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静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作为高职教师,如何响应号召,筑牢高校思想政治阵地,将思政课程上得“有灵魂”却并非易事。褪去军训的热情、失去了对校园生活的新鲜感,高职学生对于必修的思政课程普遍存在一定的怠学感。
困境一,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课堂气氛不佳。虽然大多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课重要且必要,但学生热情普遍不高,这是思政工作者最大的困惑,更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最大的困境。由于兴趣缺乏, 在实际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到课率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课堂气氛自然不佳。
困境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多的理论讲授会使学生觉得深奥或枯燥。部分理论与社会发展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够贴近,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空洞无意义、无帮助。
困境三,教学实践薄弱,教学方法有待创新。重视教学的实践性本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实践教学重形式轻效果,与理论教学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学方法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要求,亟待创新与改进。
困境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研究表明,高校“两课”青年教师“自我感觉的职业社会评价比较低”“对职业的社会感觉并不好”。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难以在自身素质、知识储备、课堂设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改革的瓶颈之一。
如何走出学生怠学困境,从而提高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将专业伦理学当中的理念融入思政教学内容中,怠学现象有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程中引入专业伦理教育有利于更新理念,明确思想政治课的育人目标。高职院校应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规范思想政治课教学管理,推进课程改革,优化相关评估机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建,应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目标去构建,从而达到人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摆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引导政治方向、提升思想素质、增 强道德水平、塑造个性人格。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程中引入专业伦理教育有利于加强调研,根据学生需求突出教学重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调研是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及内心需要的好方法,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来因材施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答疑解惑、排忧解难,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程中引入专业伦理教育有利于改良方法,推动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变原来“填鸭式”为启发式、研究式和参与式等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这已经成为 思想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高职院校应多提供现代化教学工具、条件,鼓励教师勇于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和手段,与时俱进地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努力 营造健康向上网络文化氛围。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程中引入专业伦理教育有利于整合资源,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应对实践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整合资源,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开创自己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 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利用校园文化媒介及活动,开发 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真正从被动“灌输”到有效“渗透”, 强化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能力, 达到知行统一。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程中引入专业伦理教育有利于打造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且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发展和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平台,加强队伍建设。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坚定信念,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切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 立学、以德施教。
理论价值:拓展基础理论,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教育的过程,无论是从知识的积累角度,抑或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角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这一阶段所接受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对其日后人生发展影响重大。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伦理素养,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着特殊的作用。只有具备了过硬的职业伦理素质,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确立正确的前进方向,形成巨大的前进动力。
专业伦理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是该专业岗位从业者为实现其服务质量目标而必须遵循的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及职业责任等。一般来说,职业道德既是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从两者的概念表述上看,专业伦理教育与职业道德是一种“亲上加亲”的关系,专业伦理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具有职业教育基本特征。正因为专业伦理教育貌似于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子项,才易造成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往往只谈职业道德而忽略专业伦理的现象。专业伦理教育属于道德教育范畴,是高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完善与改进当前高校的专业伦理教育在理论上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具有高校教育特点的专业伦理教研究在德育理论研究中的地位。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高等教育的这一特殊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等教育有着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同样应体现于高校德育体系中”。专业伦理教育是专业教育视野下的特殊化道德教育,是道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可以说,专业伦理教育正是高校德育体系特殊性的最佳体现,因此,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专业伦理教育研究的地位。
其次,有利于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建设,弥补高校德育内容结构的片面性缺陷。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大致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几大要素。这五大要素以其各自的内涵及在德育地位在总体上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功能互补。这其中,道德教育扮演着高校德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在当前高校德育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强调个别或某些德育内容的倾向,造成了内容结构的片面性缺陷,弱化了德育的作用”。而强调高校在专业伦理教育上的作用正是弥补高校德育内容不平衡的重要举措。
因而,在高校中开展面向专业人才培养的道德教育即专业伦理教育,无论是对高等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高校德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而言,都是更加合理和必要的。因此,对于高校专业伦理教育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更有助于高校把握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推进高校德育体系的完善和改革。
实践意义:培养道德合格的专业人才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建设。高等院校作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担当着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将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当代高校学生能否在将来的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成为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学生自身的专业伦理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爱因斯坦曾经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恶鲜明的辨别力。”
由于高校德育相对于个体发展与国家人才需求来说,具有滞后性与基础性,这种滞后性与基础性给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出了科学性、预见性的要求。因此也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成为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近年来,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德育科学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的来说,德育学的构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的长期过程。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高校德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高校德育,如果脱离未来职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和高校学生身心的实际,不能很好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不能很好的回答大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其实效性就会较差。因此,从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角度看,在高校德育体系中加入专业伦理教育的相关内容,将促进高校德育体系的系统化建设,进而整体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完善、改进和发展。最后,有利于专业从业者从职业生涯发展伊始就树立起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接受高等高校专业伦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思政课堂上出现的怠学困境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将专业伦理学引入高职思政课程,并论述了以专业伦理教育“治”怠的可能性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给思政课程注入灵魂,让学生不再怠学,作为一名高职思政教师还应不断进行新领域的拓展和尝试,积极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并且从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