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月
[摘要]《雾在哪里》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使用了并列和递进两种关系的句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教学时,教师以句子的教学为重点,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归类,并结合经验,通过仿写运用学习掌握并列句、递进句,使学生获得表达与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儿童化表达;生活经验;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07-02
《雾在哪里》是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这篇科学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雾当成了会变魔术的小孩子。作者笔下的雾,又淘气又顽皮,它先后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藏了起来,最后把自己也藏了起来。文章在写雾藏起的事物时,运用了并列和递进两种关系。“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应当走近作者,走进文字,真正破译表达密码,发现只属于这一课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感受表达的魅力。”语文特级教师王林波老师在《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一书中为我们指明了文本解读的方向。
我们要从语言学专业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再把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学习的语言知识,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教给他们,这是语文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应该采取的策略。
一、归类学习句子,聚焦语感形成
这篇课文出现了很多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或者标点符号,比如,“和”“同时”等,个别词语不止一次出现。这些词语或标点符号前后的词语都可以调换位置,但是句子意思不变。将这些词语或标点符号整理出来,我们就能找到这篇文章的表达密码。请看表一。
这么多同类型的词语集中出现,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机会。因此,在初读课文、认读词语、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些词语组织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统一思考,习得新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借助之前学过的课文的题目——《树和喜鹊》,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想一想,“树和喜鹊成了邻居”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2.引入“魔术师”这个特点鲜明、学生喜闻乐见的角色,将“和”介绍成魔术师。它能把身体两侧的词语调换位置,但是句子的意思不变。
3.逐个出示文章中带有并列关系的句子,请学生找一找这些句子里面的“魔术师”,帮他把句子换一种说法,但是意思不变。
4.出示“蔬菜、水果、肉类、我、都、爱吃”几个词语,让学生用上黑板上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连成一句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以上的教学设计,借助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或者标点,使学生对并列关系的不同形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规范的语言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生活经验,注重思维训练
文中还有一些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虽然这对小学生来说有些难懂,但是充满童趣的思考,更具思维训练的价值。文中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或者关联词有下面几种类型(表二)。
和并列关系相比,这组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或者关联词,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并列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雾”藏起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看看它还藏了什么。讨论一下“行人和小黑猫”以及“房屋、街道、树木、桥梁”哪个更难藏。
2.总结作者的表达方式,容易藏的写在前面,不容易藏的写在后面,中间用“甚至”这个词语,表示前后的词语不能换位置。
3.让学生联系生活,用“甚至”说一句话,感受“甚至”所表示的递进关系。
4.讨论“天空”和“天空中的太阳”哪个更难藏起来。用“无论是……还是……都”说一句话,感受这些关联词所表示的遞进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指出:“思维方法的教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思维教学可以分散贯彻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去。”在学习和运用“甚至”和“无论是……还是……都”这些关联词时,学生既学到了实用的语文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仿写目标明确,指向语言运用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语言活泼生动,通俗易懂。文章开头告诉学生:“雾”和他们一样,是一个淘气的孩子。文章的语言轻松活泼,列举的事物在他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这样的语言适合积累,也适合迁移模仿。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1.回顾课文内容,默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串联新知,感受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2.让学生想象:雾还可能去哪里,把什么藏起来。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尝试使用课文中的词语或者句式,把自己的想法说得更准确。 (PPT出示)
(1)“我要把___ 藏起来。”雾把___ 藏了起来,____、____、____ 、____ ,甚至和______ ,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2)“我要把_____连同_____ 藏起来。”雾把____ 连同____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_____和_____ ,还是_____ ,都看不见了。
积累语言最终的目标是运用语言。只有在运用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积累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积累好的语言,更要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当学生体会到积累语言是有用的、有价值时,以后的积累才会充满动力。只有明确训练目标的仿写才是有价值的仿写。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的新知,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使他们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