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儿童身份认同的适性场域

2019-01-14 06:23高东霞
江苏教育 2019年63期
关键词:认同感场域身份

高东霞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未来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然变成助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地发展。让儿童在班级生活中充分发展个性,施展才华,获得身份认同,找到归属感,提升综合素养是班主任建班育人的主要目标。笔者认为,教育者应以人为本,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身份认同的动态分层适性场域,从稳健根基、优化主体、创设顶层三个层级,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重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实践和个性发展。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任教班级开展了以下个性化教育实践:

一、稳健根基,生成儿童身份认同的适性场域

1.横向架构,文化建设中激活身份认同感。

班主任可从班级环境布置、人际关系、个性名片等文化建设方面进行横向架构,想方设法为儿童创造展示个性的契机,激活儿童身份认同感。班级环境布置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踊跃参与其中,让儿童的能力和才华得到充分施展;班级人际关系建设中,教师可以引领儿童共建一个开放、民主、和谐、共生的人际关系,让儿童在交往中发展个性;班级个性名片打造中,教师可以培养儿童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意识,让儿童在参与中发展个性。系列文化建设的横向架构,不仅坚持了儿童立场,还让他们在全程浸润中,逐步激活自我的身份认同感,进一步促进生命成长。

2.纵向架构,岗位建设中提升身份认同感

班级岗位为儿童提供互动交流的体验时空,落实发展儿童的教育立场,不仅能让儿童的班级生活品质得到质的飞跃,还能进一步提升儿童的身份认同感,让他们在主动、健康的成长中完善自我。

班级岗位建设中,教师可以依据儿童的年段特征和班级建设的需要,关注儿童生活的持续性。教师可以先对儿童进行岗位启蒙,让他们初步建立岗位意识。在儿童对岗位有所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儿童自由竞聘岗位,给予儿童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当班级呈现“人人有岗、事事有岗”的局面时,教师再对儿童进行岗位指导,让儿童在明确岗位职责的过程中,生发责任意识。岗位建设到一定阶段,教师再引导儿童对自我和他人的岗位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借助多元主体的评价过程进一步发展儿童的个性。当班级岗位建设平稳实施一个阶段后,教师可引导儿童进行岗位轮换,鼓励儿童对自己的岗位进行升级,让儿童在岗位中充分施展才能。

3.纵横交贯,四季活动中升华身份认同感。

班级四季活动的系列建构,是一个班级生命力的最好体现。它在促进儿童生长体悟的过程中,不仅升华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感,还更新了他们的行为方式。

教师可引领儿童梳理班级四季活动的整体目标,在活动的主题选择、方案设计、组织分工、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反思全过程中,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里,引导儿童通过自主参与、探讨思辨、多维互动等过程,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

二、优化主体,深化儿童身份认同的适性场域

在稳健儿童身份认同适性场域根基的基础上,班主任还要依据儿童的成长需求,关联儿童的成长节点,给儿童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满足儿童个性发展,深化儿童身份认同。

1.社团链接中实现身份认同的“主动性”。

社团活动能提高儿童自主管理能力,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实现儿童身份认同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引导儿童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儿童通过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享受社团活动带来的成长之乐。

儿童的生命成长、个性飞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有目的地创造机会,鼓励儿童成立社团,给儿童时间和空间,不仅可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还可以形成融洽的班级文化氛围。一个个因儿童爱好而组建的社团让儿童在体验中张扬个性、快乐成长。

2.学科融合中实现身份认同的“整体性”。

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二者完全可以从目标体系、活动方式和参与主体等方面进行沟通和融合,最大程度上实现儿童身份认同的“整体性”。儿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进行学科融合的研究与尝试,通过拓展、延伸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推向更深处。笔者在执教苏教版语文六下《孔子游春》时,是这样融合的:景物描写教学中,融合春季探春实践活动;孔子对水的论述教学中,融合做真君子的品质;谈论志向时,融合理想的情怀……同时,让儿童自主设计探春实践活动,发展个性。

3.综合实践中实现身份认同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坚持学生立场,面向儿童整个的生活世界,通过对多元的主题、各种任务模式、不同的探索方式等进行系列开放的、综合的融通,让儿童在深入认识和挖掘实践的过程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感受自然之美。随着综合实践的渐次推进,新的目标、问题、主题也在不断生成,此时,儿童的认知和体验也在不断深化,其创造性能力也得到持续有效的提升,这显然是儿童实现身份认同“开放性”的共赢之措。

三、资源整合,延展儿童身份认同的适性场域

1.家校共育,提升身份认同的境界。

新的儿童发展生态中,作为儿童生态环境的重要成分,家庭文化资源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小学高年级,随着儿童主体意识的增强,我们更看重儿童对家庭的反作用。我们可以从儿童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始,让儿童在家庭中承担定量的家务;还可以引导儿童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体谅父母的辛劳;更可以指导儿童多与父母沟通交流,让父母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协助他们完成愿望……这种儿童对家庭的反作用不仅能改善亲子关系,提升他们身份认同的境界,还能有效增强儿童的家庭责任感。

2.社区资源,凝练身份认同的情怀。

通过社区文化生态建设的对接,分析儿童在社区活动中的发展变化规律,激发儿童关注、研究、参与社区事务发展的意识,凝练儿童身份认同的情怀,提高他们主动介入社区发展、传递关爱真情的能力。如我们开展的慰问老人系列活动,就是借助社区资源开展的活动。纵观整个活动,在对接社区资源的过程中,从前期调查、设计方案,到活动推进反思,再到实践反思等,不仅最大化地给予了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构筑了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生存空间,还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儿童主动、健康的发展。

3.突发事件,开拓身份认同的时空。

在小学这个人生的起点,学生们也难免会遭遇各种困难、挫折:一次考试的失利、一句同学间赌气的话语、一次老师的无意之举、一次父母的责骂等都可能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儿童生活中的很多突发事件,都可以成为开拓儿童身份认同时空的素材。一次语文课上,一个学生突然哭起来,我耐心询问后了解到他是因为刚刚考试没考好伤心。我于是利用当周的班会课组织开展了“没考好,我该怎么办?”话题研讨活动。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可以想想自己为什么没考好,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争取下次考好;可以找老师聊聊,请教学习方法;可以和同桌说说,分享考试得失;不要纠结分数,重在努力的过程;笑对分数,笑对人生等等。当那个学生露出笑脸时,她应该已经能够接受这次考试失利的事实,并在今后的每一次挑战中坦然面对各种“风吹雨打”。我希望,当我的学生再遇到挫折时,他们会想到这次活动,于自我思辨中快乐成长。“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只有经历了布满荆棘的坎坷与险阻,才能真正品尝到人生的美好。

坚持儿童立场的个性化教育,不仅能让儿童在身份认同中获得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还能为儿童实现自我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儿童成为儿童”。

猜你喜欢
认同感场域身份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