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一词来源于日本,英文称为“picture ook”,可以与汉语中的图画书理解为同一概念。被誉为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曾说过:“绘本实在是不可思议,从0岁到100岁都可以乐在其中,小小的、薄薄的一本书蕴藏了深而广的内容。看过一次后,总能留在心里。即使文化不同,也都可以毫无抵触地去接受。”冈田达信则认为绘本就是心灵的处方签,绘本可以为自己疗伤助力。笔者认为,一本绘本可以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成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媒介物。
作为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媒介物,绘本可以称为“关系的载体”,用以连接关系、加深关系并延展关系,可以在儿童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以及心理疗愈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好的绘本由作者精心创作,一字一句推敲琢磨,一笔一画用情挥舞,五颜六色精心调和,蕴含了创作者的心思与心意。绘本通过色彩、线条、画风等因素具备“治愈性”,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被感动、被鼓励。
日本福冈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增田梨花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绘本有益于增长儿童的知识与教养;从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有益于培养儿童的艺术情操及个人修养。增田梨花总结了绘本的九大功能,包括反省智能、言语智能、逻辑推理、博识见识、视觉智能、空间智能、音乐节奏、运动感觉、人际关系。从这些功能来看,绘本促进的不仅仅是智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情商的发展。
笔者在日本最大的儿童养护设施担任儿童指导员的工作,接触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灵创伤”。这些创伤或来自“分离创伤”,或来自“依恋障碍”,或来自“儿童虐待”等(日本将虐待分为身体虐待、性方面的虐待、忽视虐待、心理虐待)。儿童指导员不仅要帮助这些儿童建立自立的生活,更多的是通过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护理他们脆弱受伤的心灵。实践中发现,将绘本应用于儿童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心理疗愈等方面,具有以下一些优势:(1)绘本容易使儿童接受;(2)通过绘本可以减少儿童因为创作某些作品而产生的受挫感;(3)语言尚未完全发展的幼龄儿童也可以通过绘本进行交流;(4)儿童指导员也能从绘本中得到感动与力量,减少在支援儿童的过程中产生的疲惫感与无力感。
阅读或者共读绘本时所营造的空间效果也具有“治愈性”。在共同的空间中,读者和听者共度美好的时光,享受由“绘”带来的视觉感受、由“听”带来的听觉感受、由肢体传递的感觉感受,触动内心深处的感情。绘本本身的“信息性”(即绘本创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的内容)便于儿童投射自我,并通过“绘本的延展活动”为其表达自我提供契机。通过绘本建立的关系充满了温情与力量,有的时候,读者和听者之间不需要语言,只是通过绘本就形成了默契,在这种关系中,读者与听者被自然治愈。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儿童18个月左右被称为感觉运动阶段,他们喜欢对身体进行各种探索,这个时期可以选择一些布偶绘本,或者书页比较厚的、书脚被磨圆的绘本。在儿童两岁之后,也就是“建构游戏”阶段,他们会喜欢积木、拼图、黏土之类的游戏,可以选择带有数字、图形、颜色或者有关身边事物的绘本。在之后的“假扮游戏”阶段,儿童的想象力得到一定的发展,趣味性绘本、抽象的绘本比较合适,因为儿童相信“万物有灵论”,出场人物多的绘本都非常适合。在“社会装扮游戏”阶段,儿童已经能够适当地站在他人立场考虑事情,可以选择有生活场景、与儿童自身有关的绘本,或者情绪类、探险类的绘本。学龄期的儿童“进入规则游戏”阶段,可以尝试选择寓言故事、道德类绘本、了解自我类的绘本、与学校话题有关的绘本。而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儿童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关注,需要更多平等的关系,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叛逆性主题的绘本,或者文字较少但情节连贯、紧凑的绘本。
有效地阅读绘本必须着眼于3个要素:第一个要素为声音,根据绘本出场人物的不同、阅读地点的不同,读者要用变化多端的声音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声音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粗或细,以敞开的态度积极参与。第二个要素为行为,要特别关注儿童细节的行为。如儿童的眼神开始飘向他处,或等不及开始翻阅下一页,读者应该停下来询问儿童的情况。阅读绘本的目的不是阅读,而是关系的建立,在阅读中配合儿童的节奏非常重要,要给予儿童积极的肯定和恳切的关注。第三个要素为环境,分为物理性环境与非物理性环境两种:物理性环境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明亮的室内环境、宽敞的阅读空间等;非物理性环境包括教育者与家长的情绪、眼神,空间当中流淌的气息等。
绘本只是媒介物,通过“读听”或者“共读”建立关系。不要勉强儿童进行交流,强迫他们诉说感受或者感想。对于想要诉说的儿童,应给予他们时间与机会,在这过程当中如果有其他儿童在场,可提出限制性时间,关照他人的心理与情绪。
不要通过绘本对儿童讲道理,绘本本身就有很多的信息和内容。而且,对于绘本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防止“单向交流”,更注重“双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