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朝欧书接受研究

2019-01-17 04:33金宗学
锋绘 2019年12期
关键词:接受

金宗学

摘 要: 自唐朝以降,欧阳询书法风格(以下简称“欧书”)一直作为历来学书者的临习范本,历久不衰。清王朝建立之后,在书法风格的取法上,一来借鉴汉人学书传统,急于寻找到官方统一的书体风格;二来要与前朝不同,旨在标新,确立好本朝的审美风尚。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帝原本并不擅长书法,但也将欧体确立为自己临摹的主要风格,并影响了该朝的书法风格与书法品评,出现了清朝学欧的第一个高峰。

关键词: 欧书;接受;顺治

欧书在历朝历代中都有学习的佼佼者。明朝末期,在欧书的学习者中,八大山人是一个典型,将欧书的风格应用在书画的融合上。遗憾的是,作为前朝遗老,八大山人的影响力在当时并不显著,致使在朝代更迭中,欧书的作用发挥有限。

清朝入关后,为了能够在书法中不落后汉人,满族统治者想尽办法在书法上寻找突破。顺治首先兴起了学欧风尚。与以往不同的,顺治皇帝本人就是此次风尚中的引领者,是欧书接受的“关键读者”。在皇帝自己书风的影响下,顺治朝中,欧书在文人士子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顺治朝的学欧风尚的培养与摄政王多尔衮关系很大。顺治帝年幼登记,多尔衮辅助政事长达七年。并且,在这七年的时间中,欧书就被用做官方书体。顺治元年,以摄政王名义下令的诏书就是具有明显的欧书风格。并且顺治皇帝本人的书法面貌也有欧书风格。其亲政之后,便开始认真习书,以求在统治过程中不会被汉人所轻。他临习广泛,书摹多体,可是后来偏爱欧书。

正所谓“上有所爱,下必甚焉”,顺治皇帝带有明显欧书面貌的风格,深深影响了科举士子的书法风向。顺治之前,考生士子大多以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为小楷的临习范本,但与欧书风格相一致的是作品中流露出的清瘦之气。自顺治四年状元吕宫开始,人们渐渐将书法风格与当时的欧书风尚联系在一起,人评其“书法类率更,晚学董玄宰”。王士祯《分甘馀话》记载:“顺治中,世祖善欧阳询书,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书者也。”这说明最晚到顺治中期,欧书面貌通常普遍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从其书法看出,结构方正宽博,颇显规矩,具有非常鲜明纯粹的欧书特点。他在书写中粗细匀称,能追求欧书中朴拙的一面,横画、折画等点画中颇类似小欧的用笔。王士祯为顺治十五年进士,他的观点颇能代表当时的普遍看法。从以上作品中可以充分地看出,顺治年间的人们学欧往往突出字的刚强,注重笔画瘦硬。而这两方面也是当时书法的审美取向。十六年状元徐元文,人评其“书法瘦硬通神,见者藏弆”,也是受到了当时欧书的影响。

顺治皇帝开国初期,人们侧重其国稳强盛,尽管其书法不甚高明,但能偏尚欧体,也引领了当时学习欧书的风气,使欧书在当朝官令、科举中占有一定地位,当是开后世学欧之先河。

不仅在书法风貌上,在当时的书法品评中,对欧书风格也是大有赞赏。欧书中特有的“瘦硬”被时人所激赏。但此时人们对欧书的评价还是偏理性,在欧阳询与其他书家的对比上,可见一斑。比如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对比上,主要的评判点在于作书的“正”。欧阳询的“正”也隐喻了当时清初期的政治环境。再比如,清初冯班论及欧虞,说各有其好,“虞世南能整齐不倾倒,欧阳询四面停匀,八方平正,此是二家书法妙处”。其后人们就将“正”作为欧书的特点,“欧用正”, “至欧率更则平正,故世恒习之”。学书作正,是清早期人们对欧书最看重的一点。正因为有欧阳询的正,致使顺治朝崇尚欧书,并与康熙崇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清朝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参考文献

[1]兴来即挥毫,游戏三昧前—浅析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

[2]仁和.顺治的书法[J].中国书法,2004,(2):21-25.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122.

[4]2014年12月4日廣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展拍的吕宫书法《题寿一律》。

[5]《白云草堂文抄》,《皇清书史》二十四卷,084-237.

[6]徐元文,顺治十六年进士第一人及第,官文华殿大学士。康熙朝进士韩菼《有怀堂集》称其“书法瘦硬通神”,应是当时学欧时风的影响。(皇清书史卷三083-101)

[7]冯班《钝吟书要》.佚名.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549.

[8]徐用锡《字学札记》.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737.

[9]王澍《翰墨指南》.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782.

猜你喜欢
接受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能“接受”加班这件事?
生命里有门功课,名叫“接受”
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的实用倾向及应对策略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能“接受”加班这件事?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略谈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