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
对《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妻子娘家小妹的那句“且何谓阁子也?”印象颇为深刻。再一联想,古诗文中提到“阁”的次数还真不少,有王勃笔下的滕王阁、黄庭坚登的快阁、木兰从军回家后的东西阁、《促织》提到的大佛阁、《水调歌头》里的朱阁等等。这些阁是一种建筑吗?在不同时代“阁”的制式有变化吗?在文学作品中“阁”承载了怎样的意义和情感?在古诗文中“阁”体现了怎样的民族心理和民俗文化?一种建筑,几篇古诗文,一系列的问题,就可以建构新课程背景下的专题研讨课。
笔者将这个专题研讨课的主题定为“何谓阁子也?——古诗文中的‘阁建筑文化”。
1.学习情境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在成为千古绝唱的同时,三大文化名楼的盛名也随之流传。同学们是否思考过楼与阁是一种建筑吗,“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其演变的过程,它又承载着古人怎样的智慧和情感呢,对同样有疑问的读者和游客,你是否能够通过这次的研讨活动制作一张宣传海报,介绍你所认知的“阁”以及其承载的文化。
2.学习资源
(1)教材中出现过“阁”的古诗文
(2)百度百科词条
(3)专著《中国古代楼阁》
(4)《民俗学概论》中第三章第三节《民俗文化中的居住建筑民俗》
(5)搜索其他与“阁”有关的经典古诗文作品
3.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1)阅读《滕王阁序》《滕王阁诗》《阿房宫赋》《项脊轩志》《登快阁》,摘抄出诗文中描述“阁”的语句,疏通释义。
(2)上网搜索对“阁”的解释、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介绍、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居住建筑民俗的表述等。
第二课时:(1)结合百度百科词条中对“阁”的解释、高中古诗文中对“阁”的表述以及初中学过的《水调歌头》《促织》《木兰诗》中有关“阁”的语句,对以上“阁”的类型分类并作简要阐释。
(2)阅读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居住建筑民俗的论著,结合古诗文中对“阁”的描述,研讨“阁”这一建筑类型的丰富多样民俗文化意义。
(3)根据你的理解和喜好,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为今天课上涉及的其中一个“阁”做一幅宣传海报,其中包括标题、绘图、文案、出品方等,并完成一份解说词。
第三课时:交流各小组的成果,并请小组代表解释选择此阁的原因,解说自己组的作品,其他组的成员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文创奖、最佳解说奖、最具人文精神奖。
4.学习测评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楼阁相当于是一个同义复合词,在说文解字里“楼,重屋也”“阁,楼也”,人们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一般都是高楼大厦,但是两个字倒过来“阁楼”恰恰就是另外一个意义,变得小巧别致,甚至还特别引申一个专门名词——女子的闺阁。请你设计一处阁,并取名,从“阁”的制式特点、功能用途、主人或居住者心理等角度阐述理由。
1.学习内容与目标
(1)阅读与鉴赏:阅读教材中与“阁”有关的诗文作品,疏通文意,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点;鉴赏不同文体中对“阁”的表述和描写;阅读民俗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学的一些学术论著,筛选对本专题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和内容。
(2)表达与交流:可以小组交流、组间交流、教师引导,多种方式结合,解决阅读、研讨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设计、制作、解说海报。
(3)梳理与探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古诗文中各种“阁”进行分类阐释;上网搜索与“阁”有关的介绍、诗文作品、专著等;站在民俗文化的角度,研究古诗文中的“阁”的演变历程和文化意义。
2.教学实施注意点
(1)参与性,学生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去体验真实情境,去建构知识系统,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集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发散性,由一个小的切入点“阁”,发散到多篇古诗文阅读,发散到民俗文化,从语言积累到文学鉴赏再到文化审视,并通过一系列学习任务,融汇整合各项知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连续性,从对“阁”这种建筑形式进行定义,到对文学作品中的“阁”进行分类和描述,再到设计宣传海报,撰寫文案和解说,这是一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获取到输出的连续性学习过程。
建筑即人文,明确这一点,学生才能站在民俗文化的高度去审视“阁”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在文人的诗文作品中的呈现。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要塞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