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杨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眼科,广东湛江 524045)
白内障是患者自身的晶状体代谢出现障碍,导致晶体状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出现混浊,使得在看物体时,光线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导致视力障碍,视物模糊,该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患者[1];对于白内障患者,主要是让其接受手术治疗,但是在手术后,由于手术切口可能会对患者神经纤维进行切断,导致干眼症状的发生,手术改变眼部环境,也会引起干眼症,因而在手术后必须给予患者滴眼液巩固治疗,以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选取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50岁-87岁,平均年龄为(65.92±5.92)岁;观察组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51岁-83岁,平均年龄为(64.82±4.1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确诊为白内障术后干眼疾病;②若同时伴有精神障碍、恶性肿瘤、传染疾病等则将其排除;③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本研究均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以及科室的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羟糖苷滴眼液(生产企业: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132)治疗,每日4次,连续使用30天;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生产企业:千寿制药株式会社福崎工厂;国药准字:H20090177)治疗,每日4次,连续使用30天;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术前与术后症状进行评估,评估指标:CFS(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BUT(泪膜破裂时间)、SIt(基础泪液分泌时间)以及干眼症状评分,0分-3分,0分为无干眼症状,3分为症状持续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术前症状无明显差异,而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恢复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前症状的数据对比(Mean±SD,n=100)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症状的数据对比(Mean±SD,n=100)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上升,由于白内障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导致我国白内障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于白内障,临床上主要是让其接受手术治疗,而对于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而言[2],在手术后发生干眼的概率极高,临床上对于干眼症,主要是采用泪液保存治疗以及泪液替代品治疗,使用药物刺激泪液的分泌,较为常用的是通过人工泪液治疗,常见的药物有玻璃酸钠滴眼液以及羟糖苷滴眼液,羟糖苷滴眼液中主要是右旋糖酐、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氯化钠、氯化钾等组成,作为滴眼液,可有效的促进患者角膜上伤口的愈合,还可吸附大量的水分,缓解患者的眼干症状[3];而玻璃酸钠滴眼液主要是由玻璃酸钠组成,是一种生物聚合物,稳定水液层以及超高的保水性,能迅速缓解患者的干眼症状,两组滴眼液的治疗效果相对比,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玻璃酸钠滴眼液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羟糖苷滴眼液[4]。
综上所述,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接受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干眼症状,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疾病的好转,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