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总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后进生,他们学习成绩差、态度不端正、惹是生非、打架闹事、影响他人……然而,他们也有上进心,也有自尊心,也有爱的需要,也有自己的优点。如果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了解他们,用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心灵,用爱的雨露滋润他们成长,这些“花朵”也会灿烂开放。
八年级开学后的一周,学校安排我们班接收一位从外校转过来的学生小A。据说小A在原来的学校是个很有“名气”的后进生,课上随便插话,和教师顶嘴,干扰正常教学秩序;课间和同学打闹、恶作剧。其实,我不太想接收这样的后进生,担心他会破坏班风,增加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但是,出于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我毅然选择了接收他,同时,也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成长。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小A入班前的几天,我通过他之前的班主任了解到他在体育上有特长。于是,在小A入班那天,我向全班同学介绍他:“我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听说他的短跑特别好,我相信在今年的学校运动会上,他能为班集体赢得荣誉,我也相信他能成为大家的好伙伴、老师的好助手。”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就热烈鼓掌,小A先是一愣,接着感到不好意思,也许很久以来,他都没有得到过同伴的这种迎接方式吧。后进生一般都有较强的心理防御,通过这样的介绍,有利于拉近与小A的心理距离,也有利于后期的沟通。
小A在之前的学校很少能坚持上完一节课,换了新的学习环境后,一开始他还能勉强坚持,但由于基础薄弱,加上长期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一周后小A“原形毕露”,在课堂上显得心不在焉、浑身不自在。经过观察,我发现小A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在感觉无聊的时候,他会在纸上乱写、乱画,打发时间。其实,这也是他“进步”的一种表现吧。
我打算运用心理学的“连锁塑造效应”帮助小A逐渐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步一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连锁塑造”是指通过小步骤来达到学习目标,即把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目标就需要进行反馈和强化。
于是,我在课后找小A谈心,告诉他其实我在课上一直关注着他,并肯定了他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坚持上课、尽量不影响其他同学的良好表现。小A听后惊讶地说:“老师,我还以为你要批评我,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人表扬过我。其实,我也希望在新的班级能有个新的开始,但是在课堂上我总是坐不住,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感觉到小A有一颗上进的心,只不过长期的坏习惯阻碍了他的进步。于是,我向他介绍了心理学的“连锁塑造效应”,并告诉他老师可以帮助他一起努力改变之前不好的习惯。
经过商量,我们将“完整地听完一节课”这一任务分为“跳一跳,够得到”的5个小步子,分别是完整听完10分钟、15分钟、25分钟、35分钟、45分钟,如果能做到,就给自己一个奖励或者由我在班级里当众表扬他。就这样,通过一次次、一点点的进步,虽然中间有过几次反复,但是到期中考试时,小A已经基本能够坚持听完一整节课了。
在小A能坚持听完一节课的同时,我又开始在他的听课质量上下功夫。每次他有些许进步时,我就对他进行鼓励,同时和他一起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到学期末时,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整个人也更自信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知道,要真正转化小A、帮助他成长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一类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因为一点点进步而得意洋洋,但一遇到困难很快就会垂头丧气。
为了防止小A出现反复,我决定帮助他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体在自己和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小A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是教师、家长和同学。我把小A的情况告诉了其他学科教师,希望他们在课上能多为小A提供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在学习上多帮助他。另外,我找了班上几个友善、热心的同学,给他们分配了具体的任务:有的负责监督小A的课堂纪律;有的负责帮助小A与同伴和睦相处;有的负责帮助他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等。每周,我都会和小A认真沟通一次,在一次沟通中,小A对我说:“老师,我知道你和其他同学都在帮我,我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我会努力加油的。”
同时,我也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时常和小A的家长交流情况,并鼓励他们要对小A有耐心和信心,用一种“静待花开”的姿态等待他的成长。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小A的变化让我感到欣慰。在期末评选“谁的进步最大”时,全班一致投票选了小A,同学们为他鼓掌祝贺。我觉得这是个让小A谈谈自己想法的好机会,于是让他到讲台上发表获奖感言。小A站到讲台前,深深鞠了一躬,结结巴巴地说:“我———真的——非常感谢——大家!我会——更加——努力的!”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我庆幸当初选择了接收这位学生,庆幸自己没有放弃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放弃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