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晶艳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点,成长中的输赢是平常事,对于孩子来说,赢了固然是开心的,那输了又当如何呢?
假期一到,在小区公共区域玩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这一天,我带着儿子小太阳到小区里玩儿,遇到一个读大班的小哥哥在玩画线丢沙包的游戏,小太阳也加入了小哥哥的游戏中。他们的比赛互有输赢,一次,小太阳往后退了几步,然后冲到线附近使劲一丢,丢得更远了。一旁的奶奶坐不住了,开始念叨小哥哥:“你怎么还不如小弟弟丢的远呀?看别人多会想办法呀,知道跑几步冲过去丢。你就知道傻傻地站在原地,那哪儿能丢得远呢!”不一会儿工夫,两孩子丢得差不多远,两人都说自己丢得更远一些,他们似乎是想用“石头剪刀布”来定输赢。这时,奶奶按捺不住,再一次出面,她批评小哥哥说:“你比别人大,丢一样远就算是你输了,还好意思争?”听着奶奶的数落,小哥哥很是不高兴地念念有词。一会儿,小哥哥赢了,他高兴地说:“我赢了,我赢了,奶奶你快看呀!我比小弟弟丢得远多了!”小太阳说:“小哥哥赢了,我们再来一次吧。”当最后一次,小太阳比小哥哥丢得远时,小哥哥突然哭了起来:“我再也不跟你玩儿了。”说完,便拿着沙包,拉着奶奶的手回家了。本来玩儿得很开心的孩子,由于家长的干预和批评,把孩子引到了输赢上去,导致孩子过度关注“谁丢得更远”这件事,反而忽略了与同伴玩耍的乐趣和运动的快乐,真是得不偿失。
玩得不快乐
在孩子玩游戏时,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会大发脾气,破坏玩具,或者伤心大哭,甚至是动手打人。有的孩子一定要拿第一,拿不到第一就不开心,甚至拿玩具出气。这些孩子可以说是过于好强,有上进心,可若过度关注输赢,则可能变成“输不起”的孩子,不仅会影响伙伴关系,玩耍带给人的快乐也变得荡然无存了。
归因易偏激在游戏中,输赢是常事,“输不起”的孩子对于输的归因往往容易偏激,有的容易向外归因,归罪他人或者责怪玩具不好,甚至责怪天气不好,场地太滑等等;也有的容易向内归因,把失误都责怪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没有发挥好,或者准备不充分,有的甚至上升到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严重的甚至还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找借口逃避“输不起”的孩子为了避免自己输,常会努力减少参与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不敢轻易去尝试,没有创新精神。又因对输赢的结果过度关注,常患得患失,容易发挥失常,心理的紧张,有时还会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反应,理所当然地逃避竞争,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家长首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坦然地面对孩子的输赢,不过度强调“输赢”这个结果。面对孩子的失败,家长更应该冷静下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同样可以给予表扬,不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进行讨论,明确下次改正的方向。切莫一赢就大肆表扬,甚至是物质奖励,一输就是一顿责骂,甚至是惩罚。家长心态调整好了,孩子的心态才能真正好起来。
和孩子一起玩輸赢都需要
有很多家长跟孩子玩游戏时常迁就孩子,故意让孩子赢,他们本意是想让孩子开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然而,这种常“赢”的状态,让孩子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旦面对失败,孩子的心理上往往接受不了,他们缺乏面对失败的经验和勇气,更不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I。家长跟孩子一起玩时,应让孩子有赢也有输,帮助他们增加面对失败的经验。
面对孩子的表现,夸奖表扬要得当
家长在孩子赢得比赛时,应夸奖他之前的努力,“你刚才非常专心!”“比赛前,你很认真地听了老师的介绍!”“我看见你步子迈得好快!”这样的夸奖,是在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无论输赢,孩子都会比之前更努力。倘若用“宝宝真棒!”“宝贝真聪明!”这种夸奖方式,让孩子误以为赢得比赛是因为他“聪明”,输了比赛就说明他“不够聪明”“不是好孩子”。这种夸奖的方式逐渐会导致孩子输不起。
引导孩子享受过程,淡化对结果的过度关注
孩子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与小伙伴交流互动,享受游戏的快乐,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体验。既然是比赛,有人赢就一定有人输。人生旅途中的比赛一波接一波,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对结果的关注上,不如让孩子学会享受过程,尽了全力,结果顺其自然便好。
引导孩子学会归因,做好自己的心理工作
“胜败乃兵家常事”既然是常事,赢也好,输也罢,家长可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去归因,孩子的辨识能力形成了,常常可以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工作。一开始,归因应尽量客观,学会内外综合分析。但如果孩子本身已经形成了自我否定的习惯,自信不足,则应该多鼓励孩子,肯定他的努力,引导他把归因的注意力向外移;如果孩子总是习惯埋怨他人,则应该引导孩子多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