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惠贤
摘 要: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要求组织教学活动的工作者能够结合学科教学需求探讨有效的教学技巧,形成独立的课程教学方法体系,因此,创新教育目标渗透成为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构建有效课堂,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初中语文教育模式革新。尝试以初中语文教育为例,分析创新教育实施策略,希望研究内容可供实践参考和教学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技巧;创新教育;策略分析
深化教育改革、树立创新教育目标是我们当前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思路和方法。新课程改革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质量得以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科教学效果,我们要致力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立足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需求,作出策略调整和教学方法研究,不断优化学科教学过程。
一、创新教育实施的作用
1.利于突显学生个性,养成良好习惯
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集中探讨有效的教学技巧,立足自身的教学经验,交流看法,深化实践,验证自己的教育观点;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影响下,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开始为学生保留自主学习空间,旨在突显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契机,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形成自主思考氛围
创新教育模式下,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致力于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利用问题引导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养成发散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学工作者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3.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者应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协同提升,实现创新教育目标。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教育措施
1.强调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之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惯性思维,这样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创造力都造成了一定的约束。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说,常规课堂上,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惯用思路就是: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写作特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十分被动,创新教育理念得不到体现,不利于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1)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在指导教学实践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不要将学生作为静态的知识灌输对象,而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动态性,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建立沟通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时做好更新和调整,紧跟时代步伐,促使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实现有效互动,体现课堂的灵动性。
(2)体现教学环境的拓展性
课堂教学环境营造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将视野拓展延伸到课外教学上,如组织学生围绕当前的社会热点展开辩论赛,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情;组织经典诵读、诗歌比赛,营造校园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学科魅力[1];此外,利用竞赛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基础教学内容为前提的拓展教学,使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而是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
2.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显著局限性,面对面的知识传输和信息交流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是一旦脱离课堂,学生和教师的联系就会脱离,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促进线上和线下教学实践的衔接,如推出线上教育平台,包括慕课、网课等,打破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局限,为开放性的语文学习提供契机。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教学需求为学生推荐一些高质量的慕课资源,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为学科学习质量提供保障和助力。例如,教学课文《背影》的时候,我就为班级学生推荐了慕课学习程序,学生在课文的自主学习环节就结合慕课资源和我课上的讲解,开展全面学习,收获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体现出多元化特点,且在学习的纵深度上也有一些显著变化,总之学生获得了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3.应用问题教学模式,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问题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助推力,合理利用课堂提问环节有利于对学生形成引导,而且学生的回答可以对教师形成反馈,便于指导后续的教学环节。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够结合学习经验和自身认识自主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其语文思维发展,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要求教师立足教学目标和流程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字面意思过渡到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教育目标上,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入挖掘,体现资源使用价值[3]。如在指导教学《醉翁亭记》时,我就依据以上原则设计如下问题内容:(1)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醉翁亭中的“醉”又由何而来?意思仅仅是醉酒吗?(2)文章中的哪些句子细致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3)作者向往怎样的“乐”?利用以上比较简单的问题作为引导,学生能够逐步领会作者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鉴赏作者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场景,辨析“醉”与“乐”之间的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结合问题引导,学生对本篇文言文的理解也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开始自主思考文章主旨,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利于其语文思维的形成。再如,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我致力于创设有趣和生动的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联想和想象,具化知识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风雪拟声视频,结合语言描述,引導学生自主想象济南冬天的美景,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叙述出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关雪的“形象”。为了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直观和生动,在指导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利用情景再现手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抒发见解,学生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丰富学习资源,对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了解更加具体,体现了全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课堂教学质量也直线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