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莲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中华民族一词,最初在梁启超的笔下第一次出现,之前的各类史书、典籍也有相关的记载,但是都没有正式的提出这个词,其中,大多数是对中华、中国的一些解读和理解,自从梁启超将“中华民族”一词正式提出后,国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中华民族一词是伴随着抗日战争以及国人反抗意识、爱国意识的觉醒才逐渐的得到广泛的传播,使得中华民族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族这个词从日本人那开始传入中国,到最后的大普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兴涛作者著的《重塑中华》一书,就是讲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得笔者对“中华民族”一词的来源、传播、普及有了新的认识,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清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酝酿;开始对“中国”或“中华”的认同,指称对传统王朝国家的认同,到了晚清时期,逐渐发生了新的带有现代性的政治变化,即所认同的“中国”从王朝国家的通称与大清朝名的合一,到向现代国家名称的转化本身,对于认知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既有重要意义。应注意的是,当时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看来,“大清”和“中国”根本上是对等的,可以互换的,这在西方强国与中国签署条约的本国文字条约文本中可以看出。但是美国部分新清史学者却不乐意直接称大清为中国,倒乐意称之为“满洲帝国”。那么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代表我们这个国家的现代国名的呢?“中国”作为国名是在“中华民国”之前早就存在的,而不是相反的,它就是一种中国人延续下来的国家称谓而已,在“中国”、“中华”逐渐脱去传统的“华夷观念”的内涵时,逐渐转化为现代意义的国家称谓,日益中性化使用的过程。
第二部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与传播;这个时期发生在民国建立之时,也就是孙中山建立五族共和的阶段,开始孙中山先生的五族共和思想带有排满主义的色彩,后来逐渐演变成认为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当然这样的思想转变是有一定的背景的,当时的西方列强严重侵华,致使中国的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一片生灵涂炭,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连续发声,希望唤起国民的意识,现在真正的任务不是排满主义,而是大家一致对外,共同对抗西方列强,与此同时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也在人们之间普遍传播开来。这个观念的传播大概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人民认识到受帝国主义压迫,认为大家有共同的命运,同样的敌人,要共同抗敌,所以才得以广泛传播。
第三部分:“中华民族”符号认同的强化与深化;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仅明确认同一体化的“大中华民族”理念,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所以他在国家层面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一体化符号认同。随后,国民党政府与学界精英“整合”民族又做了进一步的努力——蒋介石把“中华民族通称为“黄帝子孙”,在全面抗战前后,视全国各民族成员皆为“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说,变得流行开来。后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卢沟桥到全面抗战爆发,面对着这样亡国灭种的危机,提出了加紧中国各民族团结和进一步凝聚融合的严峻使命。“中华民族”一词更加具有一种凝聚人民、一致对外的意识,已经超越了这个词的表面的意思。
第四部分:全面抗战前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大普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就中国各民族一体化的“中华民族”符号的传播和观念认同广度而言,报刊宣传、中小学历史地理教科书的民族教育,新生的电台广播等现代媒体,以及抗战歌曲传唱等所发挥的多媒介作用,均功不可没。这些是促使中华民族观念得以大普及的一些重要途径,在这个普及的过程中,一些学者还在辩论中华民族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问题,例如顾颉刚的著名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及他与费孝通先生的辩论(包括两者之间的通信);以及对“炎黄子孙”和“黄帝子孙”这个问题的后续探讨,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但是就抗战时期的“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说,不过是部分反映全民族同类认同和凝聚意愿的一种象征性说法而已,在本质上,乃是以“泛血缘认同”为表现形式之一的政治和历史文化的整体认同。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从对“中华民族”一词的发展历程一知半解,到现在的知道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基本发展脉络以及它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到的伟大作用,这是在读书之后体会到的。本书对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观念演变作为研究起点,详细的勾勒出“中华民族”一词是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历史进程,对此词逐步深入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国民意识的增强、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以及对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