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宇,朱学荣,张静媛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育有中国精神、有爱国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青年是高职教育最为核心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涵养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个自立于世界的民族必有其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支撑着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这不仅要有来自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积蓄的强大物质力量,更要有精神养育、文化传承等方面所锻造的强大精神力量。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便认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一个具有文化传承、核心精神的民族和国家才不会衰亡、才能不断走向新的历史高度。然而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弘扬“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旧青年”与“新青年”有天壤之别,只有“新青年”,才“适于今世之争存”,才能担负起改造社会的历史责任。不追求创新的民族不能生存于世;“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要实现民族强盛,必须进取不可退隐。
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核心能力。创新决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创新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象征。在僵化的时代,创新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力量;在变革的时代,创新是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根本力量。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创新,就没有新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多重维度上展开的文化创新,不但提升了民族自信、民族自尊,夯实了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更造就了对人类文明进程有巨大贡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创新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创新必须贯穿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始终。这是全社会就文化传承、民族发展、国家战略达成的高度共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人力资源是社会创造力释放、生产力发展、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根本基础。而高质量人力资源不仅仅指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高技能型人才,更是指具有独立思想、有中国精神、有爱国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青年。
截至2015年,占全国高校总比过半的134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大类共计19个,小类合计761个,当年培养高技能人才达321.4万人,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模相当。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对象基本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高职教育在今日中国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方向,“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技术教育”,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模式,探寻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以实现培养社会人、政治人、职业人、审美人的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须是有意识的、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同时教育实践也不断丰富拓展教育的理论内涵。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主线,致力于让理论回归历史、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调整,不断寻找新的教学突破口,使理论教学扎根于广阔而深厚的实践土壤。
“学生研究”并不是对学生做简单的经验性直观,而是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进行理性审视,既从宏观上研究当今大学生普遍的利益需求、心理状况及思想动态,也从微观上研究学生个体的思想问题。着力于对学生的成长生态进行多样性研究,力求消除偏激、短视、功利的教学倾向,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健康、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路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媒介的多样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借力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问题导向的主题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进而予以引导、启发、教化。例如,思政教学团队的日常教学引介大量心理学量表、思维导图、人格测试、职业趋向测试等科学方法和工具,使课程教学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创建“知行学社”微信公众号,旨在拓展教育媒介的维度,深入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学习、交流与实践,培育有理论见识、有政治信仰、有中国气质、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新青年,该平台持续推送“最美思政作业”以展示新时代新青年的精神风貌,并将学生在课里课外、校园内外、万物之间寻觅到的美好瞬间集结为影像、文字和声音留存于此,使该平台成为记录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媒介;思政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校外实践,带领学生踏寻呼和浩特及周边历史文化遗址,感受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魅力,启发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创造文化,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创意文化作品策展,使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在参与中感动、在参与中成长。
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红色中国的那些记忆”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中国精神·中国魅力”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溯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宝贵的思想资源,培育学生的大时空观和大历史思维。除此之外,思政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拓展师生交流平台,依托其指导的学生社团“知行学社”于2016年末开设了以“周末夜谈”命名的周末研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围绕历史和社会两大主线,设立“古代中国文化”“1840年以来的中国革命文化”“1949年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民族企业发展史”“创新与国家竞争力”等主题讨论和讲座,帮助学生走进中国文化记忆的深处、发现中国精神的力量之源,进而树立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2017年知行学社开设了以“马克思靠谱”“中国红色经典文化”等系列主题读书会。通过组织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走近马克思,走进中国文化的历史记忆,走进民族曾经的苦难历程,使学生透过文字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那些伟大高贵、可敬可爱的灵魂相遇,感受其人格的魅力!通过有趣有料的阅读、交流,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魅力,引导学生更为自觉地回归经典著作。在阅读、思考和分享中,学生自身成长的困惑也不断迎刃而解。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天然蕴涵着两个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造就,缺一不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渗透于办学理念、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各个环节,才能够培育出适应行业需求、有理想信念、有担当、有作为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同时在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却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国精神的涵养、使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核心的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构成人文素质教育精神的坚实内核,二者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交汇,共同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历史责任。因此,近年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协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致力于探索构建“课程思政共同体”,以两大教学团队为核心力量,推动校内各二级学院以培养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青年为共同教育目标,共享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激励学生砥砺德行、精进学业,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不仅要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职业人,更要做一名有人文情怀、有道德操守的社会人,一名有理想信念、忠诚于祖国的政治人,一名超越功利化生存的审美人。
由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主导,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协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依托学生组织“知行学社”和学生创业团队,创建了“人文素质体验馆”,用于涵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进而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同时将其作为保存、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教育基地。“人文素质体验馆”通过赋予空间独特灵动的文化气质、丰富空间内部创新工具,来实现空间对人情绪的影响和行为的重塑,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校无偿提供实践空间,学生创业团队自行设计、装修“人文素质体验馆”,自行设置将要提供的服务项目,自行负责财务管理和人员管理,自行共同出资筹建和协作运营。“人文素质体验馆”的文化体验项目则是由学生创业团队协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知行学社创设,项目活动内容呈现多元化、多样态,有读书会、电影沙龙、微型书画个展、茶艺秀、文化创意产品发布会等。“人文素质体验馆”的创建、运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审美教育相融合的大胆创新,是构建“课程思政共同体”的积极探索。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和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将持续深入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科学性、实效性和发展性相融通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为导向,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民族自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积极思考、深入讨论,从而在触摸、感知、慎思、笃行中积淀日益坚实的爱国情感,以愈加有力的行动展现并弘扬中国精神、创新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