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块一平台”职业核心能力分层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2019-01-14 02:52陈楚瑞
高教探索 2019年12期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摘 要: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岗匹配理论,借鉴国内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先进经验,构建了“三模块一平台”(课程点拨模块、活动历练模块、管理养成模块和校本认证平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了双核协同(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并重)人才培養理念,开创了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素质的新路径;提出了学生能力分课程模块培养的构建方法,基于学生自我管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创新创业六种能力,构建并实施了按能力要求分层培养的课程体系;搭建了以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平台,这些举措解决了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吻合,培养途径与能力发展不融通,考核方式与能力提升不匹配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实践证明,构建的“三模块一平台”分层培养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累计20多所高校超10万学生受益。

关键词:“三模块一平台”;职业核心能力;分层培养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核心能力是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素质、入职发展、晋职成功的重要条件。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通过构建课程模块、分层培养,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虚化”的问题,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需要的是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型技能人才,而不仅仅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是专业能力之外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1],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职场晋升所必备的能力。为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开设了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课程,但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吻合,培养途径与能力发展不融通,考核方式与能力提升不匹配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欧洲国家普遍采取通识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缺陷。我国目前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大都不全面、不够准确,课程内容与职业核心能力要求相分离,这是职业教育中普遍面临的难题。

为解决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开发中的难题,2012年学校启动了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培育项目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机制建设》,制定了《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机制建设方案》。2013年9月,项目作为省级示范校建设子项目正式立项,标志着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岗匹配理论,借鉴国内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先进经验,与行业企业合作,融入职业核心能力标准,构建了三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从培养目标出发,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知识、技能、能力要求,开发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基于模块构建并实施了能力分层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建设了相应的保障条件。2014年11月,学校发布了《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实施方案》,“三模块一平台”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进行了推广应用,标志着进入教育教学实践检验阶段。

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吻合

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由高职院校完成的,岗位能力是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是知识结构没有反映岗位的要求。学校培养模式主要是采取知识讲授、教材学习、知识评价的模式,基本上是空对空进行,没有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模拟岗位的培养,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紧密,企业没有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二是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式比较固定,教师转型较慢。学校教师大多是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善于“照本宣科”,课程一旦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就已确定,不会随着岗位要求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正是由于没有考虑岗位要求的变化,构建的知识、能力要求与岗位要求就会发生脱节。学校是“静止式”的培养模式,岗位要求是动态变化的,两者不吻合。三是学校培养具有滞后性。教师如果没有及时了解企业、深入岗位,就无法把岗位的要求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因此,学校如果没有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工匠等进入课堂,学生的能力就容易与岗位要求分离。四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实习、见习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教师不知道企业的要求,“教学做”没有一体化,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深度合作,课程、师资、资源、评价等均与企业无关,学生学的是书本知识,到了工作岗位,还得重新学起,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是断层的。

·职业教育·“三模块一平台”职业核心能力分层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二)培养途径与能力发展不融通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进行学习,实习、见习时间最多一个学期。学生能力的形成主要在课堂,包括知识传授和实训实践。由于学生的培养模式是通用的,是统一的“规格”“模子”,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一定抑制,这种统一性、共同性的培养方式与学生向上发展的欲望、个性发展的要求不相吻合。学生只有在统一要求下才有学得好不好的问题,没有在个性发展的要求下学得行不行的问题,这是由学校课程统一、教师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所决定的。因此,如果学校采取统一目标、共同培养的方式,没有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培养途径,开辟多种选择的路径,缺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局限,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创新精神不足等问题。

(三)考核方式与能力提升不匹配

高职院校一般采取笔试的考核方式,对技能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技能考核往往要求学生进行考证,考证也主要是笔试。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不强,学生不会从知识中领略知识的奥妙、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一方面,能力的评价难以把握,更多表现为隐性,不能直接测量;另一方面,学生能力达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提升以适应岗位需求学生心中不清楚。因此,学生为考而学、考后全忘。如果不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就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学生的能力提升就很难落到实处。

三、“三模块一平台”职业核心能力分层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通过对用人单位、部门调研和企业岗位需求分析,从各种能力中选择重点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創新”等六种能力[3],形成“能力课程、分层培养、四全育人”的工作理念,开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的新路径。以职业核心能力分层为核心,使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化;以模块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系统化;以工作过程的共性为路径开发能力课程,使课程内容活动化。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资源和保障体系,解决了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吻合的问题;分层培养,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三个模块,解决了培养途径与能力发展不融通的问题;过程导向,搭建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平台,解决了考核方式与能力提升不匹配的问题。

(一)开发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符合企业要求

1.校企合作,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构建方法

与行业企业合作,在分析各专业涉及的工作领域、岗位、任务及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找到基本的职业核心能力要素,按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分类,分别设计相关的课程模块。每一模块指向不同的职业核心能力,每一职业核心能力都有可测评的描述和具体的方案,模块之间纵向体现能力培养分层推进、横向之间体现职业核心能力范围的拓展,即纵向能力可以不断提升,横向可以具备跨界就业能力。课程模块可以随着行业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拓展、调整和修正。一是针对不同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作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二是根据“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基础素质课程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支撑,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的原理,开发课程模块;三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在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设置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作出规范,适应行业企业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2.多方协同,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结合人才培养规律,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典型企业员工培训要求和员工招聘条件,按照知识-认知-训练-养成的能力培养路径,构建融会贯通的三个培养模块:一是课程点拨模块。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基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专门培养;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思政课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求渗透职业核心能力;设置讲座和班会课,按照一定的主题开展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培养需求。二是活动历练模块。制定和实施校院两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活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职业核心能力历练平台。三是管理养成模块。指导校院两级学生开展以“管理”为主题的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进行立体三维式构建,打破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的局限;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模块针对学生今后从事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行业需求[4],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业能力的推进,为实现学分累积和转换、创新能力培养与创业实践衔接及职前职后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新途径,为职业培训、企业培训提供了依据。将三个模块组合成课程后,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体现能力纵向的递进关系和横向的拓展关系。

(二)构建能力分层培养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遵循职业核心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规律

1.基于模块,创新了能力分层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根据企业用人和创业要求,遵循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按照能力培养的连续性、递进性原理,构建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相互支撑的分层课程体系。开发分层课程时,根据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先分解知识、技能、能力要求,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基础模块到高阶模块,由理论教学到实践训练,形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真正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因境施教。

2.能力分层,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按照能力培养的连续性、递进性原理,与行业企业合作,按照年级的高低、模块的层级、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要求,构建了由基础培养层、提高培养层和卓越培养层组成的衔接有序、相互支撑的分层课程体系。(1)基础培养层:打通公共课和专业课之间的隔阂,在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沟通”“礼仪训练”等2门必修课;设计和实施12个院级活动项目和管理项目,覆盖面达100%;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每名学生必须完成1项。(2)提高培养层:对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开展更深一层次的培养,开设“自我管理能力训练”“团队合作能力训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选修课;设计和实施4个校级活动项目和管理项目;每名学生必须完成2项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3)卓越培养层:通过6种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从中选拔获得3种以上认证证书的学生作为种子,优先推荐参加学校创业项目团队,进入学校创业孵化基地接受校内外创业导师的精心指导,这些学生的项目经过培育指导,参加了“挑战杯”“互联网+”等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有的注册了企业,实现了自主创业。

(三)过程导向,建设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平台

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从培养目标出发,基于知识、技能、能力要求,以过程为导向,选择有代表性的绩点作为认证要点,制定6种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标准。学生结合认证标准和要点获取能力认证的证据后,即可申请相关能力的认证证书。校本认证更加注重过程性、证据性、综合性,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与获得证书同步。

1.校企合作与融合,建设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平台

学校与企业合作,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中心”为纽带,图1 “三模块一平台”职业核心能力分层培养结构图形成“高职院校+创业基地+企业”校企融合模式,在课程开发、人员互聘、能力培训、创业指导、条件保障等方面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遵循职业核心能力递进规律,做到课程校企共建,师资校企共融,资源校企共享,评价校企共认,建设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平台,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形成了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标准。

2.过程管理与评价,保障教学效果

以教学任务为载体,由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证书或测评师证书、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协作承担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并按照模块评价要求,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备了“自我管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实施方案》,选择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绩点作为认证要点,根据要点制定学生6种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标准。通过建立职业核心能力校本认证平台,结合认证标准和要点取得能力认证的证据后,学生接受学校组织的校行企三方过程考核,考核合格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认证证书。

3.“四全育人”理念贯通学生学习全过程,贯穿学校工作各环节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贯彻“全人员参与、全课程渗透、全学程培养、全方位歷练”的“四全育人”理念:全人员参与,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合理,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全课程渗透,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教师培养意识;全学程培养,贯通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全方位历练,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5]

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施与效果

以职业核心能力分层培养为“芯”,以课程开发为“形”,以职业道德为“魂”,“芯”“形”合“魂”,构建了能力课程模块;以课程模块为基础构建能力课程分层体系,使课程内容分层化、系统化;凝炼了全人员参与、全课程渗透、全学程培养、全方位历练的“四全育人”工作理念,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通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见图1)。[6]

(一)校内实践应用: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高度认同

一方面,教学管理队伍日益完善。为切实保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有序、高效运行,学校建立了“组织、制度、师资、阵地”四维保障体系: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中心,下设8个二级学院分中心和班级培养工作小组,构建了三级组织体系;二是出台《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中心管理办法》等9项制度,从根本上保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规范、持续开展;三是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的教学和管理队伍,开展常规管理、课程开发、项目培训、考核认证等工作;四是创建了学生网络电视台、社团活动室等专门的能力历练阵地,配备先进设备和专业器具,并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建立132个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校外实践基地。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一是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得到用人单位认可。100%学生经过基础培养层教育,《麦可思报告》显示(见图2),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总体满意度持续提升,2018届比2012届提高了6个百分点,且连续四届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二是2014年以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数为98.79%(3次排在全省高校前3名),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4个百分点(见表1)。三是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点稳居高位,突破人均月薪4000元大关。四是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用人单位对97.99%的2018届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非常满意。接受过提高培养层训练的近30%的学生,近5届毕业生中有3200多人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或中层领导。10%的学生接受卓越培养层强化,其中359人成功创业。五是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人次明显增多,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赛事中屡获殊荣,2015-2018年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82项。

(二)省内示范带动: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引领高职院校重视核心能力培养

一是在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研讨会上,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制定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项目方案和课程标准得到高度评价,在广东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研讨会等省级平台作职业核心能力专题发言。二是20多所高职院校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江西外贸职业学院等到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取经”,借鉴其经验开展培养工作,累计超过10万名学生受益。三是教师多次受邀介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经验,在本专科院校举办多场讲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得到推动。

(三)国内推广辐射:产生广泛影响,为全国职业核心能力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经过五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成果被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优秀案例,以工作简报形式向全国推介。二是成果被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刊印成经验材料,向全国推广,《中国教育报》等媒介进行了报道。三是3名教师成为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示范课教师,多名教师参与编写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专用教材,成员参加了省内外20余次交流活动。四是公开出版《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等4部教材,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3篇。五是学校4次获评“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优秀单位”,被评为广东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六是《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网》《凤凰新闻》等媒体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了报道,在职教界产生重大影响,得到广泛认同。成果集培养模式构建和实践成效于一体,开创性地探索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新路径,形成了一套能复制、可推广、易操作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楚瑞.“3316”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2):19-25.

[2]佟玉敏.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服务区域经济[J].华章,2013(10):106-107.

[3]曾赛红.基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98-101.

[4]杨浩.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69-75.

[5]冯涛.“工匠精神”指引下高职学生干部主体性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9(9):38-41.

[6]欧汉生.浅论高职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36):11-13.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及探讨
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浅议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卫生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多元化考核方式下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实践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研究
中职技能大赛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互促进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