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平,张旭东,刘莹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 510507)
微生物检验是现在临床经常使用一种检测控制的方法,现常应用于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病情的防治和部分相关的实验室的诊断。随着我国对医学以及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两方面也快速发展,而且微生物检验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得到明显的成效[1]。我们医院对微生物检验技术在应用于感染防止和诊断中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研究。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措施,年龄20岁-59岁,平均年龄(40.31±1.24)岁;男性63例,女性27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微生物检验,其中男性66例,女性24例,年龄19岁-59岁,平均年龄(42.31±2.08)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针对病人的实际感染的实际状况和医生本人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并行使用适合的药品进行诊治,并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制度进行控制。
观察组:使用微生物检验的方法进行控制,同时使用临床药配合进行诊治。详细内容包括三方面:(1)使用关于细菌学的知识,对细菌的感染源头做详细的分析和检测,并且对患者所有可能接触到的医院环境做定时和定期的彻底消毒和清洁,严格防止出现其他感染的情况;(2)严格管理医疗用品和医疗器械,并且要着重监测容易被感染的病人的身体状况;(3)进行细菌性鉴定,对病人的微生物等一类指标进行检测,可以使用医院相关的微生物的分析仪器和相应成套的试条对细菌进行鉴定。之后将两组之间的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的百分比和例数进行比较[2]。
1.3 观察指标 病人临床表现的情况不太严重,同时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定义为轻度感染;病人的感染情况比较重,对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称为中度感染;病人的感染情况特别严重,给病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便被定义为重度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实施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66.67%)优于对照组(90.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比较
临床医院的感染包含两种,一种是外源性感染,另外一种是内源性院内感染,由于病人自身一直受疾病的干扰之后引发出的感染称为内源性院内感染,受外界因素或者其他人的影响而引发的感染称为外源性感染[2]。一般感染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但是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病人发生感染,如果在院外面突然病情发作,这样可以称为院内感染,针对住院的病人,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例如各种病情的并发症和病情比较严重以及不同类型的患者聚集在一起,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病人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发病群体。
目前,医院对临床发生的院内感染的控制方式主要受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感染的源头以及保护易感染人群者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与微生物检验的联系特别紧密,因此在对院内感染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微生物检验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科学研究与实际相符,医院感染的初级阶段,对病人进行微生物检验能够快递准备的鉴定病原菌并且使菌株分离,并进行鉴定,在后期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微生物的健康状况对其存在的范围和医院感染的流行性进行判定,这样可以帮助医院确定感染源,之后根据具体信息,进行合理的预防,对感染发生进行的高效快速的防治。
微生物检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效指导医院对抗生素使用,另一方面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明确了解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具体信息,医生及护士等可以有效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微生物检验对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有一定量的要求,这对适量使用抗生素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