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叶军 史维琴 陈保国 张鑫 吕涛
摘要:文章以我校焊接专业卓越人才“劳模班”为例,对工匠精神培养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实践,通过三年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技能技术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其他职业院校卓越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起到了借鉴作用。
关键词:卓越人才;劳模班;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2-0264-02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抢占人才制高点、挖掘和培养卓越人才或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从国家层面到大学层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高端人才选拔、鉴别、挖掘和培养机制。我国自2010年起,实施了“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和卓越律师”四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随后,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卓越人才计划”,努力探索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朱利安·斯坦利认为,天赋人才是个多维概念,包含早熟、聪慧、高智商、天赋、创造性、卓越、知名、天才等[1]。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戴维·鲁宾斯基和卡米拉·佩尔森·本勃在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潜在卓越人才的特质,包括数学天赋、高水平的空间能力、喜欢探索的兴趣、有前途的自然倾向等[2]。21世纪的卓越人才应具有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拔尖卓越的业务水平、更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人格修养以及更强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励,高职卓越技能人才培养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科学精神匮乏、创新动力不足”等严峻挑战,如何架构高职卓越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德国、美国为引领。一是以企业为主导、学校起辅助作用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2+1+1”模式等,都采用合作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开展教学和培训等活动;二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美国的合作教育,采用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交互式进行,或平行式进行,没有单设工作学期,学生要在学习期间从事兼职工作;三是个性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和丹佛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为典型,从入学前的人才鉴别、选拔、提前培养和引导,到进入大学后的系统培养,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小班化教学,形成系统化卓越拔尖创新人才模式。
(二)国内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从2010年起组织实施了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在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中,本科专业1257个,研究生专业514个。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本科的“3+1”、“4+1”、“2+2”等模式,主要明确规定了学生必须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工作意识、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各专业类型工程师和技师的培养;另外一种是本硕博连读的拔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3+3”、“3+1+1+3”、“4+2+3”等培养模式,用6年、8年、9年时间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从而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新知识创造者、新技术发明者和新学科创建者。
(三)高职院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高职教育特点,高职卓越人才的本质特征应为创业型、技艺精湛型、革新型和管理型等技术技能型卓越人才。高职教育一直积极探索并实践“校企合作、工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一直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满足区域经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需求,如何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产业链进行对接,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4]。高职院校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技术技能型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尚未形成,对高职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注较少。各高职院校在卓越人才培养建设上均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四)焊接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焊接专业开展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卓越技师”的人才培养计划,哈尔滨华德学院的“3+1”模式,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实践,但在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国际化竞争力等方面研究较少。
“智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开放格局,“两聚一高”新实践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建设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信息化、融合化、个性化以及国际化的卓越人才将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工匠精神培养途径探讨
(一)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在教师引进时,不能只引进应届毕业生,因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历,对“工匠精神”往往理解不深,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往往会力不从心。引进具有工作经历的教师,特别是本身就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我校焊接专业除了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教师外,还聘请了“大国工匠第一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高凤林”,以及中国中车集团两位全国劳动模范吴淑玄和张忠为焊接专业特聘教师。三位全国劳动模范都是有着几十年焊接一线的工作经历,对学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在传承“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卓越人才选拔和退出机制
卓越人才的培养往往是以小班实施教学的,对于进入卓越班的学生必须要制定有效可行的选拔和退出机制。我校焊接专业成立的卓越人才“劳模班”,每一届都会进行面试选拔,并邀请吴淑玄和张忠两位劳模为主考官,侧重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培养潜质。进入“劳模班”后同样需要有退出机制,以保证“劳模班”的学风。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对于卓越人才培养,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意识,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在设置考核标准时不能一味注重结果,还需要注重发现不足不断改进的过程。
(四)积极参加技能、技术竞赛
除了上课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外,技能技术竞赛是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品质非常好的途径。因为技能技术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更高,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不断提高,而每次的提高往往是细微的,需要经过多次努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能力,还能非常好地磨炼学生的意志。我校焊接专业邀请全国劳动模范作为学生技能技术比赛的教练,不仅在学生的技能技术提高上有较大的帮助,更能传承“工匠精神”。
四、结论
到目前为止,我校焊接专业已成立三届卓越人才“劳模班”,通过3年的培养,“劳模班”学生不仅在成绩方面优于其他学生,而且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国际比赛团体金奖、铜奖各1项,个人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6项;获得国内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
参考文献:
[1]STANLEY J C.Varieties of Intellectual Talent[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97,(31):93-119.
[2]LUBINSKI D,BENBOW C P.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 After 35 Years[J].Perspective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316-345.
[3]閭志俊.技术技能型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2):75-80.
[4]金卫东.社区学院荣誉教育对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借鉴[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