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勇,吴秋贵
(福州市行政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4)
福建位于祖国东南沿海,改革开放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新问题,影响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福建各地正在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广大民众共享发展目标。全省各地亟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径,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共享发展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共享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共享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坚持共享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就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共享发展目标。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让广大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建立城乡二元体制,这种体制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和弊端,导致城乡差距拉大。改革开放后,福建作为东南沿海率先改革开放的省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但目前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利于共享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夯实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共享发展目标,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福建篇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共享发展目标的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对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重大部署,要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福建各地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大中城市、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2017年,全省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推进省会福州大都市区、闽南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创建了28个省级特色小镇,抓好15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省脱贫攻坚取得新的实效,增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造血”功能,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享发展目标提供良好条件。当前,福建各地正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加快建设机制活和产业优的新福建。
福建城镇化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影响共享发展的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偏低的因素,也有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原因。
一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福建城镇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呈现明显加快的态势,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从福建省人口构成的情况看,2017年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4.80%。福建省人口构成、城镇化率见表1。
虽然福建城镇化率2017年末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28个百分点,但福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区域地理位置与福建省相近的江苏省、浙江省城镇发展水平较高,2017年末城镇化率已达到68.80%、68.00%,分别比福建省同期的64.80%高出4.00、3.20个百分点。甚至与同处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相比,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2017年末广东省广州市城镇化率达到86.14%,比福建省福州市同期的70.80%高出15.34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年末人口构成及其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2017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是区域城镇化发展参差不齐。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城镇化建设经历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存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与区域城镇化非均衡特性凸出问题。福建省中心城市、沿海地区与山区之间城镇化发展差距大,2016年末地处沿海地区的泉州市城镇化率达到64.50%,而山区的南平市城镇化率同期只有54.80%,两地相差9.7个百分点。2016年末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市城镇化率达到68.50%,而全市各地城镇化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中心市区、沿海县市与山区县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同时,福建各地城镇化发展质量差距明显,不利于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够高。福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影响共享发展问题的成因相当复杂,其中重要的基础性因素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英国经济学家阐明“佩蒂——克拉克定律”,认为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城市化较快发展。因此,生产力、经济发展速度与城镇化发展关联性大。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建经济水平十分低下,1950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9.54亿元,城镇化率不足12%。随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作为海峡前线的省份,产业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化水平提高缓慢,1978年全省城镇化率仅有21.10%,只比1950年提高9.80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全省生产力水平提高较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是,近些年福建山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省各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3年至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比上年增长11.0%、10.0%、8.9%、8.4%、8.1%,经济增速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制约城镇化发展进程。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详见图1所示:
图1 2013-2017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影响城镇劳动力就业岗位扩大,2013年至2017年福建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65.87万人、66.13万人、65.95万人、60.73万人、60.49万人,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福建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详见图2所示:
图2 2013-2017年福建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二是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福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导致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2017年7月,福建省7个县市入围县域经济百强,其中地处省会城市的福州市占3个,地处沿海区域的泉州市占4个,这些入围县市都具有促进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同时,福建全省56县市之间经济实力差距明显,比如晋江市是泉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号称为中国的鞋都,经济发展速度快且实力雄厚,在2017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名列第八名。全省山区县市的经济实力不强,位于闽北山区南平市的松溪县,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46.64亿元,只有晋江市的2.67%。山区县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偏少,加上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仍然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全省山区农村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城镇中不能真正扎根落户,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福建各地要立足国情、省情,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探索以新的发展理念统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共享发展目标的新路径。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福建各地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区域规划融合,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对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推进城乡区域规划融合,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全省各地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协调发展理念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发挥城乡区域规划在实现共享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紧密围绕实现共享发展目标,举全社会之力,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原则,把小城镇开发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和社会化服务建设相结合,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提高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吸引力,为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共享发展目标奠定有力的基础。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共享发展机制,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融合,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福建各地要把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把认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新一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聚焦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民生工程的战略部署,尽快补齐民生工程的短板,不断优化公共财政投向,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就业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坚定不移惠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办好惠民实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民工安居乐业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要高度重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问题,优先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形成城乡互联互动的劳务信息体系,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渠道,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充分明确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农村振兴发展奠定有力基础,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福建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齐心合力,充分明确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共享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目标之一,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要充分挖掘各地区位特色和自然禀赋优势,统筹推进区域产业发展融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省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立足当地资源,找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特色产业,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沿海县(市)要发挥临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上经济、“蓝色”产业、外向型经济;山区县(市)要立足当地资源,做足“山”的文章,发展“绿色”产业和当地特色工业;市郊县(市)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市郊经济,包括商贸、服务业、旅游业、休闲农业。加快培育农村特色产业,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农村特色产业是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的结合产物,在市场上具有品牌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在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过程中,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发挥各地品牌效应,促进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物流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把传统的农业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做强做优做大具有各地区位优势的特色产业,以提升农业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福建各地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体系融合。坚持基础先行、综合配套的原则,加快构建城乡综合交通网络,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改善城乡居民生产、人居环境,增强乡村经济振兴能力。同时,统筹推进城乡生态体系融合,解决农村环境和生态凸显问题,提升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治理水平。深入实施生态省、市战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力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跨越发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计划,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打响“清新福建,绿色农业”品牌。持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走集约、 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忘初心、大胆实践,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谱写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共享发展目标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