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懿萍 朱 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建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契合医学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科技创新驱动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发展之路,吸引各类医学人才汇聚,策源医学科技与临床实践的进步,努力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引领建设一流的医学中心作出表率与示范。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医学模式发展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4P医学模式——即具有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的医学模式。
20世纪末出现的循证医学,以及21世纪新兴的转化医学、精准医学、人工智能等都是当代医学模式的重要代表。2007年,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制定工作中提出动态性、系统性的转化整合战略[1],提出了基础与临床双向转化的转化医学理念,旨在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严重脱节、原创性基础成果少、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无法回答临床提出的问题等制约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瓶颈。2016年,科技部正式启动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为实现医学治疗的个性化定制解决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科技开始从线下走到“云上”,医学诊疗模式和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产生交叉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1993年提出科教兴院的办院方针,开启了医院每位员工带着科学问题进行临床诊疗、用医学研究回答临床问题的科技创新之门。
医院从建院之初就将创新的基因印在了骨子里。1958年,医院灼伤学科团队在史济相教授的带领下,通过瑞金医院烧伤补液公式、冬眠疗法和皮肤混合移植3大创新方法成功救治97%大面积烧伤病人,改写了救治大面积烧伤病人的历史,也燃起了医学家们开展灼伤休克疗法及创面愈合修复研究的热情。在此之后,医学家们进行了20多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1992年,史济湘教授牵头获得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重大项目——烧伤早期损害发病机理及创面愈合机理研究,标志着国家对于医学家们前期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认可,也为团队后续进一步开展灼伤休克疗法及创面愈合机制探索的基础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2000年,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坐落于医院的第一座科教大楼正式启用,为医务人员开展基础医学研究搭建了先进的设施平台。2002年,由陈竺院士领衔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科教大楼中完成并成功验收。该研究实现了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为中国科学家正式加入全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基础。
21世纪,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化医学已成为当代生物医学重要、具代表性的医学研究模式。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百年院庆之际,提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融合发展的创新理念。宁光院士倡导从临床发现问题,从基础研究探索并寻找答案,最后在临床实践中验证,诠释了转化医学的实质内涵与路径。
2 0 1 0 年,王振义院士历时2 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标志着这一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获得高度认可,同时也是转化医学经典的成功案例。这种从临床发现、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研究,并成为临床可推广、可复制治疗方案的研究模式,成为当前最为经典的转化医学研究典范。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医疗+互联网的医学诊疗模式对于临床数据采集与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把“大数据”转变为“数据大”则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2008年,国家科技部首次启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在专项的支持下,以此为契机,医院内分泌学科宁光院士带领团队历经10多年,通过多项大型队列及临床研究,成功绘制我国首张糖尿病患病率地图,并逐步形成涵盖500万人份的内分泌代谢病样本库。同时,基于大规模生物样本信息库的可被利用、结构化的临床大数据,为开展大数据研究提供基础平台,也让团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循证医学因其研究本身存在的诸多缺陷而被科学家质疑,但是针对临床科研而言,其出发点是提出科学问题,要有新概念,并通过精巧的科研设计,以新技术、新方法,提供准确的回答[2]。因此,循证医学仍然是新药、新器械以及新的诊疗技术与方法等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案设计、有效的研究质量控制,以及优化的数据监管,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仍然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2018年4月,医院心脏外科赵强教授领衔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主刊,研究结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可能通过改写国际指南让更多患者受益。2019年7月,医院肾脏科陈楠教授团队的肾性贫血创新治疗的临床研究研究成果,以两篇论著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很早就意识到制度创新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拖了科技创新的“后腿”。为了最大程度地为科技创新“松绑”、激发科研人员潜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并实施了一系列为科技创新服务的激励政策。
针对临床研究人员转化动力不足,医院研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将转化收益的80%给予研发团队及个人,鼓励临床研究人员积极开展转化;针对专职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活力不足,医院探索实施科研人员绩效改革方案,探索科学的、客观的科研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基础研究人员的收入水平,体现优劳优得的绩效分配;针对创新生物医药临床研究的科学与伦理困境,医院与上海市药监部门联合探索创新生物医药研究的风险/收益评估方法、评估路径,为医务人员开展创新医药研究的科学性、伦理规范保驾护航。
1993年科教兴院的发展战略提出后,医院开始筹建科教大楼,为基础研究提供实验空间及设施保障。此后,3个独立研究所、3个市级托管研究所以及10多个优势学科在基础研究的空间和设施上得到极大改善,也为医院整体的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奠定平台基础。2016年,医院开始筹建中心实验室,以进一步为没有实验空间的学科提供公共基础研究平台。近年来,医院共获得科技部项目42项,其中牵头获得973项目4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4项。国家级基础研究资金的获得,既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经费保障。
近年来,转化医学研究的提出对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出了实质性要求[3]。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水平与能力,医院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临床研究中心,为医务人员开展临床研究提供医学统计、数据管理等技术支持;联合企业合作研发与医院内部HIS、LIS对接的临床研究信息平台,减少医务人员二次数据录入的繁重工作,并能够有效解决临床研究信息孤岛、数据质量完整性、可靠性不足的瓶颈问题。医院每年投入2000万元,设立具有创新性、科学价值的临床研究;同时,不断加强临床研究质量管理与能力提升,通过组建多学科、高质量、高水平的临床研究质控团队,对临床试验严格过程监管,保证数据可靠。2018年,医院提出“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临床研究培训计划,将全院46个临床科室主任分批送到法国里昂癌症研究中心进行临床研究培训,并邀请法国知名临床研究专家来院,对临床研究骨干进行封闭式临床研究培训。重拳出击下,2013年医院内分泌学科在宁光院士的带领下,成功申请获批第一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正式获批成为第一所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并将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为未来转化医学的产学研进一步集约化、一体化搭建高端平台。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诸多引领学科发展的名医大家,还有一批活跃在科研与临床一线的大师学者——5位院士、8位长江学者、11位国家杰出青年。为了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增加人才储备的厚度,2017年医院推出“一体四翼”,即“广慈优才引智、广慈名医名家、广慈访问学者、广慈卓越青年”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计划。同时,为了助推青年医务人才培养,医院推出青年人才“365计划”,即针对有科研潜力、有一定科研背景与经历的青年医务人员,采取浸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为年轻人配备指导老师,制定定额科研任务、定期交流报告等365天的科研培养计划,为青年人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经过一系列人才培养举措,医院7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人获国家万人计划、200余人获省部级局级各类人才基金资助。
“广慈博爱、追求卓越”的院训,是医院发展历程的精神指引;“科教兴院”的办院方针,是医院稳步前行的不竭动力。契合当前的医学发展模式,从临床诊疗中发现问题,从实验室找答案,用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将最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用于解决患者的疾患,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健康中国2030作出表率与示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