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聊天机器人交互传播策略探析

2019-01-13 09:50孙闻殊魏仁杰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拟人化游戏化人工智能

孙闻殊 魏仁杰

摘  要  新闻聊天机器人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新闻推送,这种双向交互的信息传播机制在赋予用户更多自主权的同时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商业化收编。文章从新闻游戏化、形象拟人化、服务智能化三个层面对新闻聊天机器人的交互传播策略进行探析,以期为传统媒体在智媒时代的转型发展提供些许参考经验。

关键词  新闻聊天机器人;交互传播;游戏化;拟人化;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2-0035-02

新闻聊天机器人(News Chatbot)是指基于即时通讯界面以对话互动的形式向用户推送新闻的机器程序。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竞争的产物,新闻聊天机器人更注重用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聊新闻”的传播机制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赋予了受众更多信息选择和主动探索的能力。本文将从新闻游戏化、形象拟人化和服务智能化三个方面来探析新闻聊天机器人的交互传播

策略。

1  新闻游戏化:交互叙事的程序修辞

新闻游戏化是新闻与市场合力作用的结果。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娱乐、艺术、公益等多种行业纷纷运用的一种参与式文化。新闻业若想在流量池中分一杯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黏连

用户[1]。

新闻游戏化是“通过某种过程化的语构与编辑来给用户一个自行探索信息的空间”[2]。游戏化的新闻用主要采用实时对话的交互手段进行叙事,这种叙事模式通常被應用于文字类游戏中,如2015年3 Minute Games游戏工作室推出的《Lifeline(生命线)》。在这种叙事模式下新闻内容被碎片化、口语化处理,用户可以对每条新闻短讯进行反馈来操控阅读进程或切换新闻话题。新闻游戏化使用户在自由开放的非线性叙事模式中成为信息的掌控者,阅读新闻变成了一种渐进获知的过程,这从本质上激励用户对媒介内容进行更深入的互动探索。

新闻游戏化可通过角色扮演和脚本设计打造虚拟的对话场景,将用户从旁观者转化为利益相关者,使用户获得沉浸式的直观体验。例如,希拉里竞选团队曾于2016年美国大选前在Facebook Messenger上推出“Text Trump”聊天机器人,它收集特朗普的公开言论作为语料库,并模仿其冒犯性语气与用户进行对话[3]。新闻游戏化解构了传统新闻报道的严肃性,重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直观感受,通过趣味活泼的互动机制实现对年轻一代目标受众的“收编”。

2  形象拟人化:信息之外的情感补偿

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的“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前一种媒介缺失功能的补救。新闻聊天机器人对以往新闻产品缺失的情感功能进行了弥补,通过塑造亲切幽默的拟人化形象为用户带来真切的陪伴感与参与感。

“拟人化指的是将人类专属的心智、意图、主动思考、情感以及行为特征赋予非人类事物的过程。”[4]美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埃普利(Nicholas Epley)等人认为拟人化倾向产生的原因有三点:长期的孤独(chronic loneliness)、社会脱节(social disconnection)以及依恋焦虑(attachment anxiety)[5]。互联网在建构“地球村”的同时,也淡漠了现实世界里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虚拟实在性”使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媒介依存症”,陷入“精神真空”的心理危机。在这种需求场景下,具有人格特征的新闻聊天机器人能够精确瞄准用户的痛点,在推送新闻之余为用户带来陪伴感和愉

悦感。

新闻聊天机器人并未拘泥于“新闻播报员”的角色,它更像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朋友”。首先,聊天式的场景设计让用户对界面彼端的新闻推送者产生人格化想象,每当机器人发送一则新闻资讯之前,都会在对话框中出现意为“正在编辑”的三个小圆点,仿佛和读者对话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类。其次,新闻呈现方式更具亲和力,严肃呆板的传统新闻报道被口语化的文本和表情包代替,阅读新闻的过程就像在浏览朋友发来的讯息。最后,在新闻报道之余,新闻聊天机器人还会向用户表达人性化的关怀。例如,CNN、BBC等新闻聊天机器人都会在用户打开应用程序时发出“早上好”“很高兴再次见到你”等亲切问候,而Quartz在新闻推送之外还会教用户如何做免揉面包。

3  服务智能化:技术导向的体验升级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重组、优化新闻产品的同时,为用户带来更完善的信息体验。新闻聊天机器人服务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闻聊天机器人能够打通不同媒介之间的符号壁垒,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信息糅合成一篇信息丰富的融合报道,通过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为用户打造立体的、全方位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新闻聊天机器人也可以通过引入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人工智能技术将新闻场景“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2017年9月,Quartz在对“卡西尼号”坠落土星的相关新闻进行报道时融入了AR技术,用户点击超链接后可以将“卡西尼号”放在手机摄像头拍摄的现实场景中,从而直观感受其真实体积和设计细节[6]。

其次,个性化推送算法机制的引入让新闻聊天机器人能够满足用户“千人千面”的需求。新闻聊天机器人能够利用交互过程中的反馈机制细分用户,获得更加全面、深层次的用户画像,通过用户每一次的选择计算出其兴趣爱好及身份信息,针对不同群体的用户实现新闻的个性化推送。然而这种算法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决策风险”和“偏见风险”,如何在用户画像精细度和“信息茧房”效应两者中取得平衡是一个亟需重视的问题[7]。

最后,新聞聊天机器人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场景需求,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的实时帮助用户做出信息决策。许多新闻聊天机器人在新闻推送之余能够执行特定新闻搜索、事件趋势预测等任务。例如《纽约时报》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推出的新闻聊天机器人就能够针对用户输入的大选关键词迅速反馈对应信息,在被问到关于“候选人竞选结果”等开放式问题时,聊天机器人会准确判断出用户的意图,并给出相应的预测结果[3]。

4  结束语

游戏化叙事、拟人化形象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都是新闻聊天机器人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来留存用户的手段,交互传播策略本质上是新闻行业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受双方关系转变的应对机制,其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智媒时代用户主体地位的回归。在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从业者应当具备产品经理的思维,从技术应用到内容呈现,从阅读体验到心理需求,新闻产品的设计必须方方面面地考虑用户体验,才能在激烈的产品竞争中取得优胜。

在目前的弱人工智能阶段,“聊新闻”仅仅停留在信息呈现的交互层面,还没有深入到语义理解的交流层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闻聊天机器人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将会逐渐增强,其交互传播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对话即平台”(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8],即媒介和技术的发展将越来越趋向于自然化和人性化。新闻聊天机器人有望在这场技术潮流中先拔头筹,用科技的力量勾勒新闻业的崭新未来。

参考文献

[1]张超,丁园园.作为游戏的新闻:新闻游戏的复兴、意义与争议[J].编辑之友,2017(3):37-41.

[2]林正,朱亚希.渐进获知与交互参与:新闻游戏的动机激发策略分析[J].中国编辑,2019(1):8-14.

[3]张操.从美国大选报道战看新闻聊天机器人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7(3):95-96.

[4]张力.拟人化对品牌犯错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6.

[5]Epley N , Waytz A , Cacioppo J T . On seeing human: A three-factor theory of anthropomorphism [J].Psychological Review, 2007,114(4):864-886.

[6]Stephanie Chan. Quartz adds augmented reality models to its news reports[EB/OL].https://venturebeat.com/2017/09/20/quartz-adds-augmented-reality-models-to-its-news-reports/2019-06-13.

[7]张超.新闻生产中的算法风险:成因、类型与对策[J].中国出版,2018(13):38-42.

[8]James Vincent. Microsofts wild vision for the future puts conversations at the heart of computing [EB/OL].https://www.theverge.com/2016/3/30/11331388/microsoft-chatbots-ai-build/2019-07-08.

猜你喜欢
拟人化游戏化人工智能
一词拟人化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调皮的小雨点
浅析拟人化无人驾驶交互界面对信任度的影响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下一幕,人工智能!
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