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中仪式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9-01-20 08:55丹,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仪式党员

李 丹,韩 流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同时还强调:“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中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为仪式教育运用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提出了新思路和新理念。《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高校党组织对发展学生党员把关不严,发展党员质量需要提高;一些高校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不够系统规范,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仪式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能够让高校学生党员从仪式活动中获取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强化自身的使命感,进而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内涵及分类特征

仪式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承载着文化传统的程序或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教育对象直接体验并接受其价值理念的过程。本研究中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中的仪式教育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场域中,由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主导并针对大学生群体专门设计与开展的,蕴含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用的一系列富有凝聚力、生命力、感召力的规范化仪式活动。仪式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中的意义体现,即是大学生党员通过直接参与仪式教育活动载体,引导其积极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目的就是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强化党员身份认同和党组织的凝聚力。

高校学生党员仪式教育形式分为四种:通过型仪式教育、竞赛型仪式教育、纪念型仪式教育、体验型仪式教育。通过型仪式教育即标志身份和角色发生变化的仪式活动,包含入党宣誓仪式等;竞赛型仪式教育即竞争比赛类的仪式活动,包含拓展训练、颁奖典礼等;纪念型仪式教育即纪念重大事件或重大人物的仪式活动,包含在国庆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纪念九一八事变等特殊节日开展的主题类纪念活动;体验型仪式教育即社会实践类活动,包括志愿服务活动、红色遗址观摩体验活动等。升旗仪式作为独立完整的一种仪式教育,或单独进行,或贯穿于其他四类仪式活动之中。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精神的象征性与大学生认同感的一致性。仪式教育通过传达精神内涵的语言文字或表演动作等,将价值观念渗透其中,强化教育内容的主体性,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将仪式本身的物质定义升华为精神化、人格化解释,让高校学生党员在神圣、庄严的氛围下,自觉深化对价值观念的认同。

2.程序的权威性与高校学生党员严谨度的契合性。一个完整的仪式由多个固定程序构成,遵循着严格的规范性与礼仪性。仪式程序上的疏漏将意味着仪式的成功与否,活动过程的礼仪、服装等则体现尊卑之别、礼仪之道。这一系列特定的程序制度,在仪式过程中对高校学生党员严谨度起到了强化作用。

3.体验的情境性与高校学生党员归属感的共鸣性。仪式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开展,但其共性即是个体亲身参与,依靠感官去感受特定情境,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熏陶。群体仪式则更突出凝聚力量的氛围,借助仪式可以重温历史、走向未来,直接刺激高校学生党员价值观念的使命感与归属感。

4.实践的重复性与高校学生党员责任感的统一性。仪式使用的重复性强化了仪式意义的功能,仪式的目的并非重复它所象征的日常行动,而是将它置于更高的视域,以便赋予其意义。这种重复强化,也促使高校学生党员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意识,使其德行逐渐贴近仪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二、仪式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的价值作用

(一)塑造高校学生党员敬畏权威意识

仪式教育中入党宣誓仪式和升国旗仪式常贯穿开展,这类仪式程序复杂、严谨。我国刑法修正案(十)草案在第299条,对侮辱国旗、国徽、国歌罪,明确了刑事责任。对于国歌、国徽、党徽的不敬之举,都会造成“触犯刑法”,或是被冠以“辱国”的罪名。这类仪式以刑法为行为准则,其强制性和神秘性塑造了不可质疑的权威力量,这种神圣、庄严的仪式教育氛围,使高校学生党员在参与的同时,对祖国、对党、对宪法心生敬畏,并从中获得精神的洗礼,更具冲击力地感受祖国形象的庄严肃穆与不可侵犯,进而强化高校学生党员个人层面的爱国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引导价值回归。

(二)规范高校学生党员道德发展走向

文化背景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文素养,它规定和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活动方式,并塑造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的传播和灌输需要特定的场域、特定的情境,更需要一种特定文化的涵养与支撑。仪式教育作为一种特定情境下的实践性教育,具有的权威性、生动性、重复性等特征,这些表达形式更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员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要求,从而自主地将个人道德准则向核心价值观念靠拢。在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过程中,仪式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严格依据我党发展党员的要求与规范,各类型的仪式教育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应具有普遍性,包含平等、公正、法治、文明、诚信、友善等,主要体现在通过具有大学精神的各类仪式教育来培养高校学生党员对党、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主动规范言行积极融入。例如,颁奖典礼、志愿者表彰、教师节活动等仪式教育都蕴含着对高校学生党员道德修养的教育意义,有助于高校学生党员塑造积极的社会角色,提高其思想趣味和高尚人格。

(三)激发高校学生党员爱国情感共鸣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一个仪式活动所要突出渲染的情结,而它的群体性则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共享与认同上,仪式的共体性可促使参与者心灵深处产生对一种群体的归属与身份认同的意识。仪式教育通过具像、生动、直观的形式还原历史情境,直击主题、深化人物、突出事迹,使抽象的价值理念形象化、生动化,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别于刻板说教,更具触动性,让高校学生党员更具冲击力地感受历史沉淀的光辉历程,增加个体对生活的体悟,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萌生对历史的敬意,获得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例如,参观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这些仪式活动特定的场域对氛围、着装、精神状态都有细致的、严谨的要求,突出仪式教育的严肃性和庄严性。这类仪式活动建立了国家血泪历史与现实美好生活相连接的机会,从而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养成国家意识,让高校学生党员在仪式过程中正视价值内容,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仪式背后价值观蕴含的情感归属。

三、高校学生党员的仪式教育实施策略

近年来,仪式教育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并以各种形式在高校普遍开展。根据本研究对个别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仪式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尚存在诸多冲突与问题,如运行成本过高、个体关注不够、形式大于内容等现象。只有正视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策略,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仪式教育活动,进而充分发挥仪式教育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目的。

(一)明确教育针对性,确定阶段教育目标

根据调研发现,目前普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中,举办最为典型的仪式教育活动即是针对预备党员开展的入党宣誓仪式以及各类参观红色遗址的志愿活动,总体上仪式教育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培养教育党员是一个相对长期持续的工作,每一位党员同志都要经历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这个完整的过程,发展党员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阶段性任务与角色转换。因此,在设置仪式教育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时,应根据发展党员各阶段的不同群体,把党员教育培养的共性目标作为基础,仪式教育层次性作为关键,根据发展党员各个阶段的不同培养目标,合理安排仪式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

根据相关调研结果,结合《中国共产党章程》,本研究对发展党员各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精细化,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仪式教育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1.入党积极分子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是端正入党动机。仪式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为入党积极分子,仪式教育的形式是参观烈士陵园、红色遗址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等。目的是通过学习先烈们的虔诚理想和奉献精神,将先人的入党动机内化于心,并从亲身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锻炼自身意志,感受奉献后获得感的积极情感体验,进而端正入党动机。

2.发展对象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夯实理论基础。仪式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为发展对象,仪式教育的形式是主题讲座、党章知识竞赛、学习习近平主席系列讲话分享会等。目的是通过竞技类比赛激发学习热情,并以分享学习心得的形式开展头脑风暴,强化理论学习效果。

3.预备党员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党员先锋带头作用。仪式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为预备党员,仪式教育的形式是入党宣誓仪式、综合拓展训练等。目的是通过入党宣誓仪式庄严、神圣的氛围,强化角色转换的必然性与使命感,并通过综合拓展训练等方式,增强学生党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以及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和报效国家的决心。

4.正式党员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即是以党的最高理想为行动指南。仪式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正式党员以及所有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志。所有仪式教育活动应由党员同志参与统筹与策划,并在活动中担任组织领导者,要起到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对于正式党员的仪式,教育形式可贯穿于其他阶段,充分发挥正式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担当。

(二)注重实践,将价值观具体化

仪式教育的说服价值,主要体现在仪式实践过程中对人类行为的规范,进而形成心理上的认同。现阶段,高校仪式教育多数注重突出精神感染,容易缺失实践带来的切身体悟。如预备党员阶段的入党宣誓仪式和八一建军节等纪念日所开展的参观红色遗址等活动,常常因为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导致仪式活动环节被压缩简化,使仪式活动缺乏完整性而流于形式。在仪式教育中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才能在实践中源源不断地给予学生党员新的感悟与思考,自觉地去领会价值理念。

针对以上情况,在仪式教育活动实际开展中应深刻解读仪式教育活动的价值内涵,在原有仪式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环节以使价值观具体化。例如,以“八一建军节”为背景的仪式教育,以“铭记历史,自强不息”为主题开展的参观烈士陵园活动。要求党员着装庄重、严肃,佩戴党徽。仪式环节的设置中多增加实践环节:首先,全体党员集体扫墓,清理陵园,通过实际行动去缅怀和纪念英烈。其次,合唱《歌唱祖国》《强军战歌》等红歌,从听觉上营造了一种神圣、洋溢着主旋律的情境,升华来自个体心灵深处的思想认知;每个党员逐个走向纪念碑鲜花、鞠躬,促使每一位党员心中的情绪、感觉与思想相互交织融合,使情感与思想认识同步提升;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员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

注重实践的仪式教育,可使党员将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将直接灌输化为逐渐渗透,将概念化的价值观通过仪式重现历史记忆,进而突出现实精神的强大力量,引发党员情感上的共鸣和对价值观的思考。

(三)以人为本,强化个体感受

在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中,学生党员是受教育的主体,在仪式教育中考虑主体诉求、满足主体需求是实现仪式教育价值的先决条件。在仪式教育中,情境教育是主要实施手段,其核心教育意义即是在所设置的情境中体现出来的,让受教育主体感受到尊重和被尊重,更易于其被仪式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所感染。现阶段,高校仪式教育常常以灌输方式运用于学生党员的培养中,致使党员本体感受不强、教育内化不够。

根据上述情况,在仪式教育环节设置中,除了整体气氛渲染意外,要更注重强化学生党员的个体感受,让党员自身产生强大的情感认同。例如,以发展预备党员为背景的仪式教育,以“我在党旗下宣誓”为主题的入党宣誓仪式活动。前期准备:邀请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等相关领导老师到场见证;所有学生党员身着正装;发展对象、积极分子到场观摩。实施过程:打破常规由领誓人带领党员集体宣誓的方式,由预备党员依次上台,独自在党旗下进行庄严宣誓,并在宣誓后发表入党感言,随后由到场见证的各位领导、老师党员代表为其佩戴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党徽,促使学生党员本体感受的升华,加深宣誓仪式对其个体的震撼感;仪式结束后,再由各位领导、老师党员与每位新学生党员进行深度交流,并给予寄望,以此加深情感认同,增强党员意识,将本体感受升华为自觉践行,进而巩固仪式教育效果。在整个宣誓仪式中,学生党员即是参与者也是策划者,作为参与者,学生党员通过庄严的宣誓仪式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作为策划者,学生党员能够在积极的工作中提升责任感。

针对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学生,仪式教育方式也应有所区别。例如,祖辈有参与抗战经历的、家人有军人或中共党员身份的、家乡位于抗战红色文化地区的,对于这类学生党员,仪式教育内容应更加深入,在仪式环节的设置中多让这类学生党员承担模范带头角色,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先进特性,进而得到在认知与情感上的最大满足,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对于普通的学生党员,则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培养教育过程,逐渐深化、渗透教育。

(四)创新模式,激发情感共鸣

仪式教育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行为教育,能够传承和重现历史,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则随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开展党员培养教育的仪式活动中,要善于融合传统和现代的辩证关系,在秉持规范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寻求亮点与突破,做到多元化教育引导,实现有特色的持续发展。符号意识形态无处不在,却又缺少核心价值观以及引发高校学生党员思考的共鸣性,这是高校仪式教育现存的普遍问题。依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适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仪式教育,并结合文化分析和合理的说服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拓宽宣传平台,避免单一、空洞的宣传导向。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才是仪式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把这个问题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宣传和引导,将价值观意义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系统的文化分析,打通仪式教育这一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高校传播媒介众多,由高校党委、团委为基地和管理的各院级党团组织是直接传播者,受众面为整个高校的所有同学,通过各类公众号和网络平台可以提供给学生党员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的价值观信息,宣传近期校园物质精神文化活动,让学生党员以更具自主性和创意性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来了解、参与仪式活动,并通过网络互动强化价值理念,并从中获得集体参与的共同记忆。

仪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学生党员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仪式教育活动实际运用过程中包含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诸多因素,想要充分发挥仪式教育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功能,必须加强仪式层次设计,明确阶段性教育目标,注重实践体验,强化个体感受,创新仪式模式,实现多方资源的整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党员,帮助其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党员。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仪式党员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我是党员向我看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