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英语作为全球语言(global language)在世界范围内存在不同层次的变体[1],位于内层(inner circle)的变体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语等,位于外层(outer circle)的变体包括印度、新加坡、菲律宾英语等,而中式英语位于边缘的扩展层(expanding circle)。Jiang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近似洋泾浜语或中介语的混合体[2],主要体现在语音层、词汇层、语法层、语篇层和语用层[3]。Chen和Hu[4]的调查发现,中式英语在国内外的可接受程度都很低。这说明中式英语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语言问题,在英语交际中无法有效地实现真实的交际意图。中式英语的使用人群主要是我国各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其中高校学生占据了很大比例[5],所以在理论上改进英语教学是减少中式英语语法现象的主要途径。
对于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而言,英语语法规则最复杂也最难把握。众所周知,中式英语语法通常是中国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所致,但对于学习者大量的中式英语现象,以往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简单列举,对问题的说明和解决不够深入也不成体系。因此本文将区别和分析语法层面的两类中式英语,希望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改进,以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式英语语法的现象和本质。
中式英语语法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显性的,属于常见的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因此易被察觉;第二种是隐性的,属于语法结构的错用及其导致的语义偏离。由于英语语法的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本文将以部分英语词类涉及的语法结构为例证。我们选择词类的原因是:一、语言中的词类知识并不等同于词性知识,这个常识容易被中国学习者所误解。词类是英语语法教学大纲中的基础内容,但目前的英语教材和教学对词类都不够重视,导致中国学习者的词类知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二、词类是语法学习的根基,也是理解语法规则的关键要素之一。吕叔湘[6]曾指出,区分词类主要是为了讲语法结构,不同类的词或短语在语法结构里有不同的活动方式。该观点表明,词类的性质和它的语法规律密切相关,因此全面的词类知识有利于英语语法的有效学习。
中国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者通常会出现下面(1)和(2)中的英语语法错误,因为动词“play”和形容词“rude”都没有名词化。这些是显而易见的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并和中国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密切相关,因为(1)和(2)中的汉语完全正确。
(1)*My father likes play tennis.(我爸爸喜欢打网球。)
(2)* Your rude makes me angry.(你的粗鲁让我很生气。)
在教学中,英语教师通常只强调英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做主/宾语时需要变成名词,但这种纠错方式并不彻底,也不利于学生对该类型语法错误的全面了解。实际上,上述语法错误的产生和英语词类系统(part-of-speech system)的整体特征有关。Dik[7]认为词类的划分取决于它们的原型语法功能。Hengeveld[8]根据人类语言的共性归纳出词类和原型语法功能的匹配关系:名词无标记匹配主/宾语;动词无标记匹配谓语;形容词无标记匹配定语;方式副词无标记匹配状语。无标记匹配意味着每个词类在实现它的原型语法功能时,无需出现任何形态或句法上的变化。各词类和语法功能之间呈现出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通常不会出现词类的兼类现象。此时每个词类都是专门化的(specialized)、独立的词类。在整体上,这种词类系统被称为刚性(rigid)系统[9]。
英语属于刚性词类系统,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各司其职,它们可附加各自特有的形态标记以显示其独立的词类身份。例如在屈折形态方面,动词有时、体、语态的变化,名词有数、性、格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有比较级的变化;在派生形态方面,每个词类也有各自不同的词缀。这些最常见的形态是维持英语刚性词类系统的主要形式手段,如:
Remote形towns名develop动slowly副.
定语 主语 谓语 状语
就形容词“remote”而言,做定语是其原型功能[10],因此可以保持原形。但“remote”做主/宾语、谓语或状语时则无法直接兼类,必须在形态或句法上分别变为“remoteness、be remote、remotely”,所以做主/宾语、谓语、状语是英语形容词有标记的非原型功能。英语的名词、动词、副词也是类似的情况,它们的语法功能都比较单一。然而根据词类类型学的大量调查,世界上类似英语这样的语言并不多[11]。相比之下,中国学习者的母语——汉语,却具有另一种词类系统。见图1中英语和汉语的对比:
图1 英汉词类的语法功能对比
汉语的词类和语法功能之间具有复杂的对应关系[12],名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无标记匹配多个语法功能,所以它们都不是专门化的词类。汉语的这种词类系统被称为柔性(flexible)系统[9],具有柔性词类系统的语言通常形态也不够丰富。世界上类似汉语的语言较多,例如土耳其语、萨摩亚语、瓦劳语、苗语等。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会出现例(1)和(2)中的语法错误:因为英语具有刚性的词类系统,每个词类只能无标记地对应一个语法功能,所以当动词或形容词做主/宾语时,就要出现形态变化(即名词化),分别变成“playing”和“rudeness”。而汉语具有柔性的词类系统,动词“打”和形容词“粗鲁”可无标记地对应多个语法功能,所以例(1)和(2)中的汉语完全符合语法。
英语具有丰富和复杂的词类形态变化,但有利于语义表达,这也是英语形态得以保留的外在动因。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母语的柔性词类系统使得他们对英语中的各种词形变化不够敏感,也没有真正理解英语词类变化的功能和意义。此外,中国学习者经常出现的英语动词的时态错误、名词的单复数错误等都和汉语的柔性词类系统密切相关。
隐性中式英语语法属于语法结构的错误使用,这会导致语义表达的偏离。中国人作为非英语人群,一般很难察觉隐性的中式英语语法。先以英语形容词的一些语法结构为例。
英语中经常存在一些表达结构上的对立,如下例的a和b:
(3) a. This is an interesting book.
b. This book is interesting.
当中国学习者用英语表达“这本书有趣”时通常会选择“This book is interesting”,因为两者的语法结构接近,所以具有母语迁移的心理基础。汉语和英语唯一的差别是:汉语的形容词“有趣”直接做谓语,而英语形容词“interesting”做谓语时需要借助系词“be”。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中国学习者常会将下面例(4)中的汉语分别等同于(5)中的英语。事实上,这是一种中式语法思维,学习者只关注语法结构的对应,却忽视了语义的等值。
(4) a. 这次考试难。
b. 那栋房子便宜。
c. 这只箱子重。
(5) a. This test is difficult.
b. That house is cheap.
c. This box is heavy.
在交际中,语言结构的选用要服务于语义需求。从语义层面看,(4)在汉语中是普通描述,然而(5)在英语中却是强调句式,这种差别和汉语、英语形容词的词类特征相关。汉语的形容词是尚未专门化的词类,总体上接近动词,赵元任[13]称之为静态动词。Thompson & Tao[14]通过语料研究发现,汉语形容词做谓语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做定语,使用频率高的结构要比频率低的结构在语义上更加自然和普通。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虽然汉语的形容词既可以做定语也可以做谓语,但后者才是汉语形容词无标记的原型功能。对于中国人的语感而言,例(4)中形容词做谓语的“这次考试难、那栋房子便宜、这只箱子重”要比形容词做定语的“这是次难的考试、那是栋便宜的房子、这是只重的箱子”在语义上更普通和自然。汉语如需强调,常会使用副词或系词“是”,如“这次考试的确难、这次考试是难”。类似汉语形容词的语言还有朝鲜语、考萨迪语、图普利语等[15],这些语言的形容词也是以做谓语为普通常态。
相比之下,英语的形容词是已经专门化的独立词类,其原型功能是做定语,所以形容词借助系词“be”做谓语是一种语义相对特殊的有标记结构。Halliday[16]指出,英语形容词依靠系词做谓语,在语义上具有强调(intensive)作用,所以例(5)是英语的强调句式。而下面例(6)才是英语中常用的非强调句式。
(6) a. This is a difficult test.
或 It is a difficult test.
b. That is a cheap house.
或 It is a cheap house.
c. This is a heavy box.
或 It is a heavy box.
现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不该将汉语“这本书有趣”直接等同为英语的“This book is interesting”,因为前者是汉语中普通的非强调句式,而后者是英语中的强调句式,如下表所示:
表1 汉语和英语的形容词谓语句对比
汉 语 英 语结 构形容词做谓语 功 能 原型功能 非原型功能 语 义 非强调 强调
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英语动词时,也会出现一些隐性中式英语语法,例如:
(7)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字。
(8)Chinese people use chopsticks to eat and brush pen to write.
例(7)在汉语中是很自然的普通描述,中国学习者经常将汉语直接迁移至英语中形成例(8)。然而在英语中,例(8)的语义很特殊①,除非有其他语境支持,例(8)一般很少使用。英语中自然普通的表达方式会使用介词“with”而不是动词“use”,即“Chinese people eat with chopsticks and write with brush pen”。
出现例(8)这种中式英语的原因是:汉语是动词优先型语言[17],动词在语言表达时具有明显优势。而英语是介词发达型语言,英语介词的数量要超过世界上已知的绝大多数语言[18]。所以在描述“工具”时,汉语会使用动词“用”,而英语会倾向于使用介词“with”。此外,在英语中很多句子的核心意义仅用介词短语表达即可,当它们被译成汉语时只能变成动词,例如“My book is not with me today、He is in a meeting”,它们对应的汉语分别是“今天我没带书、他在开会”。可见,汉语动词的强势以及英语介词的极其发达是导致例(8)中式英语的深层原因。
英语语法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语法属于显性的语言知识,它对语言习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9],语法教学还可以加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20]。中式英语语法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主要学习障碍,因为作为母语的汉语是他们英语学习时的主要心理参照。彭桃红[21]调查发现,我国高中生的英语错误大部分是中式英语所致,由母语负迁移导致的语际间错误明显多于由英语自身引起的语内错误,所以如何降低母语的干扰应该成为英语语法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刘忠政、李西[22]的调查表明,我国英语语法的教学研究普遍不受重视,已有的研究也总体类似,结论大同小异。国内中式英语语法的相关文献还停留在表层现象的重复描述,缺少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思路及对策。
1. 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
因为学习者的母语会影响外语语言意识的发展,他们会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来取代目标语中的类似事物[23],所以中式英语语法的产生和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密切相关。语法意识(grammar awareness)是学习者主动观察和分析语法结构的意识和能力[24],主要包括句法意识(syntactic awareness)和形态意识(morphological awareness)。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普遍不强[25]。更重要的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在句法、形态方面差别显著,所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既要提高英语的语法意识,也要提高母语的语法意识。前文讨论的显性和隐性中式英语语法就是中国学习者缺乏足够的母语语法意识并将中式语法思维直接运用到英语表达的直接后果。
语法意识的培养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因素。何周春、龚彦知[26]调查了中国四个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即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他们发现,虽然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要弱于高水平的学习者,但后者对英语语法错误的解释能力反而弱于前者。这个有趣的现象表明,高水平阶段的英语学习者虽然语法意识更强,但其语法能力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这是因为学习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目标语的接受能力会逐渐减弱[27]。可见,英语语法教学应该尽早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以免错过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
2. 突出汉语知识的背景作用
语法意识的培养最终需要通过具体的语法教学内容得以实现。英语语法教学不同于英语口语、听力教学等,可不必追求单纯的英语环境,因为要知道什么是中式英语语法,就必然要了解汉语的语法特征。
语法意识包含句法意识和形态意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汉语知识的输入内容应该针对汉语和英语在句法形态层面的具体差别。在宏观上,下表2所列的汉语和英语的不同之处是导致大量中式英语语法的主要原因。这些句法和形态方面的常识可结合实例融入英语语法课堂。
表2 汉英的句法形态特点及相关中式英语
汉语英语相应的中式英语语法形态缺乏 形态丰富 时态、体、数、性、主宾格错误等柔性词类系统 刚性词类系统 词类变化、语法功能 匹配错误等句内语义关系松散 句内语义关系严格 主谓宾语义搭配、主被动语态错误等 零句为主 整句为主 省略及残缺句错误等 语法注重语用 语法注重形式 冠词、连词、条件句、连绵句错误等
另外,英语教学应注重语法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本文讨论的中式英语现象说明,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个词类的语法功能及形态变化,要将它放入整个词类系统中学习。这就要求语法教学能够把相关知识融为一个整体,实现语法知识的模块化。模块化是指将一些单个信息集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meaningful whole)的过程[28],这个有意义的整体就是知识模块(knowledge chunk)。和线性或零散的知识相比,模块化的知识结构更容易被人脑整体记忆和提取,减少遗忘的可能性[29]。因此英语教学应尽量将汉语和英语的相关语法知识整合为一个知识模块,突出汉语的背景作用(如前文的图1和表1)。再如例(9)也是中国学习者经常使用的隐性中式英语表达。
(9)The park has many people today.
显然,例(9)源于汉语的“今天公园有很多人”。传统上,英语教师只是采用孤立的纠错方式把表示领有的“has”纠正为表示存在的“(there) be”句式。然而,这并不利于中国学习者迅速地掌握全部的语法事实。实际上,这种中式英语涉及了汉语和英语在表达“判断、存在、领有”三个概念上的语法差异。而且在世界上很多语言中,这三个概念的语法结构也是纠缠不清的[18],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整合为一个语法知识模块,并突出汉语的参考作用,以方便中国英语学习者快速理解和记忆,如表3所示:
表3 汉英“判断、存在、领有”的语法差异
判 断 存 在 领 有汉 语“是” “有”英 语 “be”“have”
上表清晰地表明,汉语的“有”和英语的“be”存在着用法错位,导致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常会把汉语“有”的用法等同于英语的“be”和“have”,中式英语由此而产生。可见,语法知识模块可以把看似繁杂、无关联的语法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简单化处理,以便学生有效识别来自母语的干扰,并真正了解英语的语法特点。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英语学习者的某些英语能力也获得较大提升,但中式英语语法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英语教育界还出现了削弱语法教学地位的倾向。程晓堂[30]指出,关于英语语法教学,不是该不该教语法的问题,而是教什么样的语法和如何教语法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目前的英语语法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方法及内容上的问题。针对中国学习者的显性和隐性中式英语现象,我们只有重视汉语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但这也对我国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英语不该是语法课堂的唯一教学内容,中国学习者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为英语语法学习创造更大的上升空间。
注释
① 感谢Joseph Subbiondo教授提供的英语语感支持,例(8)虽然符合英语语法,但其语义对于英语人群而言较为怪异(we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