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五个策略

2019-01-16 05:38王林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策略

王林波

[摘要]精准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课的前提。面对教材文本,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学会自主纯净地读,在不断追问中有所发现;反复比较着读,在辨析品评中有所领悟;联系课后题读,在揣摩中发现编者意图;从儿童视角读,在角色换位中了解学情;用专业眼光读,在研读中聚焦语言运用。只要潜心细读,用心思考,相信每位教师都能够用最有效的文本解读成就最精彩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文本解读;策略;细读;追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01-03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凭借。只有深入地理解教材、精準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我们的课堂才会灵光闪现、新意不断,学生才会人情人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名师的课堂之所以精彩,并不在于他们使用了多么精美的课件、采用了多么精妙的教学手段,而在于他们对教材有着属于自己独到的解读。

对教材多一些思考,我们就会有更加深入独特的解读,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就会多一份教学自信;多一些思考,我们就会更加游刃有余,机智地处理课堂意外;多一些思考,我们就能够让课堂有自己个性,贴上自己的标签。解读,就是要透过文字的表象,看到作者表达的秘密;就是要细心研读,发现文章的亮点。

策略一:自主纯净地读,在不断追问中有所发现

自主纯净地读,就是要静下心来,潜心阅读,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不掺杂外界的任何因素。当前,一些青年教师上课前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不是静静地读课文,独立钻研文本,而是急匆匆地翻看教参或相关教案,或者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有的教师已经走进了课堂,但课文还没有读上两三遍。这样的解读缺位必然造成设计不精,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好。因此,我们要沉下心来读,一字不漏地读,不参考任何资料,不受别人思想的影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当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后,再去看别人对教材的解读,阅读相关的资料,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我们的教材解读就会张扬个性,充满新意。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老课文。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等著名特级教师都上过这一课。三位特级教师积淀深厚,风格各异,课上得非常精彩,但是归根结底,是他们都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独到的解读。备课,第一步就要解读教材,要自主纯净地读,读出自己的发现。

反复细读课文,不断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如,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来写圆明园的辉煌,这是为什么?写圆明园的建筑时,作者用了大段的文字,但是写更加珍贵的历史文物时,作者却仅仅用了几句话,这又是为什么?这就是属于我们的解读,我们深入思考的结果。

再深入字里行间,我们又会有新的发现。单看这句话:“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表达独具匠心:前面写到“漫步”后面就有“流连”,前面是“园内”后面对“其间”,前面用了“有如”后面就用“仿佛”。这样工整精致的语言,是值得我们学生积累的。这又是我们的发现,纯净自主阅读后的发现。

如果没有潜心的阅读,没有经历自主纯净的阅读,就没有这样独到的、细致的发现。因此,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就是要自主纯净地读,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

策略二:反复比较着读,在辨析品评中有所领悟

解读文本需要多读、细读,比较着读。读的时候要做到“细”“全”“多”。

所谓“细”,是指读的时候要注意咬文嚼字,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不要平调唱读。所谓“全”,是指读的时候力求将字句读完整,做到不丢、不漏、不增、不减,特别是每个句子都要读完整,不要读成了“半拉子”。所谓“多”,是指要反复多次读,一遍遍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也可以朗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我们就能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比较,这样就会有所发现。

还是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道:“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原句与下面的这句话比较着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改后的句子一个字都没有漏掉,标点符号也没有改变过,但是读起来的感觉不一样,为什么?究竟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在比较中追问,在追问中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秘密,原来作者的表达是非常有序的——上一句写到了建筑物,后面对应的就是建筑物,上一句用到了四字词语,下一句对应的就是四字词语。这种有序表达的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比较,这样的表达秘妙我们是很难发现的。

策略三:联系课后题读,在揣摩中发现编者意图

每一个单元前面的导读,后面的语文园地,无不饱含着编者的心血;每一篇文章后面的生字与练习题的设计,也无不体现编者的编排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编者对话,就是要细细品味单元导读、语文园地、课后习题中蕴含的编者的思想和期望。解读文本时,我们要从单元导读和语文园地中获取有效信息,整体把握一组课文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我们要紧扣课后习题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其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准确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精准地解读每一篇文本。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猫》一课,我们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精准定位,解读好这篇课文。课后有三道练习题:第一道是“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第二道是“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第三道是“我能体会到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的作用,还能用这些词语说句子呢”。不难发现,这三道题目既关注语言的积累,又关注语言的运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完成课后习题的基础上将编者关注语言运用的意图进一步深化,设计拓展练习:

想一想,写一写。

1.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2.作者如此喜欢他的猫。如果哪天猫不高兴,老舍先生会对猫说些什么话呢?老舍先生的孩子又会对猫说些什么话呢?

有了这样的解读和认识,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实践了。

策略四:从儿童视角读,在角色换位中了解学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情。只有充分关注学情,从儿童的视角去审视文本,我们的解读才会更有针对性。只有这样的解读,才能在课堂上避免两张皮的尴尬境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清楚,同样的事物,在孩子眼中出现的景象会与我们教师所看到的景象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学会从孩子的视角去解读文本,读到他们喜欢的、能够接受的内容。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这样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作者是季羡林,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散文家等,其造诣之高深令人叹服。但是,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和我们一起学习的只是五年级的小学生而已。无论季老先生的作品多么高深,学生接受不了的内容都只能是出力不讨好。因此,我们要找到一个教学的视角,让大师适当地着地,同时适当地提升学生的境界,找到两者之间的交汇点,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切人点。如果让大师在空中飞翔,而学生在地面游荡,没有交汇,就碰撞不出精彩的火花来。

在细读这篇课文时,我们会将视线停留在这句话上:“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当我们将自己当作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句话中的“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是值得积累的好词语,就会发现这两个词语是不容易理解的。“姹”和“嫣”是這一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书写起来并不容易。书写“嫣”字时,要注意右上是一个“正”字,下面的四点容易误写成一横。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时我们就会适当地放慢脚步,创设情境或者出示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同时,也留点儿时间让学生书写生字,掌握写法。

策略五:用专业眼光读,在研读中聚焦语言运用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我们的心中应装着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关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运用是课文课程独有的任务、责任。文本既有传播思想信息的作用,又有承载表达形式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当关注表达形式这一核心价值。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必须从了解“写了什么”走向领会“怎么样写的”,必须从语用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鲜活的话语世界,并能在言语交际中运用自如。

还是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进行说明。阅读第三自然段,我们的解读不能停留在体会圆明园建筑的辉煌上,要从语义的理解走向语用实践,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妙,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实践。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道: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我们可以试着把这段话中“有……也有……”“如……”后面的内容去掉,就会发现整段话立刻瘦成干瘪的骨架,毫无生气,毫无画面感。这种具体表达的方法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再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这段话显然是略写,除去过渡句,对圆明园历史文物的描写只有短短的一句话。我们能不能让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具体描述的方法来充实这一段呢?这样的练习不仅是语言的实践运用,更是对圆明园的深人了解。可以说,这样的练习使语言运用与内容理解相得益彰,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我们就能发现孩子们的心声;从语文的角度审视,我们就能抓住语言表达的秘妙。两者相融合,课堂上学生不再沉默了,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

总而言之,文本解读必须从读者走向教者,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从语义走向语用,看到语言表达的秘妙所在;从教师走向学生,从儿童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并切人课堂。这样,才能演绎最精彩的语文课堂。

(责编韦雄)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