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
——以涪陵区为例

2019-01-20 08:55洪业应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洪业应

(涪陵行政学院,重庆 40080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正确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更是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国务院在2010年9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在2012年7月再次出台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细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后金融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新兴产业,并已成为各国和区域为强抓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新增长点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学术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问题、发展重点、路径选择以及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纵贯现有研究,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层面或东中部地区,较少涉猎西部地区;如何选取一个工业城市为案例开展相关研究就更显凤毛麟角。因此,这为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拓展空间。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与深刻调整,既是经济新常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主要表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常态下中国或区域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可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推进器”。研究成果旨在为相关背景区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决策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是经济新常态形成的重要原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常态下中国或区域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推进器”。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它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以来重庆市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翻番,2015年实现产值1664亿元,2017年重庆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增长32.6%,全市规模企业研发投入280亿元,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5%。作为重庆市一个典型的工业之城,工业产值占据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涪陵区,位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历来素有川东门户之称。涪陵区面积2942.34 km2,2017年末户籍人口为115.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7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18%;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2.2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1∶61.0∶32.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4%;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8.0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5户,其中50亿级以上企业9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1户。近年来,涪陵区坚持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涪陵区产业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工业城市,涪陵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究竟如何有效发展?为此,文章尝试找准涪陵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实践困境,在找准症结基础上,从多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咨询参考。

二、涪陵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困境

近年来,涪陵区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战略,努力推进涪陵区工业全面转型升级,全区业已形成了页岩气、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涪陵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当前,尚未形成中央、市、区(县)相结合的统一规划体系,因此产业发展缺乏明确法规、政策的规定。区域在开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已有几年,但是仍然依靠区域内的资源、产业优势来发展新兴产业,上级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涪陵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二)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偏小

涪陵区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较快,但发展规模偏小,对区域行业的带动能力略显不强。截至2017年底,涪陵区“四园齐进”全面发力,全年进入“三园四地”园区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122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35.78亿元园区规模工业集中度提高到86.8%;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9.6%,比2013年提高6.2个百分点。然而,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然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够,与现代化标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研发投入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17年,涪陵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27亿元,占同期GDP(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59%,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15%)低0.56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比较更是相差甚远;涪陵区规模以上企业具有研发投入新兴企业仅占到全区产业总体的27%,而接近2/3以上的企业极少从事科技研发、创新等项目。可见,涪陵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践中的困境之一在于既表现在研发投入不足,又缺乏核心技术。

(四)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环境不优

2017年涪陵“三园四地”园区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5.7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10%,与特色园区平台载体的作用还不匹配,难以体现空间集聚、要素集聚、配套完善的发展要求。

(五)科技创新要素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不匹配

从涪陵人才结构来看,特别是创新人才、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相对不足,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截至2017年,涪陵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仅210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部门的占比不到15%,实验设备、技术资料类创新资源共享程度不够。

三、推进涪陵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行业发展潜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实际,加快推进涪陵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涪陵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适时研究制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组织涪陵区相关行业专家成立“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顾问组”,作为“领导小组”的智囊机构,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决策咨询服务。

2.加快建立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首先,建立健全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规章制度。其次,推进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政策,尤其加大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要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等方面的研发。最后,加快引导和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强化政策的激励作用,并鼓励区域内企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创造一定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强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

1.理清创新驱动发展思路。严格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在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理念和重点领域等举措,融入到发展的各领域。从涪陵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出发,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网络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跨区(县)交叉领域的创新平台,并逐步形成创新网络。

3.协同创新,助推产业快速发展。首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发展中的推进作用,建议由涪陵区委牵头,构建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科学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和规划,以协助企业有效攻关关键技术以及公司所主导设计的研发方向。其次,整合区内资源,成立区级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举措。最后,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基地,主要的职责在于将知识、商品进行孵化。此外,加快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的新兴产业高端人才。

(三)着力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有效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1.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利用项目支持、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科研奖励等调控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新兴产业创新活动研发,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力争“十三五”末企业的R&D投入占全社会投入比超过80%。

2.强化财政投入的导向性。整合政府资源,把工业发展资金、农业发展资金、商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提取一定比例打捆使用,用于支持新兴产业项目,培育核心竞争力。创新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探索统筹管理机制或第三方管理机制,试行有偿投入机制、PPP投入模式。建立新兴产业经费使用信息平台,及时公开、公示,提高经费使用透明度和使用效率,加强事中监管、事后评估验收,强化问责制度。

3.强化科技与金融融合,充分吸纳金融资本投入。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完善创业投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自主创新;加快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用好天使资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创投基金,吸引区外更多的投资公司、创业公司来涪陵投资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展科技保险服务,鼓励科技型企业积极投保科技保险,分散化解科技创新创业风险,降低创新成本。

(四)着力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对新兴产业集聚的吸纳能力

1.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尽快完善李渡、龙桥、白涛园区污水处理厂接入管网,加快建设投用清溪园区污水处理厂、涪陵电镀中心。完善园区道路、码头、铁路货站等物流设施,建成投用白涛园区危化品专用码头,争取设立渝怀铁路龙桥危化品货站。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构建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试验检测、成果中试、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品展示、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区域性物流配送、结算中心等现代服务体系。

3.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精尖人才,产业中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深化“园校企”合作,留住本地、吸引周边劳动力,加强人力资源保障。

4.加快提升服务效率。坚持服务企业与选商引资并重,提高“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代办服务实效。依托园区所在城区和中心集镇,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医疗、教育、商贸、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

(五)着力优化创新环境,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1.强化政策保障。在全面落实国家、市级相关优惠政策基础上,完善企业发展中的税收、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无污染、低能耗的企业和产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低能耗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2.注重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首先,强化政府搭建平台,采取举措推进涪陵区境内的产业园区与科研院所、在涪高校等机构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同时,通过整合区域内具有一定程度上共同设备配套需求的技术研发企业,构建区域特色技术研发平台。其次,建立不少于5个产业共有基础科技研发、中试平台,重点支持涪陵区现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与改造。此外,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全区大型技术设备共享平台,引导企事业单位间设备有偿共享,为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六)着力充实创新人才队伍,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培育人才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开设新兴产业相关学科,推动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推进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骨干队伍、技能人才队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四大工程”,培养造就具有世界眼光、熟悉现代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队伍,掌握核心技术、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胜任关键岗位、素质优良、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技能人才队伍,操作熟练、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产业工人队伍。

2.加大招才引智。梳理全区已有的相关人才政策,对执行不力的进行监督落实,对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完善,以增强人才政策的吸引力;以服务全区未来产业发展为导向引进人才,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实现人才引进质与量的双向突破;以项目合作、聘任、兼职等形式,引进吸纳一批科研骨干、高技术人才、学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科研团队等服务涪陵区经济继续发展的科技人才。

3.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总调度和质控员作用;加强科研生产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土专家”的培训,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人才基础。

4.建全激励机制。将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于科技人才的评价和晋升挂钩;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方式,完善落实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

5.开展交流机制。畅通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的信息渠道,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发挥人才的集聚与发散效应。

猜你喜欢
涪陵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评《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书评)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