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 任强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部编《语文》教材现已经正式运用于中小学教学之中。翻看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怎样改革,散文一直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小学、初中阅读教学的主体。其中一些经久不衰的散文佳作,如《济南的冬天》、《背影》、《秋天的怀念》等等,更是散发着语文的温暖和文学的光辉。
现代散文虽常被概括为“形散而神不散”,但其并无明显的文体形式特征:在题材上海纳百川,在结构上自由开放,在描写上手法多样。这些都看似无章法可寻,实际上每一篇散文都透露出作者性格的痕迹,承载着个人心底的情感,具有自我抒情的色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欣赏文学作品。[1](15)这一课程目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关键。学生对散文作品所言,一读似乎很容易理解,实际上往往不明所以。如何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的效率是值得教师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通过对余映潮、窦桂梅、李前尚三位名师《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录的研讨,来探寻现代散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散文以其精美的字词,凝练的语言,以及独特的情感闪耀于语文教材之中。现代散文有效教学第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是仔细品味散文语言的精妙。余映潮老师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很好地体现出对语言的研磨和品析。
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令人叹服,他擅长用 “板块式”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带领学生感知文本,品析语言,体悟情感。学生在其带动下,心灵得到了激荡。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2],分为三个板块:“诗意的说话”,“细腻的品析”,“深情的背诵”。这三个板块均由一个核心问题牵动,每个板块都围绕着这个核心有条不紊乱地运行,就好似三军跋涉前行,或乘风破浪,或披荆斩棘,或负重匍匐,然而最终成功汇师,并点燃胜利的火炬。
在课堂上,余映潮老师不忽视字词教学,如在屏幕上显示“瘫痪”“捶打”“憔悴”等关键的字词的读音及其词义,夯实学生的基础,努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的确只有真正落实好字词的教学,才能更好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鉴赏一篇现代叙事散文,要先学会整体感知,这是前提也是基础。余映潮老师在学生通读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安排了“诗意的说话”活动,让学生用“有一种爱叫做……”的句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明那样概括的理由。余老师先给学生一个支架:“有一种爱叫做理解,体现在什么地方。”然后要求学生参照例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该问题调动了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积极性,在言语的交流与对话中,锻炼了学生言语表达及思维品析的能力。学生们仿照支架,有路径可寻地说出他们读后对母爱的理解,并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这是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学生用自己的眼光,透过语言文字来感受母亲对史铁生的那份爱。
余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地对文本中“爱”的含义进行多样性的解读。王荣生教授说: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上,而是在记叙和描述中所灌输的作者主体的思想与感情。[3]因此,散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仅囿于记叙描写的客观事或者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从作者的眼里心中来揣摩独特的情思。
那如何品味这份情感呢?王荣生教授强调:“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4]的确如此,情感品味的落脚点还应落在语言上,切不可抛开语言,否则所得情感也是浮于表面。朱自清说过:“只重视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定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5]每位作家拥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人生境遇,在语言表达上肯定有着个性化的风格,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对精炼的语言进行细读、领会、体味。余老师安排的实践活动二就是“细腻的品析”。
余老师教学生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并圈点勾画出来,从最细小,最有力量的地方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文字的微度。余老师再是变换方式地让学生读,然后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圈画出有表现力的字词。再后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这个词太有表现力了,这个句子很有味道,这个字让我感受到……”等方式品析批注,学生在回答中,有抓住“跑”和“踩”字,体会到母亲对于车祸之后敏感的儿子那份小心翼翼的守护;也有找到“一会儿”“坐”“站”这些词,感悟到母亲得知儿子愿意去北海看菊花那份手足无措的欢欣之情。共有9位同学进行了交流。这就是以言逮意的方法,用语言来捕捉作者心里的情感。最后学生在回味自己的品析中齐读这两段。
同样在这一堂课上,也尽显思维的训练,余老师教学生如何做圈点勾画,并在旁边做上批注,这不仅是思维的痕迹,也是思维的果实,有效催生了学生的思维之花,迸发出思维的火光。同时,在活动一的结束处,联系拓展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活动二最后,联系拓展了作者的《合欢树》;活动三又拓展了他的《故乡的胡同》。最后学生在“深情的背诵”中体会了文体的特征,学会了阅读现代散文的路径。
余映潮老师这一堂语文课,扎扎实实,展现了淳朴、简洁但却诗意、精粹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细咀嚼语言来揣摩文意,让学生体会作者独特性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王尚文先生说:“其它学科所教所学的是言语所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用以表达的言语形式。”[6]可见揣摩文本语言尤为重要。余老师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学生以咀嚼语言为基,探炼字之精准,析句式之特别,品语言之独特,明白了史铁生如何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母爱的。
散文有效教学的第二个策略是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歌德说会读书的人一只眼看文字,另一只眼看文字的背后。在品析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打开学习的视野,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在窦桂梅老师的课堂上,作者情感的展现是美好的,学生的领悟和体会也是深刻的。
窦桂梅老师教育思想富有生命的意蕴,她着眼于学生,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关注每位学生动态生成的情感体会,在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解读,让学生智慧的光亮熠熠生辉。
新课程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窦桂梅老师的主导性看似是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探究思考课文,在深层次上,她还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们的心灵世界变得丰盈,精神家园变得美妙。学生在课上发散思维,敢说敢表达,是最令人惊喜的。“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1](22)窦桂梅老师切实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化体验,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结尾描写菊花的句子,体会史铁生无限疼爱的母亲去世之后,写这篇文章,究竟是否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
窦桂梅老师教学的落点正在于“好好儿活”,通过品析菊花的句子,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抓住“高洁”一词,明白人生在世要活得善良美好;有的学生提出菊花是生长于萧瑟的秋天,但依然倔强开放,联系到不论人生经历多少坎坷,要用洒脱的心态面对未来;也有学生领会到菊似人,每个人是独特的个体,各自有存在的价值,要各自活出自身的精彩。学生多元化的解读更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也让学生心灵的花园开满富有自身个性的花儿。
窦桂梅老师还有着大胆的超越意识,她提出“主题教学”,即围绕人生成长的某一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阅读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人生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发性教学。[9]在《秋天的怀念》这节课显示得淋漓尽致。窦桂梅老师从课文出发,向外蔓延,探寻更多相关性的课外文本,让学生对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情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例如窦桂梅老师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引入了《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课外资源。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用丰富的课外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需要,充盈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来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10]窦桂梅老师这堂课契合了这一理念,她主张进行“主题教学”,在课前认真阅读作者的作品,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在课上加入了与课文有关的相关内容的知识,以点带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打开了学生阅读的视野,也为达成“课标”对“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1](16)的要求提供了可行性方案。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以一篇课文带动课外阅读,在课内外阅读之间搭建起桥梁,引课外的源头活水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文本里面走几个来回,使得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使得学生的体悟更加深入心灵。
在落实语言的品析和情感体验之后,散文有效教学的第三个策略:由阅读转向写作,真正落实学生的语用能力。这需要教师拥有语用意识,一是要细致的解读文本,发现语用点,二是在内容的挑选上,把握好语用点,三是精巧设计,落实语用点。李前尚老师的课堂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李前尚老师称赞《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散文的特征决定了它需要反复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思考。李前尚老师设计的三个活动分别是:美读课文,品读课文,随文抒写。其中“读”至关重要,美读是为了读出情感。在课上李前尚老师先创设情境,营造出思念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然后用不同方法的读,如老师范读,指导朗读,男女生朗读等。品读落实在语言上,通过关键字词“挡”“悄悄地”等这些词语感悟美点。多朗读能增加学习者对文章的理解,在读时悟情,读中陶冶,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鉴赏品味能力。
“课标”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1](24)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李前尚老师设置“随文抒写”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下面的句式写一段话:“又是一个秋天,___________(景物描写)。母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___________(一段往事细节)。________________(抒情)!”老师先展示了一个示例后,学生进行5分钟课堂练笔。教师深入开发文本资源,挑选适合的语用点,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对文章有了深刻地了解之后,用灵动的语句,把独到的领悟和充沛的情感记录下来,逐渐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前尚老师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们的练笔进行点评,最后老师又朗读了自己思母的动情诗篇——《写给母亲》,抒发了他在阅读《秋天的怀念》之后的情感,并且李老师还鼓励学生动手去写。这是品读别人的经验后令人动容的领悟,在教师、教材、学生之间搭建了桥梁,实现了情感共鸣。将阅读、写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随文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不仅是情感的迁移,同样也让学生模仿表达方式,迁移了表达能力,进行了语言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转化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能力。李前尚老师以《写给母亲》的诗结束整堂课,渲染了感人的瞬间,在情感触动中与学生产生共鸣,把课堂推向高潮。
散文往往以言载意。经典名篇《秋天的怀念》虽然语言质朴,不假雕饰,但处处是真情流露。余映潮、窦桂梅、李前尚三位名师的三堂《秋天的怀念》,各自有自身的特色。综观以上三位名师的精彩教学,不难发现如何对现代散文进行有效教学仍然有路径可循。
一是树立文体意识。《秋天的怀念》是作者史铁生写给去世慈母的泣血之作,它语言质朴优美,情感真挚,是一篇极具教学价值的课文,可以设置为“定篇”进行教学。王荣生教授还谈到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需要用“对症下药”的方法,如主观色彩浓郁的文学类散文,则须选择精读的方式,去细读文本,感受、体悟在字与字之间作者所投射的情感,让想象转化为思维的品析力。
二是教师学会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基本路径可以先抓住统领文章的关键句,把它当作穿珠的那根引线,用来串联全文,从而辐射全篇。针对最能体现情感的词句要精打重敲,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鉴赏来品读出感觉。
三是散文教学要依据课标,把握学情,立足文本,眼有学生。教学设计要围绕着课程目标进行,不在外围打转,深深根植于文本本身。以学生为主体,并让他们根据自身经验迸发出的灵感。
四是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应将“定篇”类的范文放于相似主题的汪洋大海之中,这能让学生不再被一叶蔽目,从而看见更加波澜壮阔的美景。
五是落实语用,提升学生的能力,在迁移、改写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应正好彰显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