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校园传播的途径与基本特征研究
——以浙江省绍兴市高校为例

2019-01-15 14:01许国成叶福莲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教信教基督教

许国成 叶福莲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369)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基督教加大了校园传播力度,高校信教学生占比有所上升,这给高校管理者敲响警钟。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宗教校园传播管控工作、加强无神论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重要工作之一。

目前学者们对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基督教校园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有意义的启示,但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基督教校园传播途径及其特征的实证研究和整体归纳。基于此,本文对浙江绍兴地区6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从非信教学生和信教学生两类群体视角分析和掌握基督教校园传播的现实状况,并基于5W传播模式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客体和效果等五方面分析基督教校园传播的基本特征,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校园传教管控工作提供可行的依据和对策。

一、基督教校园传播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浙江省绍兴市6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1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84份,回收率99%。调查对象中,男生占比37.3%,女生占比62.7%;其中基督教信仰者占比2.7%,其他宗教信仰者占比2.2%。

(一)非信教学生对校园传教的认知情况和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中非信教学生占比95.1%,其中政治面貌为团员者占比87.2%,党员学生占比6.8%,群众5.6%,民主党派学生占比0.4%。

1.大学生党员自身信仰的不坚定,导致对基督教校园传播的认知存在偏差

大学生共产党员(以下简称党员)理应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但实际上学生党员对信仰问题认知存在偏差。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中有108位党员(含预备党员),其中48.2%学生党员认为宗教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冲突不大,可以兼具;22.2%学生党员认为完全无冲突,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党员不知道在校园内公开传播基督教属于违法行为。由此可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不仅对自身党员身份认知模糊,而且对在校园公开传播宗教的非法行为存在认知盲点。

与普通大学生群众相比,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更应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无神论的支持者和唯物论的宣传者。学生党员要坚定信仰,发挥好党员表率作用,应自觉抵制有神论思想的渗透,若在校内发现有传教人员或宗教宣传品应主动报告老师或学校保卫部门。

2.大学生对宗教政策认知的模糊,引发基督教校园传播活动的高频化

成长于国际化浪潮新时代的大学生对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包容性。调查显示:91%大学生对信教者表示理解。关于校园公开传教是否合法的调查,仅39.7%学生明确知道校园传教行为是不合法的,其中6.4%学生认为是合法的,41.6%学生要视情况而定,12.3%学生完全不知道。由此可知,大学生们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等政策认知模糊。

除此之外,33.7%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同学在校园遇到过公开传教活动。被访学生表示在校区路边、生活区、食堂等学生高密集区时常会遇到传教人士发放宣传单页、小手册和小礼物等,类似活动呈现小规模化和高频化的特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为何传教者依旧在校园开展传教活动,其中原因令人深思。

3.大学生基督教信仰者虽占比较小,但潜在信教人数不容忽视

随机抽样调查显示:绍兴地区高校学生中基督教信仰者占比2.7%,相对其他地区高校的学生信教者比例较小。孙尚杨和杨慧林学者针对北京高校调查显示:北京大学生基督徒的比例在3.6%-3.9%之间。①王雄杰等学者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基督教信仰的学生占比4.58%。②许雪莲对温州市大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占比8%。③

虽然当前信教学生人数较少,但是潜在信教人群占比较大,高校管理者对此不容忽视。调查中显示:1.7%学生明确表示以后会加入宗教信仰,27.1%学生表示以后有可能会信仰宗教。因此,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高校统战部门应定期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及时掌握学生信教动态,做好学生信仰引导工作,加强对非法宗教活动的预警和防控力度。

(二)大学生基督教信仰者对校园传教的认知情况和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基督教信仰者多数是“先赋的基督徒”,即幼年跟随父母开始信教的,其占比88.9%;而在校期间选择信仰基督教的“自致的基督徒”占比11.1%。

1.超半数的信教大学生有较强烈的传教意图和积极的传教举动

所谓传教活动即传布政教或传播宗教教义,个人交谈、公开宣讲、送圣经和书籍等均属于传教行为。调查显示:15%学生表示会主动向身边同学传教,34.4%信教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向身边同学传教,50.6%信教学生表示是否向身边同学传教视情况而定。传播教义和福音是教徒们的使命,故而大学生信教者也具有较强烈的传教意愿和积极的传教行为。

2.约七成的信教大学生对校园公开传教属违法行为存在认知盲点

多数信教学生在校园传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校园传教属于不合法行为。调查显示:仅30.7%信教学生明确知道校园传教行为是不合法的,11.1%信教学生认为是合法的,35.9%信教学生要视情况而定,22.3%信教学生表示不知道是否合法。由此可知,信教学生有关“政教分离”等政策法规教育缺乏,存在认知盲点。因此,高校教育者要加强对学生们的宗教相关政策的教育和传播,要让信教学生知法懂法,扫除学生认知盲点,进而使其守法,最终实现校园传教活动低频化。

3.多数信教大学生在校园传教未受到高校管理人员制止

调查显示:66.7%表示在高校附近传播福音时没有遇到过高校管理人员阻止,其中也有33.3%学生表示遇到过且会听从高校管理人员劝阻立即停止传教活动。由此可知,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对校园传教问题应对上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校区范围空间大、学生人数多及宗教事务专门管理人员少,导致高校难以有效控制校园传教问题;另一方面,传教者采取隐蔽性的手段,时常以学术、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基督教思想的传播,导致管理工作难上加难。因此,健全宗教事务管理队伍,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基层作用是高校提升宗教事务应对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基督教校园传播的5W模式分析

5W模式是美国学者拉斯维尔于1948年首次提出,他指出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传播主体、内容、途径、受众客体和传播效果等五种基本要素。本文基础5W模式对基督教校园传播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由于高校环境的特殊性和宗教政策的限制性,基督教传播主体不能校园公开传教。因此,基督教在校园传播呈现出复杂性和易变性等传播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形式隐蔽化、传播内容广泛化、传播活动分散化和传播行为高频化。

(一)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是传播过程的第一要素,不仅是传播内容的分发者,也是其生产创造者。在“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背景下,传播主体在高校传教具有一定困难和挑战。为了更好适应校园传教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传教主体趋于多元化、年轻化和专业化。

第一,传播主体多元化。问卷调查显示:校园传教活动时有发生,而且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当问及大学生们在校园里通过什么人群接触到基督教知识、文化及故事等信息时,调查显示:身边信教同学为首要传播人群,占比56.7%;然后是专业的传道者,占比38.7%;再则还有学校老师及校园食堂、宿舍、周边店铺的工作人员。校园传教主体呈现多元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校园环境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传教主体的多元化;其二是信教者具有传播教义的特殊使命,每位信教者都必将成为传教者。

第二,传道者年轻化和专业化。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和亲切感,校园传道者趋于年轻化和专业化。他们主要分为两类群体:一类是从事教会工作的年轻牧师,他们一般毕业于神学院,接受过系统的神学培训,具备专业化知识;另一类则是大学生信徒,因为《圣经》明确规定“传播福音时教徒们的神圣使命”,所以他们拥有信教者和传教者的双重身份。

(二)传播内容

与农村的基督教传播内容不同,校园基督教传播内容更具广泛性。单一的《圣经》等教义传播难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传教者向学生传播内容较为丰富,包含圣经故事、教义、西方节日文化、现实生活事件、国内外热点资讯以及休闲娱乐等信息内容。

第一,以《圣经》故事分享为主。调查显示:教徒们在传播基督教时以分享《圣经》故事为主,占比66.7%。《圣经》采取传记的写作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中国基督教第九次代表会议上指出:中国每年出版发行《圣经》350万册,成为世界上发行《圣经》最多的国家之一。④不少大学生接触基督教正是从《圣经》开始,通过对圣经的阅读激发了对基督教的好奇欲。

第二,以人文情感关怀为辅。调查显示:教徒们在传播基督教时传播内容涉及学生生活事件及感悟分享,占比45.6%,突出人文情感关怀,教徒之间更是以兄弟姐妹相称。赵付林,杨秋萍(2012)指出从大学生信仰基督的成因来看,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信仰基督的重要成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师少生多”现实困境导致高校教育者难以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实时动态,对学生的人文情感关怀难免存在不足,这就使传教者有机可乘。

(三)传播途径

基于校园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以及宗教政策的限制性,基督教校园传播途径也趋于多样化。网络渠道成为校园基督教传播的主要途径,其次是人际传播,再则是书籍阅读,传教士传教排在第4位。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老师或者课堂讲座也成为基督教传播的潜在新途径。

第一,网络平台为首要渠道。调查中显示:网络平台是学生在校园接触到基督教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占比55.8%。同时,26.8%大学生表示主要通过百度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接触基督教信息;其次是微信、QQ等社交软件,占比21.3%;再则是基督教专题网站或基督教相关APP。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已成基督教的必备“话筒”。

第二,人际网络是重要渠道。人际网络关系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调查显示:身边同学是学生在校园接触到基督教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占比40.3%。青年学生处于校园期间,其人际网络关系相对单一,身边同学是日常接触最多的人群。信教学生作为同辈者,他们的言行很容易对身边非信教学生造成影响。

第三,书籍阅读是第三大途径。书籍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播载体,依旧具有重要地位。调查发现:阅读书籍是大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基督教知识的第三大途径,占比31.5%。大学生主要通过阅读西方名著小说了解基督教文化,其次是《圣经》等典籍。虽然新传媒迅速兴起、风起云涌,但依旧无法取代书籍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关于基督教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为大学生们了解基督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四)受众客体

受众客体是指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主要目标群体。就校园传教而言,大学生成为基督教传播的特定受众客体。与社会传教相比,基督教校园传播的客体具有高学历化、低龄化和个性化等特征。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属于高学历人群。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追求个性化,具备较强的批判质疑精神和开放性。但由于大学生年纪较小,心理尚未成熟,因而易受到基督教传播的影响。

调查发现:新生、女生及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更易于成为校园传教的受众客体。究其原因,大一新生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陌生和好奇,对传教者更是缺乏防备之心;女生抗挫能力较弱,遭遇挫折时易导致心理失衡,故而给了传教者趁虚而入的机会;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因居住在乡村,宗教思想从小在其心理埋下种子,一旦遇到契机该“种子”易被激活,进而转化为宗教信仰。

(五)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⑤基督教传播对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情感价值和行为取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基督教日常传播的影响下,多数高校学生表示对基督教知识日益了解,并对其文化持有理解或认可的态度。调查表明,在信教学生中85.71%的人表示信仰基督教后得到了心理寄托和精神支柱。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严格遵守教义,养成每日早上的祷告和每周日的教会生活的习惯。同时,他们也会成为基督教的传播主体,以传播福音的形式影响身边更多的同学。

三、结语

面对基督教校园传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校应在把握基督教校园传播途径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首先,高校要树立“战略重视、监管为主,疏导结合”的管控理念,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好正面宣传。其次,要健全宗教管理师资队伍,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控基督教校园传播的应急预案和联动机制,用阵地意识、主权意识牢固把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再次,高校教育者要将宗教知识、政策法规等教育纳入新生入学第一课,让学生做到“知法守法”,同时发挥学生基层作用,建立以党员、学生干部为主线的信息采集机制。最后,要建立并完善“信教学生档案库”,做好信教学生引导工作,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 注 释 ]

①魏德东.到底有多少大学生信仰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13-11-12(06).

②许国成,王雄杰.防止基督教渗透校园的若干问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118-120.

③许雪莲.温州市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及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7(05):95-101.

④中国年发行《圣经》350万册是全球发行最多国家之一.凤凰网.http: // book. ifeng. com/ gundong/ detail _ 2013 _ 09/09/ 29422385 _ 0. shtml? _ from _ ralated,2018-11-17.

⑤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1):58.

猜你喜欢
传教信教基督教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湖南教会之传教
基督教传播初期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