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贤辉
摘 要: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其具有更强的逻辑性思维,因此,教师应借助各类问题以辅助教学,使学生可以在处理问题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更为娴熟地应用各类学习方法。在进行具体教学时,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还可以全方位地发挥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地加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因此,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应对这一方面进行更为全方位的考虑。
关键词:高中阶段;数学教学;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2B-0034-02
在进入高中阶段后,数学这一学科总体的学习难度有所提升,想要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课堂提问已经被普遍地应用到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前下,首先要对这类问题进行探究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数字化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更为科学的引导方法,辅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在增强学生主动性的同时,训练其创新性思维,让其对有关能够更为全方位地掌握,最终得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各项对策
(一)借助构建教学情境辅助提出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有关的内容,构建相对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找到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出并处理更多的问题。
比如,在对“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构建情境以辅助学生提出问题,空间几何本身具有较强的情境性,仅借助教材中的例子,无法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空间几何体三视图。
那么,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有关的知识当作前提,开拓学生学习思维,应用平时生活中三视图有关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给学生展示出某一“学校平面图示”,并对学生进行解释:“若我们把这一学校总体都当作一种十分复杂的空间几何体,大家可以依据这一图示来提出问题。”部分学生会说:“这一平面图示在三视图中是哪一种视图?”还有的学生会说:“我们平时在制作三视图期间,都需要注意到哪些核心的问题?”在提问结束后,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究,确定这一图示是“俯视图”。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制作三视图时,应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对主体进行观察、分析。教师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事物以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还可以使其全方位地掌握有关教学内容。
(二)借助促进课堂互动辅助提出问题
数学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期间,教师应增强课堂中的互动性,激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或是引导学生依据有关的问题“举一反三”,构建更为活跃的气氛。同时,在进行教学期间,教师应注意提出问题的方法,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
比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课时,教师若仅依据教材有关的内容来提出问题,类似于“长方体、圆锥等有关几何体应怎样测算出其表面积”,不但使得教学内容太过简单,而且学生只需借助有关公式就可以测算出表面积,失去了相应的探究性。
为此,教师应把教材中有关的知识进行拓展,比如,“给大家两个纸盒子,一个是大的,一个是小的,大的长、宽、高依次是20cm、10cm、5cm,小的长、宽、高依次是5cm、3cm、2cm,若把小的放到大的上而,求出这一物体总体的表面积”。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会先对大、小纸盒子的表面积进行求解,而其中,大的表面积即2(20×10)+2(20×5)+2(10×5),最终得到700cm2,小的表面积即2(5×3)+2(5×2)+2(3×2),最终,得到62cm2,部分学生就会想要把这两个表面积间相加而获得总体的表面积,最终得到762cm2,但是,部分学生会提出:“小的被放到大的之上,是否应减掉小的底面积?”最终,得到762-15=747cm2,而对于部分思维能力更强的学生而言,其会提出:“小的底面不但被覆盖,且还把大的上底覆盖了一部分,因此,是否应减掉两个小的底面积”,最终得到747-15=732cm2。
教师在把问题进行开拓后,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探究空间,提升了其穿透表面来观察本质这一探究性思维,不但更好地进行了数学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得到更为全方位的发展。
(三)借助融入平时生活辅助提出问题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在提问环节中应渗透更多的乐趣性、实际性,并把问题与平时的生活紧密相连,进而让十分复杂的知识变得更为鲜明、生动,据此让学生在思考、处理问题的同时,更为高效地掌握有关问题的处理思路、方式,开拓其数学思维。
比如,在对《概率与统计》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出某一袋子,在这一袋子中,装着两个白球、三个黑球,这些球大小都是相同的,且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这一道具来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有学生会说:“我们依次摸出两个小球,这两个小球颜色不相同的概率有多少?颜色相同的概率有多少?”学生会说:“我们依次摸出两个小球,把‘X当作摸出两个小球中白球的总数,‘X的期望有多少?”在提出这类问題后,教师引导学生一同求解出答案,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
教师在把教学内容融入至平时的生活后,可以在提升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使其能对概率、期望等有关的概念进行更为全方位的思考、掌握,进而更为轻松地测算出最终的概率。如此,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还可以引导其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研究、处理平时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在高中阶段进行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地借助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而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不但应构建更具乐趣性、多样性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应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沟通,参照平时生活中更为常见的事物,一同设计并探究出空间更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也能够像教师一样“提出问题”,进而在学习时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与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能力、水平,最终,使得学生、教师都能获得更为全方位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娟.谈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课堂教学中数学运算的维度[J].数学通报,2016,(8).
[2]高国圣.PBL模式下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研究—以“不等式与数列求和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2016,(7).
[3]杨艳.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学——以“等差、等比数列”为例[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10).
[4]惠敏敏.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以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数学,2017,(11).
[5]朱立明,胡洪强,马云鹏.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生成路径——以高中数学课程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8,(1).
[6]刘东升.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