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系建设结合点的思考

2019-01-14 02:52蔡炜耿丹青
高教探索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结合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

蔡炜 耿丹青

摘 要:粤港澳要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就要在已有的交流合作基础上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系。本文梳理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在办学管理、学生培养、科研协同创新、高校及创新创业联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情况,探讨了粤港澳高等教育议事协调机制、财政性经费流动与使用、知识产权保护与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粵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现有宏观制度仍未完善的情况下,总结了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尝试提出先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关键节点的建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结合点,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结合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东、香港、澳门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发展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如果单独把其中一地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比较略显不足,如果把三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则显示出其完整的体系和强劲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由于内地和港澳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各自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为了跨越不同社会制度及高等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差异,要在“一国两制”框架内,寻求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系的有机结合点,使其成为最大公约数,切实使三地的制度差异转化为合作的独特优势,有效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职能作用,为国际一流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脉络

自香港、澳门回归以后,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在办学管理、学生培养、科研协同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尝试,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和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办学管理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于广东省珠海市携手创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简称“UIC”),是首家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UIC本科毕业生学成后获颁UIC毕业证书和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在内地、香港及国际范围均获得认可。2016-2017学年,UIC获教育部批准开展研究生教育。2017年,UIC建立研究生院,开设研究型硕士、博士专业课程及授课型硕士专业课程,毕业生获颁香港浸会大学学位证书。[1]

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澳门大学在广东省横琴岛建设新校园,并授权由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实施管辖。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占地约1.09平方公里,比原有校园大约20倍,可容纳约一万五千名学生。2014年,澳门大学整体迁入横琴校区。[2]

2014年,教育部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作办学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与70多所国际知名院校签订协议,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3]

(二)学生培养

1985年起,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始实行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工作。2011年,教育部宣布63所内地高校对香港学生豁免内地联招考试,并于2012年开始推行,学校依据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学生。2016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4],符合报考条件的港澳台学生可通过4种途径入读内地高校,分别是通过面向港澳台地区的联合招生考试,或者参加内地(祖国大陆)统一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合格,或者通过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台湾地区学科能力测试等统一考试达到同等高校入学标准,或者通过教育部批准的其他入学方式。2018年,在国家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院校中,本科招生院校有316所,预科招生高校有16所。[5]2019年,对港免试招生高校新增10所,总数达到112所,招生高校根据考生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并参考考生中学期间学习经历,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进行录取。其中广东省内有22所高校可对港免试招生,占全国数量近五分之一。[6]

另一方面,应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育部同意香港、澳门特区有关高校从2004年起在内地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自费生(其中澳门特区的高等学校在内地还可招收自费预科生和自费研究生)。2018年,在内地招生的21所港澳高校有两种招生方式,一种是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2所高校采用的统招方式,另一种是香港大学等13所香港高校和澳门大学等6所澳门高校采用的独立招生方式。[7]

·区域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系建设结合点的思考

(三)科研协同创新

长期以来,香港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难以直接单独申请内地科研项目资助,需要与以内地有关单位合作的形式提出申请,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协议成立的联合科研资助基金,资助由内地和香港地区科研人员联合提出的研究计划及相关会议项目,在两地优势互补基础上,促进内地与香港研究人员或队伍在学术研究上合作。[8]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支持海外及港澳50岁以下华人学者与国内(内地)合作者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吸引海外及港澳优秀人才为国(内地)服务,发挥海外及港澳科技资源优势。[9]科技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对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负责人,进行科研项目资助。

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提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资助港澳机构的项目经费,相关项目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和向境外支付的有关要求,及时办理资金支付手续。港澳机构与内地单位联合承担的项目,项目经费可分别支付至港澳机构和内地单位,原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相关管理制度限定项目承担单位为内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相应拓展至符合条件的港澳机构。港澳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可以直接申请国家科技项目,拥有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资格,不需要再到内地寻找合作伙伴,也就是可自行组织研究团体、引进科研人才,直接透过公平竞争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并获取中央财政经费资助。

2005年,科技部同意香港大学两个实验室分别作为内地“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伙伴实验室在香港挂牌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随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科研机构先后获得科技部批准,一共成立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涵盖多个科技范畴。[10]“伙伴实验室”的名称表明香港有关科研机构需要与内地科研领域相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进行配对。如2013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与中山大学合作成立“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推动国际“绿色显示”技术研究。2018年9月,科技部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涵盖科研、科技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成果转移转化等六个合作领域。同时,香港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正式更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更大自主权。[11]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中国科学院与香港部分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现与香港6所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共22个。[12]

2010年起,广东省教育厅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国际暨港澳台科技合作创新平台项目”[13],重点支持粤港澳高校在双方经济关联较大的产业技术领域联合建立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开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研究,包括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提高广东省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合作研究,现已立项建设78个科研合作平台。[14]其中有:中山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建立合作发展委员会,先后在科技创新等10个领域开展合作;华南理工大学王迎军院士团队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开展诱导发光探针用于抗菌肽的作用机制研究;南方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深港微电子学院,等等。

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启动实施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首批立项建设广东药科大学与香港大学建设糖脂代谢病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建设教育大数据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建设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建设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与香港大学建设肿瘤分子生物学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目标是成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学术中心、集聚一流学者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创新基地。

(四)高校及创新创业联盟

2016年11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发起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包括广东省10所大学、香港9所大学和澳门7所大学,教育部港澳台办、港澳中联办以及三地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联盟的支持单位。[15]在此之前的2016年6月,以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为发起单位的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正式设立。[16]2017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指导粤港澳高校联盟联合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举办第二届“广东国际应用科技交易博览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与投资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论坛,积极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促进粤港澳三地专利技术的实施和转化。[17]

2017年12月,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洽谈活动举办。[18]三地高校近800个学生项目涉及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等8个类别,其中55个项目与投资机构达成签约意向,融资金额1.2亿元人民币。2018年3月,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发布《创新创业教育粤港澳大湾区宣言》,积极发挥三地体制优势,共建共享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努力打造新增长极。[1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粤港澳地理相邻、语言相通、文化相近,为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创造了许多便捷条件,但是三地间高等教育交流主要是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作为整体发展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尚未完善。例如:缺少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间和教育部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高级别教育议事协调机制。目前,三地只有广东省教育厅与香港教育局每年召开粤港教育合作专责小组工作会议,广东与澳门、香港与澳门、三地间未有常态化的教育工作议事机制。又如,其他科研经费过境港澳安排仍未明确。在实现中央财政经费过境港澳支持有关大学自主选择方向开展科研活动后,其他经费过境港澳有待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例如广东省级财政经费项目,以及横向项目经费等。广东的项目经费如能过境港澳使用,则有助于进一步引导港澳高校發挥科研特长和广东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构建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创新全链条,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制度。还有,法律体系差异造成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前景尚未明朗。粤港澳三地分别实行不同的法律体系,其中香港具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粤港澳三地关于知识产权有效性的认定标准不一,知识产权案件判决结果难以互相认可和顺利执行。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许长青、卢晓中从制度同构出发,提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国民教育、战略规划等强制性制度同构;实施教育联盟、大学集群等模仿性制度同构;建立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模式、健全制度保障等规范性制度同构。[20]杨玉浩对办学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大湾区高校建设可以分为广州输出模式和深圳引入模式,并提出以精炼的合作办学模式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以分校区模式,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21]焦磊建议,建立实体化的高校战略联盟,制定湾区高校战略联盟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计划,实现联盟高校间的协同,发挥创新创业的聚集效应。[22]欧小军认为,为实现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带来的“抱团创新”,亟待从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的集群发展。[23]鲁巧巧、劳汉生认为,对标纽约湾区,广珠澳高校发挥智库“核心增长极”作用;看齐旧金山湾区,港深高校当好湾区科技创新“涡轮器”;跟进东京湾区,9市高校共同发动湾区联合大学“新引擎”。[24]李丹、高芳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还承担着探索打造国家教育改革压力测试区的重任。[25]何玮、喻凯、曾晓彬建议参考北极大学联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26]曾一帆建议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计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发展。[27]

三、建议着力推动的有机结合点

粤港澳三地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出不同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因为特色不同才为互相之间进行合作提供了可能。合作可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各自比较强的方面进行合作,可以称之为“强强联合”;另外一种是互通有无,可以称之为“优势互补”。无论是“强强联合”还是“优势互补”,都有聚焦的环节,形成合作发展合力,可以称之为合作的结合点,对合作体系整体的构成具有重要支撑推动作用。已有的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系建设从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参考模式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意见建议,本文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系建设的结合点。在宏观层面,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间合作议事常态化机制尚未完善,考虑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议事协调政府间结合点,采取重大事项一事一议的方式逐步完善协商机制;在中观层面,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粤港澳合作办学结合点创造了天然条件,要切实发挥粤港澳合作办学结合点作用,加大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境内办学;在微观层面,发挥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科研创新结合点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助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同时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产业的结合点,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发挥广东产业种类齐全、体系完备的优势,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成为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策源地和生力军。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议事协调政府间结合点

要完善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政府间合作推动不足的情况,就要加强通过公共政策手段明确方向、指引和引导预期。首先就是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间,以及教育部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较高层级的议事协调机制,形成政府间的结合点。在2019年3月1日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领导小组组长韩正要求粤港澳三地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积极协调配合,确保战略举措落地见效;中央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抓紧落实支持大湾区发展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深入研究,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出席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从出席和参加会议人员情况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是为推动大湾区规划从国家层面成立的统筹决策和推进实施的重要机构。与此同时,参考科技方面工作的情况,科技部与香港特区政府从2005年起成立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促进开展项目课题的实质性广泛合作,推动香港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大局。教育部与广东省每年召开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合力推动解决广东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当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行政部门议事协调机制,通过政府间结合点,才能有效在“一国两制”框架内制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合作发展法规、规划、政策,定期研究讨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点问题。

(二)粤港澳合作办学结合点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教育机构与内地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把合作办学实体作为结合点来看,港澳地区高校到大湾区内地合作办学,必须要有内地的教育机构作为合作办学方。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合作办学者分别是香港浸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合作办学者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如果港澳高校想借鉴澳门大学在珠海横琴设置校区,则招收学生不能以内地学生为主,而且地理位置必须紧贴香港澳门,比如深圳湾或者河套地区,可供选择的地方及生源将会受到影响。对于广东而言,本科高校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如果要推动粤东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引进港澳高校到高教资源薄弱的地市合作办学或者设立校区是比较理想的选择。除此之外,还可以引进港澳高校到大湾区内地产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市,内地高校到港澳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本科以上层次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可通过结合点推動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深入开展。目前三地高校受制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本较高,特别是香港的住宿、生活成本较高,导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规模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只要空间布局得到落实,并且内地和港澳的科研设施条件达到同等水平,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本将会有效降低,通过高年级研究生跨境跨校的科研活动打通和维系导师间的交流合作渠道,在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促进三地高校的科研合作。

(三)发挥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科研创新结合点作用

目前5个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在医学、教育学、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学5个方向开展合作建设。从广东省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来看,广东药科大学的特色学科药学、华南师范大学的重点学科教育学、暨南大学的重点学科生物学,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可以自定重点学科,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建设要充分考虑和依托大湾区内地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包括所有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特色高校,如南方科技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对香港高校,可以考虑在ESI学科排名前200名的学科中考虑,比如:香港大学的工程学、经济学与商学、微生物学,香港中文大学的微生物学、数学、药理学与毒理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材料科学、工程学,等等。对澳门高校,可以从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学科考虑。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围绕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以粤港澳三地高校特色优势学科领域为主体,以首批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为基础,布局建设若干个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吸引汇聚港澳高校的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到粤开展科研合作。

(四)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产业的结合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切实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高水平大学集聚和世界知名高校创新能力强,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与企业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推动大湾区内地高校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制度改革,包括对科研项目收益纳入绩效工资但不纳入总量管理等。加快大湾区内地高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展职业化科技成果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共建高层次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等,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在创新创业企业孵化、科技天使投资、跨境技术转让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作用,深化粤港澳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港澳地区高校到内地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现有的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探索知识产权在高校间转移,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学校简介[EB/OL].https://www.uic.edu.hk/cn/about-us/introduction/about-uic,2019-02-28.

[2]澳门大学.大学历史[EB/OL].https://www.um.edu.mo/zh-hant/about-um/history-milestones/history.html,2019-07-13.

[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校概览[EB/OL].http://www.cuhk.edu.cn/zh-hans/about/overview,2019-07-13.

[4]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3117/s6583/201701/t20170 109_294338.html,2016-12-28.

[5]内地(祖国大陆)高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生信息网.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院校名单[EB/OL].https://www.gatzs.com.cn/gatzs/pz/hongkong/201802/20180 228/1658554593.html,2018-02-28.

[6]教育部国际司.2019年对港免试招生高校名单(112所)[EB/OL].http://www.moe.gov.cn/s78/A20/s3117/moe_927/s6583/201809/t20180921_349647.html,2019-07-13.

[7]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港澳高校内地招生方式有两种[EB/OL].https://gaokao.chsi.cn/gkxx/hkzs/201612/20161221/1574847321.html,2016-12-21.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项目指南[EB/OL].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72457.htm,2017-12-22.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2019项目指南[EB/OL].http://www.nsfc.gov.cn/nsfc/cen/xmzn/2019xmzn/10/index.html,2019-07-13.

[10]科技部.香港高校代表关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EB/OL].http://www.most.gov.cn/kjbgz/200511/t20051130_26532.htm,2005-12-01.

[11]科技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访问香港 推动内地与香港科技创新合作[EB/OL].http://www.most.gov.cn/kjbgz/201810/t20181010_141993.htm,2018-10-10.

[12]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与香港各大学联合实验室[EB/OL].http://www.bic.cas.cn/gatsw/xg/200907/t20090708_2023250.html,2009-07-08.

[13]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启动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的通知[EB/OL].http://zwgk.gd.gov.cn/006940116/201611/t20161123_682160.html,2016-11-18.

[14]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高教合作  大湾区掀“烧脑风暴”[EB/OL].http://hmo.gd.gov.cn/ygahz/content/post_2278356.html,2019-04-22.

[15]人民网.粤港澳高校联盟成立[EB/OL].http://gd.people.com.cn/n2/2016/1116/c123932-29317299.html,2016-11-16.

[16]人民網.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为三地青年开拓新平台[EB/OL].http://hm.people.com.cn/n1/2016/0617/c42272-28452581.html,2016-06-17.

[17]广东省科技厅.2017广东国际应用科技交易博览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与投资展在广州举行[EB/OL].http://zwgk.gd.gov.cn/006939801/201712/t20171221_738170.html,2017-12-21.

[18]光明网.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洽谈活动举行[EB/OL].http://politics.gmw.cn/2017-12/24/content_27175010.htm,2017-12-24.

[19]广东省教育厅.邢锋副厅长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EB/OL].http://zwgk.gd.gov.cn/006940116/201803/t20180328_758283.html,18-03-26.

[20]许长青,卢晓中.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理念、现实与制度同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28-36.

[21]杨玉浩.基于地缘关系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导刊,2018(8):77-81.

[22]焦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构建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18(8):20-24.

[23]欧小军.“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9):17-22.

[24]鲁巧巧,劳汉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与角色定位分析[J].教育探索,2018(6):54-59.

[25]李丹,高芳.高等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9(2):158-162.

[26]何玮,喻凯,曾晓彬.基于比较视角的粤港澳高校联盟发展建设研究[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27(3):36-41.

猜你喜欢
结合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