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困境与扶贫策略研究

2019-01-18 14:17:58刘远海左婷婷向慧媛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农村

刘远海,左婷婷,向慧媛

(1.湖北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咸宁 437100;2.咸宁市实验小学,湖北咸宁 437100;3.咸宁市咸安区马桥中学,湖北咸宁 437100)

1. 前言

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人才培养方针的重要措施,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2〕53号)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充分认识体育对民族精神造就、健全人格塑造和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小学体育教育作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基础,在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差距显著,农村地区在经济、教育等方面均滞后于城市。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各项工作质量好坏的首要指标,忽视了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培养,使农村学校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改善我国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农村学校体育为研究对象,以咸宁某县37所农村学校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梦视域下农村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其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反映了社会民众的自觉期盼和内在需求,自推出以来,全国各地各行业积极响应,纷纷推出各种地方梦和行业梦。健康中国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在体育领域的延伸和细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学校体育是根基,同时也实现体育强国梦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校体育急需大力扶持。

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在健康中国梦和体育强国梦双重奋斗目标下,农村学校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和教育规划纲要,肩负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首先应抓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根据现有的或创造的条件,尽可能开展体育活动,在实践中传授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健康意识,促进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其次是以体育教育为抓手,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健康的理念,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三是在农村的传播体育文化,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2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3.2.1 体育教育资金投入与学校硬件配置方面

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据调查,我国东部农村学校人均体育经费:中学生3.14元/年,小学生1.80元/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5-7.8平方米,西部地区人均体育经费:中学生2.10元/年,小学生为0.5元/年,人均场地面积仅为5.15平方米。调查发现:咸宁某县37所农村中小学有26所(70.3%)体育经费不足,用于场地维护、器材订购及运动会开展等方面的体育维持费得不到相应的补充,很多农村小学因缺乏经费停办校运会(24.3%),原因在于缺乏经费、学生人数少、缺少专职体育教师。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体育教学场地狭小和体育教学器材不足的问题,场地、器材设施缺乏是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物质困境。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体育课程的正常实施和学生的体育需求。

3.2.2 体育课程建设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发方面

国家修订的义务教育新课标规定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节,3-6年级每周3节,初中每周3节。但这些法规和文件在农村学校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调查发现:37所农村中小学中只有3所(8.1%)能够按照中央7号文件要求开足体育课并能保障雨天上课;24.3%的农村学校没有按照规定开设体育课;能够组织学生每天1小时课外锻炼的学校就更少。主要原因在于:体育教师不足或受场地条件制约(雨雪天气),大课间以广播操或跑步为主要形式,课外体育活动、课余竞赛和训练更是无从谈起,18.9%的学校没有组织课外活动。另外,农村学校体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治”,主管领导体育意识强,就会重视体育,并能给予较大的精神支持和经资助;如果主管领导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就会轻视学校体育,导致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处在“可有可无”的境地。

3.2.3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健康意识方面

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更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使得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但在农村学校的执行力度却大打折扣。调查发现:只有7所学校(18.9%)将体测成绩纳入到学生综合成绩评价;很多农村学校对体测工作落实不到位,测试过程很不严格,出现随意填写、谎报测试数据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受场地、器材、人手等条件制约,很难对学生进行严格、准确的测试,有些项目甚至无法测试,只能随意填写测试成绩。二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对体测和学校体育不够重视,体育健康意识淡薄。尤其是农村家长“考大学跳农门”思想严重,只看好文化成绩,将语、数、外等“主科”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把体育归为“副科”,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3.2.4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职业继续教育方面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体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失衡、整体素质低等方面。调查发现:咸宁某县37所农村中小学共有112名体育教师(含兼职和代课教师),其中专职64.3%,兼职30.4%,代课教师5.5%;女性体育教师占23.2%; 35岁及以下占60.7%,36-49岁占37.5%, 50岁及以上占1.8%;学历整体不高,本科64.3%,专科32.1%,还有4人为中专毕业,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偏远、资源紧缺、信息相对闭塞,教师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导致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意或不安心到贫困农村工作;其次是农村体育教师数量少、任务重,进修或继续教育的机会少,导致在知识更新和观念转变等方面不能与时俱进。

3.3 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扶贫对策

3.3.1 体育扶贫概念的提出

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指导性思想,扶贫开发工作关乎到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关乎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到能够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战略位置。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振兴农村教育,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融合起来,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思想,将教育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体育扶贫是在精准扶贫、教育扶贫背景和现实工作中创新提出的新概念,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基本设施不足、体育人才匮乏,体育经费匮乏等现状,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共同帮扶,使其均衡发展。

3.3.2 体育扶贫策略

3.3.2.1 农村学校体育资源扶贫,即改善体育基础设施。首先是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学校发展,将部分教育公益基金拨给农村薄弱学校,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建设简便、经济、实用的体育场地,増设各种体育器材,以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其次是加强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将政府或教育部划拨的场地器材经费直接落实至学校,不由学校任何部门经手,实行直通划拨,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积极开发校本特色体育课程,农村学校要立足本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挖掘农村乡土教材,将民族、民间丰富的特色项目进行开发和改造,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弥补农村学校场地器材资源的不足的现状。

3.3.2.2 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扶贫,即优化师资队伍。教育是一门艺术,学海无涯永无止境,注重教师的职业继续教育,可以依托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对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进行帮扶。首先是将长期扎根于农村地区需要培训的骨干体育教师请进高校,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能,及时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定期为农村地区培训大批优秀体育教师骨干;其次是更新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对体育课程的认识,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开足体育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确实提高青少年体质。三是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体育教师地位,让体育教师能安心扎根于广大薄弱农村从事基础的体育教育工作,形成稳定的、结构合理的体育教师队伍。

3.3.2.3 农村学校学生体育扶贫,即增强体育意识,提高运动技能。首先是加大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结合体育强国梦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开展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讲座,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体育意识。其次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要求,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体育教育模式,构建社会认可、 家庭支持、 学生满意的体育教育体系。三是强化课外体育活动,强健学生体魄,弘扬体育精神。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学校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鼓励和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

4. 结语

新时期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精准扶贫这一契机,争取地方政府和区域教育部门的扶贫政策,充分利用社会各界优质资源,积极改善体育设施条件;重视学校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师生体育意识;发挥高等体育院校智囊团、思想库优势,为农村学校培养师资和提升体育教师职业素质,走高校融入地方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赞农村“五老”
中国火炬(2011年5期)2011-07-25 10:27:55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