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娣,童海军
(宁海县华山小学,浙江宁波 315600)
教育部于2014年研制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里指出:教育部把组织研究提出不同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需有的满足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应有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随后我国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正式进入核心教育时代[1],那么核心素养“落地”后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呢?本文以小学体育学科中的足球训练为例,通过对核心素养引导下小学足球训练教学方法的探索,以期能使学生学得足球运动技能的同时,又达到育人的目的。
体育素养实质即体育文化水平,即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具备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而所谓的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在先天遗传素质上,经后天环境和体育教育影响而形成的,具体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质水平、体育行为、体育品质、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七方面综合体育素质及修养[2]。
体育知识涉及面广,包括体育专业知识、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基础知识与体育安全知识等[3]。详细的讲,即充分结合人体身心发展规律与基本生理常识,结合体育运动为人体心理、生理健康的影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体育锻炼,知晓更多和体育相关的人文知识,拥有参与体育竞赛的欣赏能力以及初步评价能力,了解体育功能及价值[4]。
如足球训练属于一项需多人参与的集体运动,但因受小学生年龄、体能素质等影响,训练的强度不可过大,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训练时需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强度不大的技术练习,使学生速度更灵敏,基本技术(重点传、接球技术)慢慢提升。
体育意识即学生在体育活动里自觉认识体育意识及作用的条件下出现的能动性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其它体育运动相比,校园足球有一定的特殊性,受团队力量的影响相当大,故而教师需充分认识受到该要素,通过校园足球文化宣传,营造良好足球文化氛围,使学生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做到每日均积极参与锻炼,提高整体运动水平,树立良好运动观念。
如学校可每个月举行1次“足球黑板报设计”比赛,1学期开展1次“足球微章设计”比赛等活动,于学校黑板报上张贴和足球联赛相关的信息,促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更浓厚,使学生足球热情提高,通过校园足球论坛或风采展示窗口的设立,供学生自由进行心得体会交流,使学生体育意识逐渐增强。
体育行为即目的性的、计划性的通过不同手段,为使某种体育需求得到满足而开展的活动,不单单涉及到运动行为,还涉及到体育管理、组织、教学、宣传等多项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行为者心理条件、内在生理影响,还受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鼓励学生有计划的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促终身学习、运动和健康习惯养成[5]。
足球运动属于一项技能性运动,要使学生的足球技能得到培养,应增强训练力度,否则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故而学校需和体育教师彼此配合,对学生训练与比赛时间作出合理安排,促学生参与足球训练与比赛的热情被激发,并产生开展体育行为的动力。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可加强足球带球、传球技能的训练;中年级学生则可加强颠球、带球、颠球、射门等技术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开展足球比赛,则可安排平行班级间,或安排兄弟学校间开展友谊比赛,在比赛期间促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与爆发力增强,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实现体育行为的培养,促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体质水平实质即人体素质提升的标志。人体素质即运动素质与健康素质,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其中健康素质即具备健康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强,且在该身体素质条件下促使自身运动能力提升,从而具备开展不同体育锻炼的能力。
因学生成长环境与爱好差异明显,故而体质水平也各不相同,日常生活中爱好运动锻炼的学生身体素质必然也会更好一些,在足球运动技能训练上能承受的强度也更高,很多任务均可轻松的完成;但部分不太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身体素质必然也会相对更差一点,则不能承受高强度训练。因此,在足球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需制定学生健康档案,了解每位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的训练能力逐步提升。
如跑步训练是足球运动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来讲,在教师要求完成的基本任务之上还可接受一些有较高难度的训练,如在400m跑完后,还可再作一些传、接球技术训练,通过逐渐增加训练难度,达到超越自己的目的;不过对体质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讲,则应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先安排完成200m跑步训练,再过渡至400m跑步训练,后在跑步训练基础上增加传接球等技术训练,这样逐步实现能力的提升,促综合体质水平增强。
体育技能涉及到技能锻炼与对锻炼的自我评价的技能。站在竞技视角来看,足球属于一项集速度与技术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只有运动员具备较强的体育技能,方可在足球比赛中获胜。因而在足球运动训练中,教师需结合小学生身体发育情况针对性的开展足球练习,如简单传球、颠球等足球训练,在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巧后,再通过五人制的足球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促学生体育技能不断增强。
另外,足球运动里会牵涉到一些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对小学生来讲理解困难,学生可能会因听不懂而出现厌烦心理,那么在训练期间可通过一些可行举措来达到化难为简的目的,让所讲解的专业术语更直观形象。如在专业理论(防守战术、进攻战术、比赛阵型等)内容的讲解时,则可应用信息技术以图像、声音、文字讲解等方式给予讲解,达到轻松理解的目的,在学生理解后则组织学生针对所讲解的内容展开训练,使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促学生足球技能水平增强,实现体育技能的提升。
体育品德即学生依靠对应的体育道德规范,于教育教学活动里所凸显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倾向。在体育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所学的体育知识越多,体育意识必将逐渐增强,运动技能也将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品德境界也将更高。同时,小学时期属于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注重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中非常重要。
如足球运动的开展并非一人独大的运动,是所有人付出努力方可获胜的运动,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协力配合,若成员素质低下,不具备团队精神,那么就算是其中一个人的战术再强,能力再高,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因此教师在足球运动训练与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学生品德教育,使学生充分明白相互团结,明确分工、彼此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唯有依靠集体方可获胜;同时,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为学生灌输公平竞争意识,不可为了自己团队获胜做出伤害其他团队成员的事情。此外,需使学生明白足球运动训练过程相当辛苦,要成功也十分不易,故而需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方可逐渐进步,最终走向成功。
体育个性即学生在体育活动里展现的、相对稳定的、具备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统称,是一个人独特的而其他人所没有的体育行为、思想等一系列精神面貌的展现。在足球运动训练中应对学生的体育个性给予充分尊重,塑造宽松、愉悦、融洽的体育训练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才能,发挥自身特长,通过个性化体育技能和方法的使用在比赛中获胜。
新课改的实施将核心素养的落实推向了全新高度,教师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新课改要求,根据小学生年龄、体质、运动情况等多项内容大胆探索使核心素养和体育足球教学训练内容相融合的方法,注重经验积累,教学理念创新,促学生足球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与国家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