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华
(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
急诊科是所有医疗机构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科室,在需要接受急诊救治的各类临床患者中,大多数病情表现较为复杂且危重。对于危重患者而言,及时的抢救显得尤为重要,以使其生命体征得以维持,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赢得更多的有效时间,因而急诊科抢救与护理服务的方法十分重要[1]。本研究对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诊科危重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女性患者17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患者发病至接受急诊抢救时间1 h-17 h,平均发病时间(4.6±0.5)h;患者年龄34岁-85岁,平均年龄(57.9±1.6)岁;颅脑损伤疾病患者14例,心肌梗死疾病患者11例,脑出血意外疾病患者7例,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5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发病至接受急诊抢救时间1 h-18 h,平均发病时间(4.4±0.6)h;患者年龄33岁-87岁,平均年龄(57.8±1.5)岁;颅脑损伤疾病患者14例,心肌梗死疾病患者10例,脑出血意外疾病患者7例,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6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例。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护理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护理采用全程护理模式,主要措施为:①120信息网络:通过120指挥系统对所有的救护车的动态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了解,对车辆的行程和时间进行全程监护,并根据实际需要通知相关的科室、医生,保证先于患者提前抵达急诊科进行病情的抢救及会诊,各种抢救仪器都应该准备充分并保证其处于能够正常工作的状态,为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提供更多的有效时间,敞开急诊抢救绿色通道。②迅速分诊: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负责,在接到相关通知以后马上将抢救床、氧气、推车等物品准备好,接到患者以后对病情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评估,将其分为I类患者和II类患者。③抢救护理:在患者进入到医院以后,相关护理人员应该主动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抢救操作,保证做到准确、果断、迅速,保证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适当给予氧气吸入,并建立畅通的静脉通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水平进行密切监测,安排专门人员配置药物。④基础护理:增添洗漱盘、毛巾、便盆等设备,使危重疾病患者的管道护理服务增强,保持呼吸通畅。所有的抢救相关操作均应该在无菌的环境中进行,手部常规消毒要严格执行,以免发生感染。抢救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护。⑤全程陪同:做好抢救期间各项检查,且全程陪同,如果在抢救过程中需用氧气瓶和呼吸机,应立即提供。另外要提前通知患者需要转入的病房,说明需要准备的各项仪器、用物、患者病情,护理人员要全程陪同患者的转运[2-4]。
1.3 满意度评价方法 对急诊抢救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不记名打分调查,在患者所有治疗结束后出院的当天,100分为满分。<60分为不满意,>80分为满意,60分-80分之间为基本满意[5]。
1.4 观察指标 对急诊危重疾病抢救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在抢救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急诊抢救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诊危重疾病抢救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抢救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急诊抢救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急诊抢救治疗期间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急诊抢救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共接受急诊抢救治疗(16.36±2.50)h,且共住院治疗(9.43±2.46)d;观察组患者共接受急诊抢救治疗(11.82±2.38)h,且共住院治疗(7.10±0.86)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对急诊危重疾病抢救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n(%)](n=41)
应用全程护理模式对急诊科的危重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护理,可以使相关护理人员在临床急诊救治过程中真正地做到各尽其责,护理人员通过自身对广大患者提供更高标准的护理服务,以获得患者对其工作的广泛性认同,使患者及其家属在急诊救治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配合,从侧面也是对该类护理人员工作的一个鼓励与推动,进而可以对急诊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的改善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使急诊科临床护理服务的患者满意度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升,又可以对护理人员建立起安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态度和责任心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模式,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护士工作水平与护理质量都能够得到整体性的提升[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