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恩格斯在批判和发展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其科学内涵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与消亡、宗教的作用三个方面。恩格斯的宗教观对党和国家解决宗教问题、制定宗教政策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恩格斯;宗教观;现代价值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5.010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5-0051-0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在恩格斯伟大的革命生涯中,非常重视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有关宗教问题的著作,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宗教学说。为了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准确地认识和处理实践中的宗教问题,十分有必要对恩格斯的宗教观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恩格斯宗教观的理论渊源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不能脱离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存在。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是在批判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学术界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但恩格斯宗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阶段:唯心主义宗教观——人本主义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恩格斯的宗教思想理论来源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
(一)泛神论思想
16—18世纪的西欧流行一种泛神论的思想,这种思想最早是由托兰德所提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诺莎、布鲁诺等。泛神论者主张自然界是至高无上的,不可超越的,自然界与神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总的说来,泛神论的思想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宗教主义倾向的认为自然消解于神中;另一种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认为神熔化于自然之中。从本质意义上来看,泛神论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其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泛神论认为整个宇宙的存在是具有神性的,宇宙万物皆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泛神论的神与宗教中所谓的人格神是完全不相同的,它并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内,是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因。费尔巴哈在评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时曾这样说到:“他是近代哲学中唯一的一位奠定了批判和认识宗教和神学的基础的人,他是第一个坚决反对神学的人。”[1] 早年的恩格斯正是由于受到斯宾诺莎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使其挣脱了虔诚主义思想的束缚。
(二)自然神论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然神论——至少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罢了”[2] 。他主张自然神论同唯物主义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神论主义者反对愚昧无知和封建迷信,否认违反一切自然客观规律的奇迹。虽然自然神论主义者承认上帝创造了宇宙和规则,但认为自上帝创造了宇宙之后就不再干涉世界的运动,而是让其按照本身的客观规律运动,一切人为的干预都是反上帝的。虽然他们承认上帝的存在,但此时的上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个无所不能的上帝,而是被赋予某种自然规律的“神”。恩格斯曾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在法国一起广为流传,并且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三)百科全书派的思想
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德罗。在哲学上百科全书派则表现为彻底的无神论者,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百科全书派的思想是它直接否定神的存在,否定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更不会以此为依据去解释世间万物。19世纪的百科全书派的思想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宇宙的存在是自然界按规律运动的结果。在宗教起源方面,百科全书派指出上帝的存在是由于原始居民不理解自然现象所引起的恐惧造成的结果,是原始居民以自我的形象为模板和蓝图创造出来的上帝。这就直接否定了天启学说。百科全书派思想家对宗教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严厉、深刻的批判,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百科全書派对恩格斯的影响,使得恩格斯在与虔诚主义作斗争时,将自己看作一个真正的战斗着的无神论革命者。
(四)康德的思想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创始人,更是怀疑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恩格斯认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时候,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采用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3]489 康德哲学不仅导致了哲学上的革命更引发了神学上的宗教革命,也颠覆了宗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神学的范围内,神学是以道德为基础,而道德是神学的保障。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人们追求至善的主观条件是上帝的存在,是人们因为有了道德至善的目的与有限的人生当中道德的“善”的不完善所引起的矛盾而假设的一个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说,宗教起源于人们的道德需求,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18 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的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4]
(五)黑格尔的思想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构建了一座雄伟的哲学唯心主义宫殿。黑格尔将“绝对精神”视为人类理性的最高理念,他的宗教观也是以“绝对精神”为中心构造的。黑格尔将他的宗教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批判和讽刺宗教为主;第二个阶段是将宗教融入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内。在第一阶段刚开始时,黑格尔认为宗教是道德、自由和理性的宗教,是属于广大民众所共有的。但当罗马帝国建立以后,宗教就成为罗马帝国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成为专制统治者的辩护者和歌颂者。同时,黑格尔指出宗教的社会作用和性质变化的原因是由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性质一起决定的。到第二阶段时,黑格尔开始理性地分析一些有关宗教的概念,认为宗教和哲学都是绝对精神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对自身的自我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唯一的区别即是哲学是理性的,而宗教是感性的。因此也可以说,宗教是哲学的基础,二者将会走向共同消亡。
(六) 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人,他们对恩格斯的宗教观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于1835年施特劳斯出版的《耶稣传》成功地拉开了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帷幕,使黑格尔成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施特劳斯使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从根本上摧毁了基督的神圣性和《圣经》的天启性。其次,鲍威尔坚决反对黑格尔将“自我意识”看作是宗教的终极体现和完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宗教异化”的观念,认为人们所崇拜的上帝只不过是人们歪曲的、幻想的反映;上帝是人根据自己的属性创造出来的;宗教正是人性异化的产物。鲍威尔自我哲学的思想观念对恩格斯宗教观的影响极大,也恰恰正是这个时候恩格斯看到了影响宗教的经济政治因素。最后,费尔巴哈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哲学基础上,指出人不是观念上的抽象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真实的存在。费尔巴哈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上,指出:“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他放一个上帝在自己的对立面,当做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者。”[5] 因此,费尔巴哈对宗教的观点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为模型创造了上帝。费尔巴哈对宗教本质的揭露,对恩格斯宗教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是恩格斯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指南;他的异化理论则促进了恩格斯对宗教本质的认识;他的人本主义更是促进恩格斯为全人类树立起全面自由解放的伟大的奋斗目标。
除了受以上思想因素的影响之外,恩格斯的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因此,恩格斯的宗教观并不是无凭无据产生的,它是对一代代思想家的继承和发扬。恩格斯对宗教观的批判和继承,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过程。
二、恩格斯宗教观的科学内涵
(一)宗教的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自身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在矛盾构成并从整体上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因素。宗教的本质是指使宗教区别于其他事物并使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一种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颠倒的反映。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的创始者之一,他对宗教本质的研究和探索主要从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角度进行的。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对宗教的本质下过最初的定义:“宗教按其本质来说就是剥夺人和大自然的全部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把一部分恩典还给人和大自然。”[6] 这时的恩格斯还深受费哈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主要从人、神、自然三者的角度来阐述宗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用一段极为经典的话阐释了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7]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宗教是什么、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经典的论述。恩格斯的宗教观主要包括四个因素:宗教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宗教所反映的形式和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缘由。这既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扬弃,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且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恩格斯对宗教的本质的阐述,为我们思考和认识人类的宗教问题和宗教现象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二)宗教的产生与消亡
恩格斯认为宗教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缘由:一是宗教的起源;二是宗教的根源。在恩格斯的哲学著作中认为宗教的起源有三种说法:自然神化论;泛灵论;图腾论。在早期的恩格斯宗教思想里认为宗教最早的起源是自然神化论,特别是关于日月星辰的神化。正如1846 年《恩格斯致马克思》当中就写道:“那些还信奉自然宗教的野蛮民族,把他们讨厌的东西如瘟疫、寒热病等也都变成了神。”[8] 泛灵论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泰勒首次提出的,这个思想在当时的理论界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因此它对恩格斯的宗教思想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虽然图腾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广大的群众支持和理论基础,但是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对图腾论的描述并不多,几乎就是一带而过。后来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但他的无神论宗教观只涉及宗教存在的根源,而没有涉及宗教的起源问题,所以要将宗教的起源和根源作系统的描述和区分。说到宗教的根源,恩格斯认为产生宗教的根源是自然力量的压迫、社会力量的压迫和认识论的根源。總的来看,我们可以将宗教产生的根源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内在因素,即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另一种是外在因素,即自然和社会因素。这两种因素影响着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不同的形式发展和变化着。
恩格斯对于宗教消亡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宗教有特定的存在根源,若存在根源没有消亡,那宗教也不可能被消灭,如若采用强硬的手段去消灭宗教,那结果一定会延长宗教的存在生命值。只有遵循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彻底消灭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世俗基础。首先,宗教绝对不能依靠“精神的批判”来消灭,要想消灭宗教,必须要消灭宗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其次,宗教异化的消亡必须要以消灭劳动异化为前提。通常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异化的根源是由于生产力的束缚,要想从根本上消灭宗教异化,生产力必须飞速发展,必须消灭异化劳动,消灭分工。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消除宗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推动社会的飞速发展,铲除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根源。所以,恩格斯认为要想铲除宗教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在广大的工人群众中加强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第二,要加强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和研究,用科学战胜神学;第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要加强对宗教史的研究。
(三)宗教的作用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因此,恩格斯在对待宗教问题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既看到了宗教的积极作用,也看到了宗教的消极作用。早年恩格斯对宗教的作用进行探讨时,由于阶级斗争的需要,对宗教的作用持否定消极的态度。在1845年的德国,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既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又成为统治阶级控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利器。此时的宗教成为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标准,恩格斯认为这种标准是蛮横、混乱、毫无道理可言的。他在《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一书中写到:“这样,一切又都照旧,冲突就成为周期性的了。”[9] 在恩格斯看来,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利益冲突,不论它打着何种旗号,背后都实实在在的隐藏着利益的冲突。
晚年的恩格斯对宗教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将宗教问题与历史唯物史观相结合,更正了早期对宗教问题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宗教在社会中某些方面的积极作用。恩格斯在談到基督教的时候,认为基督教具有自身文化发展的特色,并且继承和发展了以往思想文化的成果,它对于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甚者,恩格斯在谈到基督教的社会功能时指出:“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在尽管发生各种内部战争的条件下还是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3]705 也可以说,基督教为整个封建的欧洲国家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正是如此,基督教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可取代的。同时,宗教仪式常常用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审美的需要。原始人的艺术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艺术,原始人的艺术都是为了宗教仪式所服务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祈求雨水的充沛和食物的充足。可以说,宗教仪式孕育了艺术,没有宗教仪式也就没有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恩格斯还认为宗教的本质不仅仅是对人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更是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精神需求而寻求的一种心灵慰藉。所以说,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恩格斯宗教观的现代价值
我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既有本土的宗教,又有世界性的宗教,而且教派种类杂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当下我国面临的宗教状况极其复杂。恩格斯的宗教观有助于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目前的宗教现象,处理好宗教和国家的关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宗教政策
1.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科学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我国具体的实际宗教问题相结合,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广大信教群众的坚定支持和拥护。目前,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阶级压迫已经消失,基本上消除了宗教生存的阶级根源,但是宗教赖以存在的认识根源和自然根源依然存在。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仍需提高,科学技术方面普及程度不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还存在局限;天灾人祸给人们造成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仍时常发生,在少数人民群众中还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和信神观念等,这些因素使宗教在我国仍将得以长期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世界各种宗教也仍将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应遵循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2.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当前,我国宗教所面临的任务极其艰巨,宗教事务更加纷繁复杂。尤其是国内外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利用宗教大肆进行暴力恐怖活动和破坏活动,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网络平台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利用宗教干涉群众正常生产生活,这给我国社会的安全稳定、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二)掌握宗教的特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 深入掌握宗教的特点。新中国的成立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得我国宗教界人士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结合我国宗教发展变化和宗教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用以更好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10]。
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宗教界的广大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是国家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还要继续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10]。为了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11.
[5][德]路德雅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 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4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4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1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23.
[10]习近平.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01).
责任编辑:潘宏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