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习作支架的类型梳理及运用策略

2019-01-14 09:15费忠孝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

费忠孝

[摘 要]支架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统编教材重视通过习作支架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习得。通过对统编教材中习作支架类型的分析和梳理,提出在学生作前、作中、作后三个环节的运用策略,使学生主动地建构习作框架,让他们的思维更具创造的特质和生命的张力,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习作支架

古往今来,习作教学都被视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教师难教、学生难写已经成了公认的事实。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常志丹老师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编排特点及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以往各套教科书的习作指导偏于题材范围的解说,对如何写的指导不足。针对这一点,部编教材做了努力,每次习作都力争提供一定的写法上的支持。

笔者在阅读3~6年级的5册教材(三年级上下册、四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后发现,统编教材的习作训练非常重视支架的运用,这是对学生学法的引领,体现了统编教材以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一、习作支架的类型梳理

(一)例文支架

自三年级教材开始的“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在编排上的一大创新。每个习作单元围绕习作训练点,编排数篇课文。“初试身手”、习作训练,再配套课后习题、习作例文。整个单元在“习作例文引路、单元课文呼应”的一体化编排中,力求学生扎实掌握习作能力。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好例文的指导功能,为习作搭好支架。例如,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习作内容是“生活万花筒”,要求学生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安排了例文《杏儿熟了》《小木船》,两篇文章语言平实,内容贴近生活,都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生活中的小事。同时,两篇例文都利用“旁批”的形式,具体指导学生“写清楚”的方法,如旁批“奶奶‘打杏‘分杏的动作、语言,写得很清楚”“友谊破裂的过程写得很清楚”。

(二)图示支架

图示支架的搭建,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习作框架,在具体写作时更有篇章意识;同时,图示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提升习作能力。常见的图示支架主要包括表格、鱼骨图、人物名片、概念图、流程图等。其中,统编教材着重培养学生习得“列提纲”的能力。习作提纲是习作构思阶段的产物,是将习作思路清晰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条理化的过程。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有列提纲的习惯。著名作家老舍曾说:“尽管我们要只写二、三千字,也须先写出个提纲,安排好头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安排的习作内容是《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提纲例子,例子从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四个部分展开,其中间部分又具体罗列了“环境的变化、工作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学生在参考提纲后,对这次习作材料的选择、主次的安排都了然于心,再模仿着列一个提纲,有了这样的构思,接下来的习作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内容是“围绕中心意思写”,教材中提出:“写之前,可以拟个提纲,看看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能够表达中心意思。”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内容是“我的拿手好戏”,教材中同样给出了参考提纲,并让学生仿照列一个提纲。

(三)关键词支架

关键词是文章展开的线索,是一篇文章最能體现人物特点、情感的词汇。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内容是“我来编童话”,在教材中编排了“国王、黄昏、厨房、啄木鸟”等九个词语,让学生想想看到这些词语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想到了什么样的故事,发挥想象写下来。细读这九个关键词,不难发现,这其中既有表示人物形象的词语,又有表示时间的词语,还有表示地点的词语。有了这些关键词,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就确定了,在此基础上,再说说人物在那里做什么,人物和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一篇习作的大致框架就形成了。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内容是“让生活更美好”。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笔者罗列了“微笑、梦想、运动、诚信”等八个关键词,这些词语有的和爱好有关,有的与品质有关,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的发散。

(四)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既有出现在作前的构思阶段,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内容是“记一次游戏”,教材中罗列了三个问题,分别是:“游戏前你做过哪些准备?”“在游戏中,你做了些什么?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游戏结束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如,应遵守规则,伙伴间要团结协作,遇事要勇敢果断,坚持到底……”这三个问题就是对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明确了习作逻辑顺序;也有作后的问题支架,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内容是“推荐一个好地方”,教材中罗列了“自己先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有没有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二、习作支架的教学运用

习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修改等过程,简单说就是作前、作中和作后三个主要环节。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习作支架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习作支架在作前的运用

1.借助表格支架,搜集习作素材

习作课堂,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学生面对着作文稿纸,或抓耳挠腮,或眉头紧锁,或咬笔发愣。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动丰富的写作材料,如何能写出优秀的习作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可借助表格等图示支架,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解决习作教学中的“米”的问题。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内容是“写观察日记”。教材提示语中这样告诉我们: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了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终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比安基更是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燕子窝的变化。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

观察日记,主要是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平常习作不同的是,本次习作是以持续观察为前提。因此,习作前对学生观察记录的指导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该习作时,提前10天给学生布置了“绿豆发芽观察”的记录作业,并下发了记录表。(见图1)

经过10天的观察记录,学生对绿豆发芽的全过程都已详细记录。有了这样的习作素材,教师只要在课堂上进行日记的写法指导,再也无须担心“米”的问题。

2.借助提纲支架,搭建习作框架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思维为主,所以,支架的直观性非常适合用来帮助学生习作前进行谋篇布局,它的图形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作文的中心。

在浙江省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会上,来自海宁的周丹虹老师执教《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本课是本册教材习作单元的习作练习,围绕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编排了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以及习作训练和交流平台。编者意图是将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在习作中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并重,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横向联系,体现由读到写的编排理念。

周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充分抓住两篇例文的功能,和学生一起梳理两篇文章的写作框架,黑板上呈现板书。(见图2)

此外,教师还巧妙地将视频运用于课堂之中。周老师事先拍摄了校门口家长义工护送学生过马路的场景,在播放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随后周老师说:如果把这一幕写下来,我会先写家长给学生开车门,再写他把其他车辆拦住,接着又护送学生过马路。(板书:开门——拦车——护送),这一教学过程指向的是有顺序观察。

有了这样的铺垫,再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所得用图的方式表現出来,目的是借助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厘清表达思路,为习作做好铺垫。

(二)习作支架在作中的运用

王荣生教授发现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关注“两头”: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审题,或是通过活动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写作情境,明确“写什么”;二是在写之后,对已经成篇的作文进行讲评,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而对最感困惑的“怎么写”却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指导。

1.借助名片支架,明晰习作思路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内容是“猜猜他是谁”。习作要求:选择一个同学,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不能在文中出现他的名字,但是要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你写的是谁。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明确提出了本次习作最主要的任务是“体会习作的乐趣”,因此,教材在编写时非常注重学生习作过程中兴趣的激发。教材中编排了“人物名片”的习作支架(见图3),细读这四个方框里面的内容,不难发现它具体指向了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品质。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参考名片之后,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某个同学制作一张人物名片。(见图4)

随后,全班进行猜一猜的游戏,并在游戏中归纳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介绍同学。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解决了本次习作“写什么”的问题。借助名片支架,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本次习作的思路,根据名片进行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2.借助心跳图支架,把握文章脉络

图示支架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图示支架在习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将抽象的、看不见的习作思维显性化,大大降低习作难度。

在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重庆市的冯栎钧老师执教习作课《我的心儿怦怦跳》荣获优秀示范课第一名。

《我的心儿怦怦跳》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选一件“心儿怦怦跳”的事情写下来,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心儿怦怦跳”是一种看不见的内心活动,要将过程和感受写清楚,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而言难度不小。为了将抽象的内心活动更加直观地呈现,冯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心跳图的图示支架。

学生分享第一次坐飞机的事(口述):第一次坐飞机之前,我在报纸上看到过国外很多飞机被炸毁的新闻,所以特别心惊胆战。起飞是嗡嗡响,我吓得问爸爸是不是着火了。爸爸说这是飞机启动时的正常声音。后来,飞机很颠簸,我又问爸爸是不是出事了,爸爸说没事。飞机降落时有一种失重的感觉,我又问爸爸,爸爸说你哪来那么多事,我跟爸爸说我很害怕,爸爸告诉我坐飞机就是这样。从那以后,我又查了一些资料,现在对坐飞机不害怕了。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当我看报纸时——当飞机失重时——当我问爸爸时——当我查资料时,并绘制心跳图。

随后,引导学生学着黑板上的心跳图绘制属于自己的心跳图(图5),在心跳图上填写能体现事情经过的关键词、在事情的过程中画出“桃心”、标出心儿跳得最厉害的时刻。

“讲清楚事情的经过”是本次写作的基础,也是学生已有经验;“写出当时的感受”,能让叙事更精彩,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也是本课教学的增长点。教学中,冯老师借助形象的“心跳图”让学生用直观的方式体会“事情”与“感受”并进,在讲清事情的基础上聚焦感受,让写作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可触,帮助学生形成习作的能力。

(三)习作支架在作后的运用

作文的评价和修改,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见的评改方式就是学生写完之后,教师在习作本上进行批改。这样的评改方式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习作评改活起来,就必须让学生参与评改,并且习得评改的方法。

在习作评改中,教师可借助问题支架,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语篇,引导写作目标达成。

以《有你,真好》为例。这次习作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练习,教材中罗列了四个问题,分别是:“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以上四个问题,既可以成为本次习作的内容要求,也可以成为习作讲评时的问题支架。教师可以设计一张“问题支架评改表”(图6),利用表中的问题支架,开展同桌互评和自评的方式。

师:刚刚我们针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同桌互评和自评,分别进行了打星。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第二项评价内容,你或你同学的习作中,有没有把事情写具体?

生:在这项评价内容中,我给自己打了一颗星,我同桌也给我打了一颗星,说明我的事情写得还可以。

师:还可以是谦虚的说法。还可以的文章我们都很想听一听,来吧。

(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师:听完他的文章,你们也来评价评价。

(生生互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教材对于本次习作提出的四个要求,以“问题支架”的方式通过评改的手段呈现,通过教师策略性地使用,来指引学生达成习作目的。

再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内容是“我的心爱之物”,教材中“想想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四个问题,教师也可以设计成“评改表”,以量化的标准进行习作的修改和再创造。

当然,问题支架可以覆盖写作的全过程,对每一个环节的写作都有精准且具体的操作指导。

习作支架,类型繁多,但它的搭建都对习作教学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统编教材重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和写法的训练,教学中借助支架辅助写作,对达成目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郑晓.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11).

[2]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

[3]何捷.搭建“支架”,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6(7-8).

[4]常志丹.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编排特点及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J].语文建设,2018(8).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