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全
(山东体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102)
据官方统计,到2011年下半年我国体育舞蹈从业及爱好者已超过4000万,相当于全国人口的1/30,其中少儿(4岁半到14岁)占到了总人数的80%以上,成为了体育舞蹈名副其实的后备军。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许多家长积极鼓励并带动子女投入到体育舞蹈的学习中来。少儿体育舞蹈培训发展势头迅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从业者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教师或教练在教学中不遵循少儿舞蹈教学规律,急功近利,忽视基础训练;教学知识和技能缺乏,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基于体育舞蹈项目迅速发展背景下,关于体育舞蹈的相关研究也大量问世,但内容多以教学创新和作用意义为主,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的内容相对较少。笔者认为想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儿童适合的学习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规定六岁以上不满十四岁的为儿童。少儿体育舞蹈学龄段的划分是根据我国体育舞蹈比赛设置的组别进行划分的。其中儿童组的年龄在6-12岁之间。“儿童”跨越的年龄段比较长,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是 0-18岁。结合以上划分以及体育舞蹈中的儿童年龄设置,本研究中儿童的年龄阶段放在8-12周岁,对应的学龄教育是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舞蹈训练学》中提出了舞蹈专业能力一词,舞蹈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或身体专业能力),特指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者的身体应该具备的各种专门能力,它是舞蹈训练内容的概括,是一个舞蹈者在舞蹈训练中获得的发展的各种身体能力的总和。
结合舞蹈专业能力的概念,对儿童舞蹈能力进行界定。儿童舞蹈能力是指儿童经过舞蹈的专项动作练习后,在练习和表演中所发挥出的有别于正常状态时的身体能力。存在于身体中的这种舞蹈能力也并非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它需要经过一定要求的训练获得的具有规范性的技术能力。
本文以儿童舞蹈能力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对儿童舞蹈能力评价指标进行筛选。
3.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相关资料,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体育舞蹈”“舞蹈能力”“儿童舞蹈能力 ”等关键词,查阅、收集、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
3.2.2 调查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2)在访谈的同时完成专家问卷。
3.2.2.1 专家访谈法
对体育舞蹈教学训练方面的专家、教练员进行访谈,以儿童舞蹈能力评价指标选择的可行性及训练内容的合理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估,结合自身教学和训练的经验,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和专家进行交流为论文撰写提供依据和思路。
3.2.2.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测量学、体育科学研究教程对儿童舞蹈能力的评价指标进行初步拟定。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儿童舞蹈能力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对体育舞蹈教学训练领域的专家和选手进行问卷调查,完成体育舞蹈儿童舞蹈能力评价指标的筛选。
根据要求设计出《体育舞蹈儿童舞蹈能力评价指标专家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对儿童舞蹈能力评价指标进行选择,得到平均分在3.50以上,变异系数在0.20以下的关键性指标作为测试指标。先后两次对从事体育舞蹈教学训练领域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第一次问卷主要用于对指标的筛选,第二次问卷对筛选后的指标进行专家集中意见调查,从而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为后续研究的基础。专家组共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讲师)5人,教练员(选手)7人。
向专家进行问卷发放,然后收回,往复2次,问卷回收率为100%。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每次的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以便集合意见,从而确定指标。
为了保证专家问卷的准确性、有效性,提高问卷内容质量,同时让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信度进行评价。在问卷的调查与实施中,针对问卷的内容设计、结构设计、以及专家评价的依据进行调查。
表1 评价依据调查表
表2 专家问卷效度检验表
3.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演绎、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理,对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吸收,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遵循拉丁舞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在广泛查阅资料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依据拉丁舞学习的内容结构,以及儿童练习的规律特点,构建儿童舞蹈能力的预选指标表,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
A动作姿态:A1上身形态指标-A11头部位置、A12架形、A13手臂与肩胛骨的连接、A14身体整体连接、A15力量延伸至手指尖;A2中段及下身形态指标-A21腹股沟与身体的位置、A22腹部集中、A23尾椎骨垂直与地面、A24动力腿的形状、A25脚的形状
B音乐识别能力:B1音乐辨别-B11各舞种音乐节奏、B12音乐的强弱拍;B2节奏准确性-B21身体的时间值、B22脚的时间值、B23音乐风格表达的准确性
C技术能力:C1基本技术-C11手的运动轨迹、C12主力腿与动力腿的关系、C13手脚配合能力、C14脚的运动方向、C15跟掌尖的运用及顺序;C2身体内在技术-C21骨盆的摆荡、C22转动、C23身体的对抗、C24反身技术、C25身体的挤压、C26腿脚内侧的运用
4.2.1 第一轮专家筛选的结果与分析
平均数代表专家对该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变异系数反映专家对某一指标评价的离散程度。第1轮中剔出平均数较小(小于3.50)和变异系数较大(大于0.20)的指标。
表3 一级指标专家意见统计
经过数据显示,专家对一级指标意见集中度较高,平均数均大于3.50,变异系数均在0.20以下,其中动作姿态专家集中意见基本一致,这说明动作姿态对儿童舞蹈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专家一致认为征询问卷中的3个一级指标是儿童舞蹈能力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一级指标无需修改并全部保留。
表4 二级指标专家意见统计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二级指标的变异系数除了“身体内在技术”其余都在小于0.20,说明专家对“身体内在技术”这个指标存在争议,认为该指标里的内容属于相对高级的技术内容,应该有所取舍。
表5显示,“力量延伸至手指尖”“身体的挤压”两个指标的平均值小于3.50,变异系数均小于0.20。“力量延伸至手指尖”与“上身形态指标”相比过于细化,而且偏重于舞蹈感觉的表现。舞蹈身体动作的产生是由重心在两脚之间的转换引起的,刻意的挤压反而会使动作看起来比较僵硬。专家一致认为这两个指标重要性程度不大,建议将其删除。此外数据结果显示对“腹部集中”“尾椎骨垂直于地面”两指标在平均数得分上均大于3.50,但变异系数较高,这说明专家对这两个指标存在较大争议,并指出腹股沟与身体的位置、腹部集中和尾椎骨垂直与于地面,三者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关系,“腹部集中”“尾椎骨垂直于地面”这两个指标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腹股沟与身体的位置关系,而且数据显示“腹股沟与身体的位置关系”指标在平均数和变异系数上专家态度一致性均较高。
表5 三级指标专家意见统计结果
“身体整体连接”“身体的对抗”“骨盆的摆荡”平均数高于3.50,但变异系数均高于0.20,表明专家对该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的争议。专家认为“身体整体的连接”在儿童阶段相对较难建议将指标弱化,针对舞蹈学习应该是长期的系统的具有循序渐进特点,应先通过掌握后背与身体的连接才能让找到身体整体的连接,因此建议以“后背与身体的连接”代替“身体整体感觉”更为充分;其中“身体的对抗”包含“反身技术”,两者在内容上有包含关系,这里取“身体对抗”作为指标更为直观准确,从教学的角度考量,对抗是比较重要的且运用较多的技术元素;“骨盆的摆荡”专家意见集中度较高,但争议也较大分析其原因在于该技术要素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属于较难掌握的技术但是该技术属于拉丁舞核心技术要素建议将其保留。
4.2.2 第2轮专家问卷结果分析
针对第一轮专家的修改意见进行调整并发放第2轮问卷,在三级指标中增加“后背与身体的连接”平均分为3.86,变异系数为0.19,意见比较统一,因此保留此指标。其余各指标的平均值均大于3.50,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较大,变异系数小于0.20,专家意见集中度高、协调程度较一致,因此可以作为儿童舞蹈能力的评价指标。
5.1 为了找到最适宜儿童阶段学习拉丁舞的关键要素,帮助教学者和学习者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
5,2 为了避免信息重复对指标体系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如果各指标之间不存在并列包含关系则不需要修改剔除。
5.3 经过两轮的专家调查,基本完成了指标体系的测量学要求,最终完成了拉丁舞儿童舞蹈能力指标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21个。各指标之间均存在操作化关系,即二级指标为一级指标的在操作化表现,三级指标为二级指标的操作化表现,紧扣拉丁舞儿童舞蹈能力主题,并结合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以及拉丁舞学习的系统性确定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