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片的教学价值研究

2019-01-15 07:58张海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教学价值

张海英

[摘要]一种教具的兴起和衰落有着自然规律,一种教学理念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刷新。小方片作为具有多重价值的学具,有许多教学价值有待发掘,如果仅从特殊几何图形——正方形的角度来看,它具有许多其他图形难以企及的优势;如果从面与体的联系过渡看,它则是连接二维到三维的神奇纽带。

[关键词]小方片;教学价值;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48-02

小方片是常见常用的学具和教具。苏教版各年级教材中均编排有拼、摆小方片的活动,学段不同,教学目标也有所区别。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小方片的教学价值显著提高。拼、摆小方片在教材中以何种面目呈现?教学价值体现在何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充分开发小方片的教学价值?还有哪些方面值得进一步挖掘?本文将逐一回答这些问题。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分析

全套苏教版教材编排了10次拼、摆小方片的操作活动:①一年级上册“认识5”单元,摆小方片和圆片,比較数量大小;②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第60页,用小方片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③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第65页,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接成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④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第69页,用若干定量的正方形拼接成任意长方形,试求长方形周长的最值;⑤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元第80页,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积为定值的长方形;⑥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第82页的新授课中拼组新长方形,探究总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⑦三年级下册第88页,用定量的小方片拼成长方形;⑧四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单元第70页新授课中,借助小方片拼成长方形,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⑨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67页,用48块小方片拼贴出所有可能出现的长方形;⑩五年级下册“公因数”第26页的新授课中,利用铺长方形了解“公因数”的概念。总结以上编排规律,不难发现拼摆小方片的教学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层次不断升级,形式日益灵活

“摆”是一种低级活动,只要排列有序即可,如①。“拼”则高级得多,不但要整齐有序,还要严丝合缝地密铺,如②③④等。最初是独立完成,随着活动难度和复杂度变大,可分工合作探究,如④⑥⑦⑧。

2.内容越丰富,思维含量越高

一年级的操作活动,小方片与其他图形并无区别,是计数的材料。三年级的小方片,是图形,含有长方形的性质特征。四年级下册的小方片运用,包含知识、策略,对思维的缜密性要求变高,不仅对顺序有要求,也对数量有严格限制,如①⑧⑨。

二、拼摆小方片的教学价值所在

小方片作为一种道具,是“物化”的符号。抽象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数字是抽象化的事物。例如认识数字4,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拿出4件物品,或者数出4个小方片摆放在桌面上。这时小方片充当一般的计数物体,与其他物品并无不同,小方片在这里只是一个数字的象征,是低水平的抽象符号化。

小方片代表一种图形,具有几何性质。数学是建立在“数”和“形”两个支架上的。四边形、三角形、圆共同组成了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长方形作为特殊的四边形,是学生进入平面几何学习的始端。正方形具有极强的几何美感。它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如研究正方形的几何特征时,学生通过折叠、观察和分析,认识到正方形四个直角、边长全部相等。

拼摆小方片是一种策略,是思维的桥梁。操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动手”是“理解”的前提。拼摆小方片,就是在边玩边“做数学”。做后反思,边想边做。如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后,能够总结出三条规律:拼摆出的长方形包含小方片的总数=一行摆放小方片的数量×一列摆放的小方片的数量,无论怎么拼摆,长方形面积都相等,但是周长会随着形状变化而改变。⑨的学习比⑦的要求更高:小方片的数量较多(48个)时,拼摆要讲究策略,按照一定规律一一排列,最后探求周长的最值。因此,“拼摆”不是最终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教学实践探索与反思

(一)对教材的再考量

1.摆、拼、铺的意义索源

教材描述操作小方片采用了三个措辞:“摆”“拼”“铺”。在《新华词典》中,“摆”字下有7种义项,数学活动操作中应取“安放,排列”这一义项;“拼”:组合连接在一起;“铺”:把东西摊开或者铺平。结合数学活动特点,“摆”具有随意放置的意思,“拼”则有紧密贴合的意思,“铺”指的是“密铺”。由此,不难发现,三年级下册⑥⑦用“摆”明显不妥,改用“拼”字更贴切,体现教材用语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2.活动逻辑顺序思辨

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但思维并不一定非要依托动作。反复操作小方片,积累经验后,则要提升思维级别。因此,第一学段重在积累经验;第二学段在操作之前,先凭空想象,然后动手绘图,列式表达,必要时再实践检验。例如,我在教学“因数和倍数”(即⑧)时,前测显示:99%的学生画出了12个小方片的所有拼摆模式,并能正确列式,仅有1人画出2种拼法。据此判断,五年级上册⑨“拼一拼”要求太低,建议将要求改为“先有序列举,再填表”。

四、教学行为的研究与反馈

1.对小方片材质、大小的思考

一年级课本中均采用小方片的学具,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2.5厘米,颜色鲜艳,便于操作。但到了三年级,学生要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片拼合成长方形,尺寸固定下来。在三年级下册探究长方形的面积(⑥)时,学具是柔软易折皱纸质的小方片,实验操作效果奇差。解决方法:用彩色卡纸做小方片,或者用橡胶卡片。若条件允许,统一购置学具箱。

2.传递好教学的接力棒

教学是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处理得当,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拼摆小方片虽然在各个学段要求不同,但是每次要求都是下次活动的前提基础。根据课程中的活动次数和“倒U”型特点,教学不妨划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一、二年级):要摆放整齐。一年级时,许多教师只强调“对应着摆”,而忽视了整齐排放,然而,一个小方片摆得不正,就无法拼接成规则的长方形。(2)中级阶段(三年级上学期):要拼得齐。“齐”包含两层意思:整齐,齐全。②是“拼”小方片在教材中的首例,本部分拼摆的目的是复习巩固长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长与宽的联系与区别。有两处教学难点:一是让学生“先动手拼”,但学生以前没有拼过;二是整理16个小方片拼成长方形的所有可能情形。对此,教学可以由易到难:先尝试拼摆出6个小方片的所有情形,观察分析长与宽的变化规律,然后再提出拼摆16个小方片的要求。(3)高级阶段(三年级下学期至五年级):拼出模型。拼、摆小方片的终极目标是构建数学模型。建模一样需要经验做后盾。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之前,学生已经普遍达成共识:小方片的总量可以用乘法计算。数量与面积如何关联?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原理就是计算小方块的数量,学生在观察、揣摩、联想、对比、提取、归纳后,寻找关系,建立模型,得出结论:小方片的总数量=横排摆放小方片的数量(长度)×纵列摆放小方片的数量,根据对应关系,结合二者的关系建立全新模型: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小方片支撑着“单位”概念的建立,平面上边长为1个单位的小方片的数量是面积;空间里棱长为1个单位的小正方体的数量是体积。当然,一维世界里的线段则可用单位距离的个数作为长度。从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小方片”功不可没,是建立“单位”概念的法宝。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教学价值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教学设计
南师大版幼儿园中班(下)《我的数学》教材分析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