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娅岚
621000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
大部分心胸外科接收的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包括瓣膜置换手术、心脏搭桥手术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等。对患者器官存在较大的创伤并且实施过程较为复杂,病情和手术对患者而言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此期间的护理工作不可懈怠。护理不当一方面可能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加重患者的疼痛,另一方面还可能刺激到患者的情绪,不利于其病情且可能间接引发护理纠纷,影响医院声誉。为全面提高患者在治疗阶段的舒适度要求,本文对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心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2017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心胸外科患者70 例,排除恶性肿瘤、其他严重系统疾病、依从性差的患者,分为两组,各35 例。试验组男20例,女15 例;年龄33~68 岁,平均(47.6±2.7)岁;参照组男19 例,女16例;年龄34~66 岁,平均(47.4±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参照组施予常规护理。⑵试验组施予医护一体化模式护理,包括:①以1(医生)+3(护士)的均匀分组模式展开查房充分掌握患者信息,医护完成常规查房并由跟随的护士对患者的主述、病情发展等进行详细记录,查完房后护士将患者实情向医生转述,由医生综合分析后予以对应的治疗方案,护士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②结合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特点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加强护士的护理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针对接收到的疑难杂症患者的治疗及对应护理方案进行讨论,对死亡的病例进行深入探讨,总结不足点,每周培训1 次以丰富医师和护士的经验并开拓新思路,提升技术和护理质量。③在讨论病例阶段注重护士的参与,而不仅仅是医师之间的讨论,护士处在护理工作的一线,接触患者时间多观察病情,无论是会诊还是对疑难杂症的学习或分析过程中,应鼓励医师和护士双向交流,并鼓励护士将实际护理患者有效的宝贵经验进行分享,对待改进的护理方案大胆提出建议[1]。④患者床旁进行病情交接时护士要将患者在护理阶段中的表现告知医生,体征监测存在异常应当即告知医生引起重视,并对病危患者归类建档。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对护理工作进行动态调整,提供给患者更优质、更安心的护理服务,不断提高依从性降低不良护理事件。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等情况,以特满意、较满意、不满意等标准对患者满意度予以评定,护理满意度=特满意率+较满意率。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量表(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标(PSQI)的评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切口情况和满意度情况比较:试验组Ⅰ期愈合率为94.2%、愈合不良率为2.9%、切口感染率为2.9%、护理满意度为97.1%,与参照组的80.0%、11.4%、8.6%、80.0%比较均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VAS、 SAS、 SDS、 PSQI 评分比较:试验组VAS(1.3±0.3) 分、SAS(26.5±4.9)分、SDS(28.6±3.2)分、PSQI(2.7±1.1) 分更优于参照组的(2.2±0.5)分、(41.2±5.1)分、(43.4±4.1)分、(4.8±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数患者在入院诊治阶段的记忆中,医生就是负责看病治病,护士就是负责打针发药,两者明确化分工,分体化工作。但是这样常规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医疗事业的市场需求,因为这样的模式容易出现医护之间交流不充分、病情交接不及时等情况。医护一体化模式则注重在查房和交接中医生和护士一起进行,弥补了常规护理模式的不足。不断强化专业知识、丰富临床经验、总结护理工作的不足,使医生、护士之间的病例讨论会更积极、更激烈、更深入,从讨论中让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护理进步及待改进的地方更清晰,把工作细节化、优质化、人性化,为患者生命健康做好“双保险”[2]。
综上所述,心胸外科患者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进行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疼痛情况,促进良好睡眠,患者满意度高,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