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看胡海建的教育思想

2019-01-14 02:28丁楹
师道·教研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效果教育思想案例分析

丁楹

摘要:胡海建教授的《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对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进行了宏观的文化观照,注意挖掘隐藏于教育案例、教学实践中的人类心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使积极教育精神与心灵解读融成一片;将资料援引与案例分析、背景探索与理论建构浑然一體地结合在一起,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显示了在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传统教育经验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新视野所具有的巨大张力与潜力。

关键词:胡海建;积极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实践效果;教育思想

胡海建教授近年来编写了多本注重社会效益的好书,他的书立足于积极教育心理学,广泛涉及哲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等诸多领域,以广阔的文化视野、细腻的心理体验和多元的教学实践,回应了哈佛大学塔勒·本·沙哈尔教授的学术理念,体现了现代积极教育心理学研究思路的多棱面。他就像皮格马利翁一样,锲而不舍地雕刻,以求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改善社会,促进教育,改变人生。

胡教授曾经当过两个中学的校长,教了十三届的高三毕业班,培养了两个高考状元。作为一位人所敬仰、广受爱戴的资深校长,他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为老师的理念和学生的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试从《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一书探究胡教授的教学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宏观的文化观照,独特的阐释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这一章中,胡海建教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将学校教育定位在积极心理学背景的座标系进行研究的意义。他指出:“积极心理学及课程的宗旨非常明确,它就是要在学术象牙塔与大众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也就是说,要把严谨、实质、经验的学术科学与自助或新纪元运动的通俗易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所长,这正是积极心理学大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它是有用的科学。”这种研究在教育价值论和心理学本体论的学科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上,都是一种新的尝试。

胡教授在这一章中多角度地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及其人格形象,进而对在此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进行了全面梳理,构建了一个从教育主体论、教育实践论到影响定位论的比较完整的阐释框架,视野开阔,论析有相当的深度,也不乏作者自己的创见。其中“安静文化是内省的文化,是现代人应‘享受的文化”及“积极心理学诞生的背景”等小节综合政治、经济、家族、地域文化、民风民俗、人们交往等社会文化因素,真实地还原了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形成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尝试和实践,建构出了积极教育心理研究的新框架。“积极心理学的使命:知识、变革与创造”一节首先提出编者的追问:“有一个容器,可以接收数据、接收科学知识、接收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储存到容器里,这就是知识信息。等容器填满了,我们就毕业了。难道信息数据越多越好?”面对这样的问题,编者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切入,把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的实用性与艺术性联系起来。

作者对案例的运用,无论对案例本身的价值,还是在教育学上的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再经有理有据、旁征博引的考察分析,水到渠成地论证了“积极心理学的使命应该是帮助更多的人克服抑郁症,克服焦虑,这是非常重要的学术使命”“积极心理学目标之一是‘发现生活中最美好的事”“适应力让孩子走向成功”等,这些精辟深刻的观点纷至沓来、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胡教授编著的这部《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体现出了研究学问的恢弘大度的气象。他的研究紧紧围绕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关系,力图从时代风尚、公共关系、生活观念、审美习俗等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全景式地阐释心理问题。

通过征引丰富的教育案例,在论述中,言必有据,全面、生动地再现了教育工作中涉及到的政治、哲学、艺术、社会习尚、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真实风貌,从而将积极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定位于人类健康、生理、心理、情感之源这样大的生活背景下进行理解和关注,使得作者的分析论述显得平实有据、厚重丰满而又自然得体,在研究实践中得出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从中可见,胡教授的积极教育心理学研究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关照教育学、心理学,这是在方法论上的突破,这种突破支配着研究本身,并影响到理论深度的表达。

胡教授的积极教育心理学研究抓住教学实践和社会生活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从宏观的文化关照上探讨教育学家的文化人格、思想观点、思维方法、文化生活、审美趣味产生形成的复杂来源,有力地揭示出积极教育心理学的深层依据。其“积极的环境传递正能量”“环境、情绪的感染力”“乐观主义——追寻生命意义与幸福的法宝”就是从教学实践与生活环境的视角切入,开展积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站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俯瞰积极教育心理学中的特定规律,开拓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新途径,体现了作者以宏观的文化观照,重建中国教育研究的新构想,打破传统的以负面情绪研究为主,以精神疾病的了解与治疗为目标的研究著作的写法,树立了作者关注人类积极力量,关注积极力量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全新视角,并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促使心理学从只关注修复生命中的问题,趋向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的美好愿望。这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向纵深拓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从而建构起了作者在积极教育心理学研究方面独特的阐释体系,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境界。

二、细致的案例分析,入微的心理解读

作为“要眇宜修”的人类心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贤达之士一直探求着破解人类心理之秘。艺术家的第一目标是使自己自由,并使他人发泄。胡教授的科学研究与古今中外的仁人智士的生活经验有着深度的内在契合。

《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关注和表现人类深曲幽细的心灵世界,研究抑郁、焦虑、偏见等负面情绪,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更加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如何构建积极心理品质,过健康、幸福的生活。胡教授的研究往往从最普通、最生动、最能体现人类潜力的案例入手,将其置于生活实际、教学实践的大背景下综合考察深层次的心理奥秘,以案例证明理论,以理论归纳提升案例,透过字里行间,穿透纸背去体验、把握案例中的人类心理,摄下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流程和情感经历,将哲学、历史、思想、文化、教育、心理融于一体,为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的解读、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第十二章“积极倾诉的方法——写日记”,通过对“写日记”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案例,来深细挖掘分析和追本溯源的阐释论述,探得写日记过程中人类心态发展变化的奥秘,证明“写日记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倾诉”“写日记的好处还在于让人做事有前瞻性、预见性和条理性”“写日记的第三个好处是使人拥有创作的满足感”“写日记的第四个好处是可以经常自我反省”“写日记的第五个好处是忠实记录人生”“写日记应成为积极生活、积极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追求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这些结论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足以使人耳目一新。作者正是凭借其对案例深入细致的感受与分析,于他人不到处“别生只眼”。

潜意识、情结作为人类本身的精神特质,是中西心理学研究的深层问题,反映了人类思维和世界心理的某些共同本质,在历代心理学研究著作中也都有充分体现。但是,以往心理学研究著述关于“治疗精神疾病”的阐释往往忽视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这种更深层次的、更有意义的积极心理学的探讨,这实际上就涉及到是否承认和尊重人类力量、优秀品质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胡教授的论著在这方面多有尝试。其“乐观主义——追寻生命意义与幸福的法宝”一章深刻地揭示出“乐观是心理健康、成熟和强大的标志,它不仅是人们对抗生活挫折的缓冲剂,而且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乐观主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各种危机和挑战。”这一观点来源于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西方文化中的感激集中体现为基督教徒对上帝的虔诚回报,每年一度的感恩节即是明证。中国文化中同样存在着浓厚的感激意识。《诗经》中有“投桃报李”之说,唐代孟郊留下“谁言寸草心,报复三春晖”的动人诗句,中国文化的三大主流——儒、释、道思想中含有丰富的感恩思想。并对“常存感激之心”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伤痛中心怀感激的积极者状态更好”“Appreciate的意思:感激与增值”“感激能形成良性循环”“每天写下最少五件值得感激的事可以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较高的健康水平”,并提出了“保持新鲜感的三种方法”。胡教授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从丰富多彩的案例出发,以细腻的教学体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生活辨析力对人类心理加以透视,从而细致入微地把握住了教育本质,使人心领神会,心悦诚服地认同了他的理解。这种以现代西方理论观照人类积极心理现象,恰当地运用文化学、民俗学、教育学、语义学、生理生态学、社会公共关系学、管理学等现代科学成果的研究路数,体现了作者在积极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多维视角,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作全景观、系统性直觉和理性把握的治学特点。

三、丰厚的实践经验,完美的教学效果

《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实践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我们能从这部著作中感受到人类所蕴藏的丰厚生命活力。给读者以神奇的激励效应。其生动展示和集中体现的是对于人类的感情世界和心理因素“积极”方面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层次的开掘与探索。这对我们凝铸和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和文化心理,无疑能起到不可限量的巨大作用。在如今呆板冷漠的学校教育中,遇到《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这样一部能够从微妙而深细的人性需求出发、给我们心理安慰与启迪的佳作,我们倍感亲切和欣喜。

我们读胡教授关于积极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论著,总是能体验到其中具有其他教育学、心理学著作所未有的意趣。他的研究有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即所论虽为心理学理论,但其背后蕴含有厚实的教育生活实践经验,让人感受到其深厚的底蕴与过人的才识,真正体现了《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前言中提出来的理想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心理学延伸发展而成为积极教育心理学,其注重从实用性入手,重点放在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教师的教育生活和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帮助教师改善教育生活,提升教育质量。”这里面体现出来的对当前教育教学问题的描述与认识,与陈平原、古风先生如出一辙,但胡教授著作的过人之处在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这源于胡教授当年任校长期间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及其在与教师、学生交往过程中深动感人的生活情景,尤其是他的人格魅力,在这部著作的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有助于我们重回精彩的课堂现场,让人深思大学教授的职责何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著作破解了人类二十一世纪积极心理的奥秘,可以提升教师教育的教学效果,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奇迹。

以德传道,以学授业,以诚解惑,应当说是老师重要的职责。学生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生活信念的保卫者和鼓舞者。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让这些内化为学生们看待世界的积极态度,以横溢的才华、出众的学识和乐观向善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给他们以勇气与信心,是一位成功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胡教授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端,指出中国教育的出路就是创新教育。中国的教育模式不应该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而应该是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之争。他在寻找一种孩子能够适应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新一代的人才。他热情地呼吁:应该以创新的方法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好的身心健康。最适应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应的,没有最好的。胡教授的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的阐释方法正是建立在重视教育教学实际效果的基础上,他从一个特区的教育局局长转变为一所普通高校的教书匠,目的就是要将他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他想为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找一块试验田,也是改写中国现代教育“两张皮”的现状。两张皮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的研究朝着尖端研究发展,忽视了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校长和老师不喜欢研究教育理论,凭着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经验在朝另一个方向发展。而西方的教育理论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的教育理论则是在书斋中产生的。这就体现了作者在研究中遇到教育问题时,精于分析判断,而不流入人云亦云或熟视无睹之类积弊,能透过事件本身,潜听到人类心理的律动,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让人领略到积极教育心理学的生命力之所在。从发现、分析问题到教育学、心理学上的思考,是一个逐渐深入的研究过程,胡教授的研究路数,对当前一些重要教育问题研究的空疏之弊,是一种纠偏补正。

胡教授通过对大量教育案例的考察,追索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的文化内涵,还原现场教学的真实情景,打破學科的樊篱,勇敢涉猎于广阔的不同的领域。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在教育研究、教学实践上转益多师,博采各家之长,在同时兼治的学科中得到彼此之间的互相发明和补充,以他所具备教育、教学、管理等不同方面的修养,来涉足积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无疑是游刃有余,无往不利。凡有关哈佛大学塔勒·本·沙哈尔教授幸福课的相关材料,几乎全部搜集在此,作者对这些材料经过认真梳理,不仅了然于胸,运用自如,更能去伪存真、删芜取精而揭示出积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各种因素。在引用案例时,能紧紧地围绕社会环境与教学实践去评价深层次的人类心理,以丰富的资料积累对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进行了认真严谨的分析研究,令人信服地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胡教授因幸福课与教育学的某些主旨特征而引发了对积极教育心理学的思考,这种思考并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而是下了硬功夫,具体分析了“积极心态与积极情绪的感染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积极改变”“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习惯养成”等方面,又善于运用他在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行政管理方面的特长,细致入微地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研究。胡教授以深厚的教育学修养为根基,以现代观念和理论为工具,对中国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的探讨与归纳,提供了一个适合现代人理解与阐释的积极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视野,使中国教育的研究,既见其厚重深入的一面,也有其通俗近人的一面;既见其严谨规范的一面,也有其灵心妙悟的一面。这既有利于中国现代教育与世界文化的接轨,也有利于在世界文化的坐标系中找到中国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位置。【本文系肇庆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与实践”(sjjx20170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海建.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5.

[2]韩愈.送孟东野序[A].韩愈,周祖撰编选.送孟东野序.隋唐五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09.

[3]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A].欧阳修,陶秋编选.英宋金元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92.

[4]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393—398.

[5]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8.

[6]古风.教学科研结合 创造学术精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笔谈)[J].扬州大学学报,2004(3):6.

责任编辑钱昭君

猜你喜欢
实践效果教育思想案例分析
中职导游专业技能教学微课资源实践效果研究
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实践效果研究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