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 吴桂琴
刚入学的一年级听障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积累有限,如果第一节课就开始进入正常的数学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太可能的。首先,教学对象听力损失程度不同,年龄差距又大,有的孩子从没离开过父母,对于学校生活显得极为排斥,每天的情绪波动也很大;有的孩子虽有短暂的语训经历,也属于保育员或父母全天候的陪护状态,甚至上厕所这样的小事都是由老师陪同的。进入一年级后,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语言环境欠缺,听障学生在思想表现方面显得极为单纯可爱,心智年龄也明显小于实际年龄。其次,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前期准备也不足,表现在没有完整系统的数学语言的积累,也没有生活经验及日常交际方面的手语积累。这一切的结果表现在课堂中,即老师想传达的信息,有的学生是看不懂,有的是不知道怎么看,即使看了,也不能正确理解其意。还有的听障学生因为没有受过课堂教学常规的练习和积累,老师说上课了,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有的甚至在课堂铃声响起时,依然我行我素地玩自己的游戏,课堂中随意站起坐下,小动作不断,有时还会随意发出声音,上课时东张西望,显得不受任务教学常规的约束。
种种现象可以分析得出,要让一年级数学真正走入听障学生的心灵,前期准备课单元的教学显得迫在眉睫,举足轻重。准备课单元教学主要是帮助初入学的听障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培养他们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感情,同时,借助插图以及“做一做”等教学,初步认识一些常用词语,掌握书写的正确方法,为后续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如何响应“顺从听障学生天性而育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聋校一年级数学《准备课》单元教学。
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对于一年级听障学生,如果直接让他们一本正经地端坐于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游戏是听障学生对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适宜的游戏材料则是他们最为亲密的伙伴,游戏可以有效开发他们的智力。在《准备课》单元教学中,我提前准备了一些游戏玩具,如:飞行棋、跳跳棋;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布置了跳房子,在室内的黑板报上布置了卡通的数字贴画,墙面上布置了动态的钟表图案,在室内的区角里还准备了大量的积木、拼图类玩具、球类器材等等。这些显性材料的准备,有利于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
例如,我在教学准备课单元里面的《大小》时,教材安排了三组情境图,让听障学生结合画面,感知物体的大小。对于没有太多语言积累的听障学生来说,让他们只是凭借表象的图片就说出谁大谁小,效果不太明显。我设计了一个体能游戏“赶小猪”,游戏规则很简单,借助羽毛球拍,将大小规格不同的几类球拨到对面适合大小的纸箱内。轻松的游戏体验中,不仅培养了听障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物体的大小,感知了大小匹配。如足球大,需驱赶到大纸箱里,皮球小,需投放到小纸箱里;乒乓球最小,能容纳它的纸箱有好几个,但是最适合的只有一个。借助游戏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听障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力、智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又激发了听障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意大利有名的大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幽默的话,“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这句话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对于聋校的数学教学很有借鉴意义。刚进校的一年级听障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积累可以说是空白,只有极少的听障学生有初步的数数体验。但就是这样的听障学生,他们的天性却非常喜欢动手摆弄实物。如果能给刚入学的听障学生提供大量直观具体的操作材料,就可以极大地丰富和积累他们学习的“直接经验”,而这些直接的操作经验是教者无法用语言传达的。
例如,我在教学准备课单元里面的《长短》时,设计了一个手工实践活动:剪(撕)面条。在设计这组操作实践活动时,因为考虑到听障学生的差异性,同样是投放的纸片,一张纸片是画好图案的(如下图),另一张则让听障学生自主创作,可用剪的方式,也可以用撕纸的方式。在操作活动结束前,再给学生一段进行梳理、比较、反思的时间,同时考虑到准备课单元教学期间,听障学生的数学语言还很少,重点让听障学生借助实物的对比刺激,不断重复“长”“短”两个关键词,并适时板书,说出或者用手势比划出“长”或“短”,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对于有残余听力的听障学生,则要求他们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这样的短句,积累一些规范数学语言的表述,既照顾到个别,又顾及全班。在这样直观的操作实践活动中,促进听障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其乐融融,学习内容也能立体生动地走进他们的心中。这样贴近听障学生的教学,会让听障学生慢慢爱上数学。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画家。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失去了感知世界声音的能力,却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想象。在数学课堂中,很多无法用语言表现的东西,听障学生凭借敏锐的视觉、触觉,将投射于眼中的事物,借助图画的白描功能,头脑中想象的画面都可以跃然纸上。
例如,我在教学准备课单元里面的《多少》一节时,如果仅仅凭借教材中的一组葡萄对比图的展示,促进听障学生对多少的理解显然不够。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适时补充了一组想象活动:添画苹果。我给每位听障学生发放一张情境图,并结合动态影像《丰收的果园》,让学生尝试在画面中自由添画苹果。失去了听力并不可怕,听障学生手中的笔就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力量,将手中的笔变成一对拥有想象力的翅膀。乐此不疲地涂,兴致勃勃地画,敏锐的视觉加上一些对色彩的感悟,数学与绘画就能完美融合。听障学生凭借想象的力量,学会表达,学会学习。
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年级的听障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数学学习的体验,语言交流也不顺畅,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教育活动应顺其天性,顺势而为,如此才能让每一位听障学生获得适合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应该每天都在生长,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微笑,有时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等待,需要教者更多的教育智慧。有一天,当我们真正能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时,数学学习就能成为一件幸福和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