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9-01-14 09:15梁永峰
考试周刊 2019年93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 要: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相比难度增大很多,部分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高中地理知识繁琐零碎,学生在记忆学习时容易失去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多融入生活场景,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讲解地理,达到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目的。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教师应该将地理教材知识讲解和生活场景相结合,把生活场景作为地理教学素材,从生活场景出发,开展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本文探讨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是比较难理解的一门学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对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日常教学中强调生活和地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的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地理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课堂知识,加强地理的实用性,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作用。

一、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高中地理的实用性较强,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进而促进学生今后逐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正是因为高中地理的实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高中地理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最终达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目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一) 帮助学生适应社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針对这一现象,教师则需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完善,使其能够与时代要求相吻合。而采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变化,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生活中事物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其进行总结和研究。该能力培养也是社会需求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今后与社会充分融合,将自身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二)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高中地理知识多数来源于生活,因此采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一步地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由于生活化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能够缓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压力,帮助教师建立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氛围中能够得到进一步升华,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这一关系的基础上,能够更加主动自主地展开学习,探索知识,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为今后发展提供条件。由此可以看出,采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法,可以对学生展开全面有效的培养,降低地理知识的理解难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 谚语耳熟能详,强化记忆结果

地理教材内容比较庞杂,知识点散乱,学生记忆起来有难度,部分学生在记忆地理知识点时有抵触心理。地理知识点作为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学生地理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认识到地理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对地理知识点的记忆,加强对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点的重视程度。地理教材中存在的术语较多,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难度,记忆时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死记硬背,不仅记忆效果不好,而且记忆不深刻。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总结、形成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语言,教师可以将谚语引入地理教学,利用耳熟能详的谚语,激发学生的记忆乐趣,强化记忆效果。

例如,在学习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气候特点时,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向家里老人询问有关于天气、气候的谚语,上课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学习,将自己询问得来的谚语分享,教师在旁讲解每条谚语中蕴藏的地理原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形象地形容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很大,日较差也很大的特点。而青藏高寒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但是年较差小,日较差大,谚语“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就点出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将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谚语运用到地理教学,利用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有利于学生记忆复杂难记的地理知识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记忆地理的兴趣,强化记忆结果,加强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点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优化地理教学效果。

(二) 结合生活案例,讲解地理知识

教师讲解地理知识应该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场景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拉近生活与地理理论知识的距离。结合生活案例讲解地理知识,有利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深刻理解背后的地理知识,引发学生的共鸣,感受地理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思考生活场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

例如,教师在讲解西北荒漠化的治理措施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北,对西北的荒漠化现象不了解,所以对荒漠化的危害没有深刻认知,学习荒漠化的形成和危害时,也只是局限于地理教材,和自身生活联系不起来,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案例,利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用到的支付宝为切入点,支付宝在支付之后,都可以领取能量,能量可以用来种一棵梭梭树,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大家现在的支付宝能量能够种几棵梭梭树?为什么大家都要种梭梭树呢?由此引出西北荒漠化的问题,再结合网络上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西北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在支付宝这个平台上种梭梭树的行为就是在为治理西北荒漠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拉近生活和地理知识的距离,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就会更加积极。结合真实案例讲解地理知识,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场景,选取适用于教学的案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 定期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地理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亲自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自然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本地的居民楼,观察本地居民楼的特点,主要从居民楼的朝向、墙体薄厚、各居民楼间隔等方面观察。分析地理环境对建筑物外形的影响,结合本地居民楼建筑的特点,分析为什么我国的居民楼大都坐北朝南,分析墙体厚度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分析北方楼房间距比南方楼房间距大的原因。教师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采取小组分组观察总结的方式,让小组的同学之间共同讨论观察。学生在地理实践中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小组讨论学习中,还能够培养自己合作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地理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将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对生活场景的思考中,做到对地理知识的举一反三,优化地理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地理成绩。

(四) 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由于地理知识在实际学习中,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学生非常容易出现排斥的现象,甚至部分学生觉得地理课堂氛围过于枯燥。而使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教师需要为学生建立一个相应的地理生活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建立的环境中理解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理环境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一个地理情景:“桉树在澳洲沿海地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植物,能够创造一定的生态效益,但是将桉树运输到我国云贵高原之后,造成该地区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方式能够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学生在对该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就能对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大致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向“因地制宜”的方向思考,在确定这一原则之后,教师分别分析澳洲沿海地区和云贵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比较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最终确定桉树在两个地区种植产生不同形态的主要原因。这种方式能够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的目的。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的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地理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学习地理的畏难心理。教师在面对比较繁琐的记忆教学时,可以使用生活中的谚语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同时结合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将地理教材和生活场景相结合;定期组织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加深对教材中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地理的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识,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是地理教学中的必行之舉。

参考文献:

[1]孙兵.探究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9(61):156.

作者简介:

梁永峰,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