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门基础必修学科,在整个高中课程学习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高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解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7-0043-02
引 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积极汲取中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一步一步地掌握数学解题能力。掌握良好的解题能力,是对学生思维上的改变和能力上的提升,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更高效地完成数学问题,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
一、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管在任何阶段、任何科目的学习上,都是“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想取得进步,首先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其中,对于数学这个科目,掌握基础知识尤为重要。高中数学题目的解答,往往需要用到多个基础公式,对公式进行灵活变形,才能一步步推导得出最终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接下来的解题过程自然无法正常展开。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详细解读每一个知识点,而不是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而简单地一笔带过。另外,由于高中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知识的接受速度比较慢,这时教师不应忽视这一部分学生,而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遇到进度实在太慢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单独辅导。
另外,高中数学知识点通常复杂而抽象,对于很多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印象。如果学生对知识点不能透彻理解,只会死记硬背,不但容易忘记知识点,在解题时也不能灵活运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在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能更真实地感受知识点的含义。教师要不断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深刻,运用更灵活,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必修二《空间立体几何》这一课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在这一课中,学生要了解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研究柱形、锥形等的面积、体积的算法,非常考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要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在得到基础数据之后,只要对计算公式加以灵活运用,就能得到正确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对公式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识。教师要在课程开始时,带领学生观察柱、锥、球的模型,使学生首先掌握其基本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这几种立体几何体的具体形象。以实物为例讲解其中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将要学习的立体几何体的初步了解,通过接下来对重点、难点的讲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这种方式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对几何知识的学习十分有利。
二、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技巧
解答一道题目,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读懂题,通过读题获得题目想要给出的信息,也就是审题。教师要培养高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当然要从解题的第一步开始。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经常性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在看懂题目后再开始解题,不要过于着急做题,而忽略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或隐藏的迷惑信息。实际上,高中很多数学题目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前提下是比较容易得到答案的,出现错误往往是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差错,或者在审题过程中遗漏了重要信息,进入了出题人设置的陷阱[1]。做数学题,“粗心”是大忌,否则只能说学生具备解题知识,而不是解题能力。
教学高中数学必修一“交集,并集”相关内容时,对审题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这一课中的很多题目,出题者故意通过需要表达将学生“绕进去”,使学生在简单的读题之后获得错误的信息,最终解题失败而不自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管做集合类题目还是其他题目时,都要多读几遍,形成固定的审题过程。首先,学生在读完第一遍题目之后,获得直接给出的数据信息和出题者想要考查的知识点,在演算纸上列出可能需要的知识点、公式,带着公式读第二遍,将能够提取到的数据代入公式,通过公式查看缺少的数据。第三遍读题,仔细查看是否还有遗漏信息,有没有数据能够填补公式中的空白。三遍读题之后,尝试根据公式间的联系推导缺少的数据,如果在推导过程中遇到阻碍,也可尝试反向推导。推导过程中,如果发现实在难以继续进行,在读题目时要查找是否有需要的信息,有目的性地审题有可能会得到新的收获[2]。做到这些,相信学生的解题过程就会变得轻松许多,解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上升。按照这种方法审题,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进而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数学学习是在基础知识、审题习惯、学习态度等共同影响下的结果。同样,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正确引导。数学题目是不断变化的,同样的知识点会有不同的考查形式,教师不可能做到每种题目都向学生讲解清楚,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身的解题能力。正确的解题思路,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发散性思维。做数学题不是用套路、固定的数据、固定的推导过程、固定的解题方法来进行,一旦学生形成这种思路,思维就会变得闭塞,变得只会做同一种套路的题目[3]。
比如,在高中数学必修一“幂函数”中,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也能够仔细认真地阅读题目,但仍旧不能正确解出题目,可能是因为学生解题思路不够清晰。教师不能将学生的解题思路局限于课本提供的几道题目上,要跳出课本限制,发散性地思考问题,将关注点回到知识点本身,而不是解题套路上。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才能应对各类形式的难题。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其难度较高。但只要教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技巧,并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的解题思路,再辅以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谢清梅.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9):101+104.
杨映专.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5):46.
杨丽娴.掌控正确方法,加强逻辑引导——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8(30):65-66.
作者简介:周素琴(1987.12—),女,浙江苍南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苍南县教坛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