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珂慧
(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广州博爱医院),广东广州 510630)
弱视是导致儿童视力下降的常见因素之一,是视觉发育期内因未矫正的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和形觉剥夺、单眼斜视造成的双眼视力相差≥2行的视力较低眼,或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相应年龄段的正常视力标准低[1,2]。弱视常表现为立体视功能异常、视力低下等。常规遮盖疗法联合精细目力训练是临床治疗弱视的常用手段之一,虽能改善患儿的视力,但因其效果缓慢,单调枯燥,患儿依从性较差[3,4]。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认知科学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逐渐应用于弱视治疗中。本研究选择我院接诊的40例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治疗对弱视患儿手眼协调能力和立体视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弱视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岁-13岁,平均年龄(8.32±2.65)岁;弱视程度:重度(矫正视力≤0.1)9例,中度(矫正视力为0.5-0.7)8例,轻度(矫正视力为0.8-0.6)3例。研究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5岁-13岁,平均年龄(8.36±2.62)岁;弱视程度:重度10例,中度6例,轻度4例。两种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弱视诊断专家共识”[5]中关于弱视的相关诊断标准;注视性质均为中心注视;屈光参差型弱视;均为单眼;入组前未接受药物治疗;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认知与理解能力较差;存在其他眼部器质性病变;患有晶体疾病、角膜病、斜视等对视功能有影响的眼部器质性病变。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行常规遮盖疗法:重度弱视每天遮盖6 h,轻度与中度者每天遮盖2 h。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综合疗法:强迫弱视眼实施精细目力训练,如插板、穿针、描图、穿珠等,2次/d,20 min/次,并给予患儿红光闪烁治疗,2次/d,15 min/次。研究组给予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治疗:采用购自合肥科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的视知觉训练系统。内容包括光栅朝向辨别、正弦光栅检测、图像轮廓识别、游标锐度检测等。技术人员根据患儿视功能低下程度、初始视觉等进行训练,叮嘱患儿家长使用个人ID在家中登录中心服务器,获取个人训练方案。于后台实时监控患儿训练情况,根据其训练任务的完成情况、视功能低下程度、视力等对训练方案实施适当调整,经网络发送指令,保持患儿处于最完善、最新的训练状态。家长也可经电话和及时通讯软件与技术人员取得联系,以及时反映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便能及时获得解决,1次/d,20 min/次。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手眼协调能力,以棉质线穿纽扣式实施测试,记录患儿在1 min内穿纽扣数量,共测量3次,取均值,穿纽扣数量高低与手眼协调能力呈正比。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立体视功能。以标准对数视力表对立体视锐度进行测试。在光线适宜的环境下协助患儿戴偏振光眼镜,与检查图距离为40 cm。先用定性图示教,立体视盲为无法完成定性图,完成者依次对1号-10号圆圈定量立体图检查,视差分别为20”、25”、32”、40”、50”、63”、100”、160”、200”、400”,经检查定形图而未通过400”立体图者记为3,000”,依此类推。正常立体视觉标准:立体视锐度≤4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
2.1 手眼协调能力 两组治疗前穿纽扣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穿纽扣数量均显著提高,研究组穿纽扣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立体视锐度 两组治疗前立体视锐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立体视锐度均显著降低,研究组立体视锐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手眼协调能力比较(Mean±SD,个)
表2 两组患儿立体视锐度比较(Mean±SD,”)
弱视是因视觉系统发育障碍引起的视力缺陷,无法经光学途径加以矫正,以双眼或单眼视觉功能受损为表现,并无其他眼部结构与病理异常[6]。目前尚不清楚弱视具体的发病机制,但其会对视觉多方面造成影响,如空间对比敏感度、视力、空间失真、游标视敏度、轮廓检测、异常空间交互等,还会引起受损的双眼集合功能、立体视功能等双眼视功能异常,影响患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与身心健康。立体视觉是双眼视功能的最高级形式,指三维空间X轴、Y轴、Z轴上大脑视觉中枢感知物体的能力,包括三级视功能如视、立体视、融合视等,参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立体视觉的形成涉及到双眼功能的融合,弱视(屈光参差型)患儿的单眼视网膜影像变模糊会损伤立体视觉[7]。弱视患儿的视力水平和双眼视力差异与其立体视觉的形成关系密切,视力较好且双眼视力差小者立体视觉形成一般较好,而单眼弱视因双眼视力的不平衡,极易造成立体视锐度损伤[8]。幼儿期大脑神经系统可塑性会达到顶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故而矫正发育缺陷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
视觉训练是经特定的知觉学习和视觉刺激,使视觉信号通路被激活,改善大脑视神经系统的信号加工处理能力,最终起到治疗的目的[9,10]。本研究研究组穿纽扣数量高于对照组,立体视锐度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可改善弱视患儿的立体视功能,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是视觉训练与互联网相结合方式,患者可在任何地方用个人ID登录中心服务器,便可进行在线训练,可经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患儿训练计划进行适度调整,实现针对性的弱视训练。此外,通过互联网中心服务器可收集全国各地患者的数据,经数据开发与挖掘能力,不断更新、完善训练方案,按需给予患者最优的、独特的、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只需要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便可在家治疗,大大减少了治疗时间与费用。传统训练中无互动环节,对患儿缺少吸引力,无法长期坚持,而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中可与患儿交流,增加患儿兴趣,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并可经互联网实时监控可弥补患儿家长监督不足的缺陷。
综上所述,对弱视患儿行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治疗可有效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改善立体视功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