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涛 王璐阳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自古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就遍布于大江南北,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胜利。在我国北方尤其是黑龙江省内鄂伦春族相对多一些,他们的桦树皮文化在国内外著名,发展到至今桦树皮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经过长期在桦树林里探险摸索,鄂伦春族把桦树皮文化更好的完善,他们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与桦树皮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久经积累,桦树皮制品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桦树皮文化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鄂伦春人久居森林,接近自然,对纹样艺术有着天生的创造力和感知力,万物众多为鄂伦春人提供了图案参考,所以他们的纹样丰富多样,根据实际调查总结出装饰纹样包括植物型、动物型、几何型三类。
首先,以植物为主题的纹样在桦树树皮制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东北兴安岭地区古代鄂伦春人生活的习惯有关,那里的植物非常丰富。为其图案的创造提供物质基础,常见的植物纹样有叶型、树型、花芽型等,此外还含有山丁子、柿子等野生果树纹样题材。
其次,动物主题作为主要纹理,这也与鄂伦春族属于狩猎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有关,为了狩猎的目的,他们对各种野生动物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这些野兽和动物的生活习惯也是鄂伦春人众所周知的。然而,在桦树树皮器皿中,动物用途并不多。
最后,在桦树树皮制品的图案设计艺术中,几何主题是非常普遍的,这可以通过它们的生产和生活来证实,如碗、桶、盒、罐等。这些日常使用的器具大多是几何装饰。鄂伦春人常用的是与自然相关的纹样如云彩、水波纹,有的纹样是标准的三角形、直线形、半圆等几何图案。几何图案的应用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鄂伦春族远在3000年前就留有足迹,在森林里过着狩猎生活,经常漂泊不定,促进了游牧民族鄂伦春文化与自然息息相关。长时间与自然接触的人,一定是爱护自然跟热爱自然的人,他们眼中的美是单纯的,是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彩、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花朵,他们的审美观念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发展形成的。自然已经成为美学的主体,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是由自然和人的利益决定的。因此,他们的美学是简单自然的,是人的生存和再生产、狩猎生活、民俗等社会生活与自然的审美联系,形成以自然为中心的审美意识。
鄂伦春族装饰纹样质地独特,民族特色强。纹样多种主要的是花草、动物和水纹组成,纹样组合密集、粗犷、奔放,具有简洁、自然的美。当代鄂伦春画家利用桦树的苔藓、自然疤痕结和桦树树皮的自然颜色纹理创作桦树皮画,生动地再现了鄂伦春人朴素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传说,都继承了狩猎时代桦树树皮艺术拙朴的自然审美风格。
鄂伦春族的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发展至今,很多祖辈传下来的东西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这是一种文化损失,民族文化相当有特色,应该被历史保存下来,更应该传给子孙后代,传承下去。现如今鄂伦春族的桦树皮雕刻艺术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人去关注鄂伦春民族文化并传播。学校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地点,学生们也喜欢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更愿意接受它。
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类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精神的完整性。二战后工业化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重影响、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等因素,对世界各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破坏。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角度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基本目标是继承和保护世界各地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遗产涵义不同但却是分不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所创造文化的总称,但文化遗产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最好的组成部分。鄂伦春族的桦树皮雕刻艺术和表面纹样以及各种装饰样品的图案是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的,少数民族历史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该被应用。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可以变化创新再生,但是文化遗产没有这些功能,一旦丢失了将再也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只能保护其原有模式,并对其传承发扬,应用于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