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薇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在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德育不是可或缺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除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即教育教学活动能不断提高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重视德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作用,谨记立德树人,以德服人。
目前,在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下,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德育工作中都能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但是,教育结果的延缓性,会让高校辅导员在德育责任方面产生巨大的争议与分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高校辅导员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德育过程中缺乏责任感。
首先,德育责任主体与范围模糊不清同时德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繁杂的工作;需要多个责任主体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共同培养有思想、有素质的当代大学生。责任范围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依据,高校辅导员对其的认识,不仅源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更源于自身与其他大学生德育主体之间的责任比较。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由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等相关人员共同展开,出现多方合作,但责任交叉、分界不清的现状导致高校辅导员会自动忽视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再加上高校辅导员所带人数众多,其自身的科研、职称等方面的压力,会自动忽略在德育过程的重叠部分。其次,高校辅导员的德育第一责任人意识有待提升;部分高校辅导员被日常琐碎事物牵绊、德育责任意识淡薄,不能有效的承担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指导者;进而会出现了“德育过多”或“德育失真”的现象。
首先,高校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过多依据个人经验,忽略时代与学生的进步,过于“一刀切,一风吹”,造成德育结果不尽人意。现在的德育工作要求辅导员在情感上将自己的学生看作一个平等的、成熟的个体,与他们展开民主、平等的对话。其二,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时间碎片化,连贯性不强。就辅导员德育工作而言,大学生德育碎片化主要体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师通过系列成熟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的连贯、系统的德育教育,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就不再继续德育工作,之后基本由辅导员接手。但是,思想政治教师在课程结束后是不会花时间和辅导员对接,这样德育的效果基本上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二是辅导员开展德育的时间、内容呈碎片化;大学生基本上每天都安排了不同的课程或者实践活动,德育时间与内容的碎片化不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卡尔.马克思在谈到责任时,曾有如下表述“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使命和责任”。由此可见,责任意识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所赋予的规定、使命和任务根植于内心的一种过程。
当前形势下,面对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高校辅导员必须强化责任意识,自觉肩负起德育重任。其一,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深入理解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内涵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各大高校辅导员不仅要站在社会与国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接受德育的心理状况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努力做到德育与理想相结合,构建道德自律的文化氛围。其二,坚持言传身教的工作理念。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坚守职业道德,恪守社会准则,从自身做起,以自身的行为习惯与道德修养感染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石,我们需要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思想状态、成长环境,因材施教,凸显德育的特殊性,进而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及教育能力。
要了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合理预测大学生的行为成为可能,在无法挽回的情况发生之前进行规避。对高校辅导员而言,如果不能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其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产生的实际影响,会给德育工作带来阻碍。详细来说,个人成长环境对个人的道德品质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决定其道德素质;在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之前,有针对性的了解大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及成长环境等,可以在大学生生活中针对实际情况更加有效地予以查漏纠偏,加强德育教育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