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影响巨大。弘扬广府文化是增进粤港澳三地融合、增强三地凝聚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大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文化先行,建设好大湾区文化高地,不仅是经济发展需求,也是发挥湾区辐射作用,借力“一带一路”,为国家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地缘、语言、资源构成了广府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在推进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如港澳与内地文化冲突,心理差异,造成了频发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探索全面、客观、务实的沟通方式,形成深厚广阔的人文积淀和交流机制,才能真正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
文化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绿色环保、溢出效益等特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支撑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2020年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广府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融合着民族情感。对其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探索,与科技融合,与企业品牌融合,以其丰富的内涵来重构文化产业的内容,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扶持发展使之成为支柱型国民经济文化产业和新的经济引擎,这是契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纲领性要求的。
构建独特的广府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广府特色文化产业,扩大广府品牌在全球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文化市场,开发具有国际市场的广府文化特色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中国质造”,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推向世界,最终将提升国家文化形象。
张杨勋(2013)指出:广东省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且文化产业需求量大,但是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产业内结构不平衡的不足。虽然拥有好的发展机遇,如国内外大环境发展向好、国内政策大力支持,但也面临着核心竞争力不足的挑战。近几年来,国内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如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京津冀文化)也给广府文化产业带来了威胁。
广府文化优势之一在于文化资源丰富,截至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府文化占57个,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先行文化优势。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先驱省份,广东省政府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建设已初具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为广府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广府文化资源丰富且文化积淀深厚,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建筑园林、书法、饮食文化、侨乡文化等不仅具有巨大的传承价值,还具有强大的文化势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积极探讨粤港澳三地文化合作、互补、多赢的途径,找准定位,开发广府文化资源,突出本地特色,打造优势产品,必能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向外倾泻功能,引领经济文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广府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中心,是同一文化圈,但在这一大文化圈之下却形成了内地和港澳两个亚文化圈,这两个亚文化圈之间有重合,有交集,也有诸多差异。广府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吸附性,广东地区的广府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和融合了其他中华文化的优质元素,逐渐形成独有的务实、重人情、重商等文化特质。基于历史原因,香港、澳门实行不同的体制,香港、澳门在原先广府文化基础上接受英国和葡萄牙等西方制度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较强,且与内地民众在观念、意识和心理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与近在咫尺的珠三角乃至内地有一定的隔阂和冲突。近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如文明旅游问题、奶粉问题,“蝗虫歌”事件、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等问题。要解决这些冲突或者跨文化交际障碍,可从以下两点考虑:
1.相互尊重对方文化
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是弥合差异协同发展的基础,体现在每一个小的日常细节中。尊重当地文化,与之产生强烈共鸣,才能赢得深切共识,从而建立实现最广泛意义上的同盟。不管哪里的民众,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另外一个地方,无论是居住、旅游,还是工作,一定要入乡随俗,让自己适应当地的环境,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民俗、生活习惯等。如与自身文化背景差异巨大,我们应该做的是改变自己,尊重对方的文化。
2.加强粤港澳的人文交流融合
人文交流包括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增强港澳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蕴含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居民普遍享有较高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但是在思想上与香港澳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异。政府与民间组织可以通过组织人员互学互访、开展文化交流、举办文化展览等活动,加强港澳居民对于地区文化同源性的认识和感受,通过文化+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举动增强民众间的交流,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逐步消除目前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摩擦,为粤港澳大湾区真正实现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文化融合的基础,使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三地文化交流接触的点滴细节中做到取长补短。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强大的教育资源优势,有世界百强高校五所,双一流大学两所,特色外语院校和侨校各一所,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和良好的科研平台。成熟的产学研体系,能为区域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培育优质人才
培养优质人才需要优厚的教育资源,粤港澳大湾区雄厚的高校资源为该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所需人才奠定基础。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为广府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挖掘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整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研究出新的文化生长点;高校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提供智库支持,为区域建设起到孕才伐谋、咨政启民的作用。
2.开展学术交流,弘扬广府文化
邀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专门的研讨会或学术论坛,交流学术成果,发现新的研究路径。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展示民族特色文化成果,要相信最乡土的可能是最世界的。高校师生应主动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等场所宣讲文化研究成果,这样也对青少年起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3.促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广府文化传承注入持久动力
对接地域文化产业建设,积极孵化优秀的学术成果,促进地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化,搭建产学研互融、互通平台,推进“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企业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加强教师不断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促进文化成果转化。当精神产品转化为消费者需要的物质产品,不仅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拓展文化的传播方式,产生持久的文化影响力。
协同本身就是两个及以上组织 (或个体)为完成既定目标而协同一致的过程。文化协同包括精神文化协同和外在制度文化协同。其中,内在精神文化是协同创新主体内在拥有的意识形态集合,如组织文化、价值观、研究精神等方面内容;外在制度文化是协同创新主体在进行知识生产及创新中各种制度规范,如制度、规则、规定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不是追求单一化、趋同化。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协同创新广府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使广府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面向世界,这是文化协同发展的核心。粤港澳地区各政府应加强创建文化协同机制,加强对话,实现深度合作,在多元文化的社会思潮中,共同传承、发扬好广府文化。
香港和澳门是“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两条纽带,分别辐射出英联邦国家和葡语系国家,范围可达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香港与总人口20亿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有传统紧密关系;而澳门与占总人口2亿多的葡语系国家紧密相连。香港澳门一方面背靠祖国内地,熟悉内地情况,深得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滋养,具备深挖中国故事精髓的能力和便利;另一方面又面向世界、具备贯通中西文化的优势。长期以来,香港澳门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重镇,培育了熟练驾驭国际传媒运作的文化传媒氛围,在文化观念、包装手法等方面更容易与海外接轨。当前,在香港有超过80家国际传媒机构设有办事处,18个卫星电视广播机构,为亚太地区观众提供超过200个电视频道,已经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信息中心。传媒的发达不仅仅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向外扩展的重要推手,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门户传播作用,以广府文化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理念、扩大文化内涵与外延,充分发挥广府文化兼容并包先天优势,使之与其他文化不断耦合,推陈创新,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
“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府文化发展的良好契机,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纽带作用,能把不同地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此背景下推动三地文化建设,举办文化系列活动,增进三地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多元共赢,增强港澳同胞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社会协同效应,增强广府文化的“造血功能”和自我生发能力。在倡导文化协同发展的前提下,粤港澳民众对自身文化进行调试,尊重不同的文化,促进文化整合,最终产生文化协同创新效应,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重要的文化高地,集聚势能推动经济协同发展,为活力经济区、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目标的实现提供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