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视角下的中职数学教学策略

2019-01-17 02:06彭琰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彭琰

【摘 要】本文论述信息化视角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方法,创设引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巧用数形结合,突破教学难点;运用课程平台,打破时空限制;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引入信息化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提升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数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B-0144-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面对有着“网络原住民”之称的新时代学生,单纯依靠口头讲授的传统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着实有限。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而数学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其抽象的演绎和严谨的推理,因此在传统课堂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因为过于枯燥和抽象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由此,如何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对我们的课堂进行信息化的整合,打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的课堂,成为了值得广大教学实践一线的教师思考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例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引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设一个良好的引入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引入情境的呈现,往往离不开信息技术。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的播放,使学生的学习素材从无声变为有声、从静态变为动态,通过视觉、听觉多感官的丰富体验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授《抽样方法》这一课时,笔者在引入时播放了几个新闻片段。“抽样调查显示: 92% 手机都带有细菌。”“世界无烟日抽样调查报告:超两成中学生尝试吸烟。”“香港抽样调查:99% 港人血液含致癌塑化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抽样调查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而对将要学习的新课产生了兴趣。教师接着给学生设疑,抽样调查中的样本是如何抽取的?学生带着疑问,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又如,在《等比数列》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校园贷骗局”的实际案例作为引入,通过数列模型的建立,解析“利滚利”是如何产生的。结合数列教学剖析社会热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使之学会借助数学知识这双慧眼识破借贷陷阱,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巧用数形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制胜妙招。然而传统的手工作图存在效率低、精确度低等不足,且只能获得静态的图象,缺乏交互功能。因而借助信息技术,更高效地完成作图,运用其交互功能,动态地进行演示,可以使规律直观地体现出来,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课中,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是按底数大小分类归纳指数函数的单调性,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手工作图,然后观察分析规律。但是手工作图除了前述的缺点外,还有着只能画有限个函数图象,无法全面展示在参数连续变化的过程中函数图象的相应变化的弊端。因此,运用作图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常用的画图软件如“几何画板”“函数画图”“GeoGebra”等都可以轻松地实现作图和在动态变化中观察的功能。运用函数画图软件,学生在手机中只需几个按键就可以完成作图,十分方便快捷。通过作 y=ax 的图象,用指尖在屏幕上滑动从而操控 a 值的大小变化,使函数图象随之有了自左向右或上升或下降的变化。学生在操作中认识到,底数 a 的大小对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轻松地获得函数性质的结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认知创设了台阶,降低了函数学习的抽象性,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

又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课中,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大量重复试验时频率将稳定在某一数值附近这一性质。课堂中,学生要完成 20 次“图钉自由下落”试验,记录落地时钉尖朝上的次数。笔者利用 Excel 软件的绘图功能,在依次记录学生试验数据后,软件自动绘制频率散点图。观察图形,学生不难发现,试验次数较少时,频率的分布是凌散的、没有规律的,从而提出增加试验次数的设想。接着笔者再利用软件的逐步累加的功能,依次将两人、三人、四人等,直至全班的试验数据进行累加,并作出了试验次数逐步累加的情况下对应的频率散点图。学生惊奇地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的起伏波动变得越来越小,最终稳定在某一数值附近。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探究活动中的统计效率,数形结合的分析方法,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发现规律,成功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三、运用课程平台,打破时空限制

近年来,各种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简单易用、互动功能强、分享方式多元化,运用课程平台进行线上加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平台都有着类似的功能,如分享视频、图文,发布问卷、考试等,功能上大同小异,但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合理地运用课程平台,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以 UMU 互动平台的使用为例,课前需要学生复习或预习的内容,可以以视频、图文、练习等形式上传到课程平台中,供学生前置学习使用。资源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还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参与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分享上传个人或小组合作搜集的学习资料,充实教学素材。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加快了信息的检索、搜集和处理,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逐步地提高;师生的交流也不仅局限于课上,可以在平台中即时问答。客观题型的练习,可以利用课程平台自动批改的功能,进行学情的及时反馈,运用题库功能还可以进行随机组题,实现一人一卷;或是使用“闯关”模式,将练习按难度分层,前一关完成后才能开启新的一关,运用分层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课堂中开放式的题目还可以设置讨论环节,学生进入平台参与互动,发表观点。可通过大屏幕展现词云,集思广益,汇聚集体的智慧,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课程平台的教学评价功能可以按教师预设的各项目分值,自动记录学生在平台中完成学习任务的进度与得分、互动的参与次数等评分项目,实时地自动进行评分,充分發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的功能,同时使得教学评价更为多元化、更具科学性。

四、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

数学学科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将知识以图象形式进行梳理以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架构起知识脉络,对学好数学具有良好的效果,思维导图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它是一种运用图象的方式令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工具,把各要点之间的联结关系以层级的方式展现出来,由某个主题一层一层地向外发散出多个节点,因而呈现出放射性的立体结构。常用的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有 Xmind 软件、百度脑图等。在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无论是在新知的消化整理,还是解题方法的总结和反思都发挥着独有的作用。数学学科的学习偏重抽象演绎,而我们的学生恰恰形象思维能力普遍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混乱的问题有序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形象化地记忆知识要点,以获得更持久的记忆效果。在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展示思维导图,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创思维导图;还可以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共建思维导图,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成员对知识的认知得到完善。

例如,在《平面向量》一章中,需要讲授的概念、公式多达二十余个,如果只是按知识点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流水账”式地教学,学生对各知识的理解是孤立的、零散的,水过鸭背,容易出现遗忘。可以在章节复习课中,加入绘制思维导图的小组活动,驱使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以多个层级的方式,将知识点串联其中,并在小组的合作讨论中对思维导图不断完善和充实。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的小组甚至能与上一章中直线方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联系,以斜率为突破口,找到了判断两向量位置关系及判断两直线位置关系的解法中的共通之处。绘制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以形象化、立体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思想,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拥有良好的思维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工作中都将大有裨益。

五、引入信息化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反馈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衡量学生学习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与低起着重要作用。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静态的、孤立的,难以进行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反馈的评价结果往往也是片面的,因此在教学评价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進评价方法很有必要。

信息化评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即时性。例如,在课程平台中预设好练习的答案后,学生完成练习后可以由系统实时批改,即时向师生双方反馈练习的成绩,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诊断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过程性。教学环节往往是由很多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学生在课前是否完成了预习、预习的效果如何,课中参与了哪些学习任务、结果怎样,课后作业的成绩如何,等等,都可以在预设好评分标准后,由课程平台系统给予分项目的统计和打分,并根据各学习环节分值的权重,得出过程性的评价得分,更全面、立体地呈现学生学习的成果。(三)多元性。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是评价的主角,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家长乃至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都可以参与教学评价。将评价量表发放于网络平台中,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能便捷地获得统计数据,使教学评价变得更高效和客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用好这个工具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为了“信息化”而盲目堆砌教学素材,过分地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而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如清晰、生动地讲授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再适当地配以信息技术的辅助,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信息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中职数学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