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息习作教学是一种基于全息教学理论,指向深度写作的习作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真实情境的主题,采取探究式、挑战式、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单元习作,完成一系列习作任务,最终达到习作要素建构与素养形成。教师可以通过体验中重演、寻找全息元、建构言语个体范式等路径,引导学生全息习作,进而运用全息性评价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全息习作;深度写作;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9-0026-03
【作者简介】李笋,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曹庙中心小学(江苏泗洪,223944)校长,高级教师,宿迁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课程与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只有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深度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教学改革的成功。全息理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思维、思想的发展,为习作教学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此,笔者以全息理论观照习作教学,建构全息习作的范式,探索学生深度写作的规律,促进学生习作品质的提升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一、全息习作的意蕴
1.全息习作的定义。
全息教学理论认为,“全息元”是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基本单位,课堂教学就是各个全息元互动共生。课堂教学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形成能力的多维化结构、综合素养的立体结构。[1] 全息习作以全息的教材文本、教学法则和拟真情境为载体,旨在形成教学的立体生态,构建学生的素养结构,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全息习作教学让学生围绕真实情境的主题,采取探究式、挑战式、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单元习作,完成一系列的习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习作教学通过单个习作“全息元”形成习作单元,运用开放式的自主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习作的综合素养,建构以学为中心的全息习作范式。
2.全息习作的特点。
习作单元的整体性。统编语文教材在编写教材时突出了大单元整体性的特点,习作单元既注重人文性要素,又突出习作方法要素。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上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在人文主题上强调“立意为宗”,在习作要素上强调“围绕中心选取不同事例或不同方面”进行表达。在《夏天的成长》中围绕“成长”,从不同方面选取事物的成长事例表现夏天的生机盎然;同时,教材还通过“交流平台”“例文促写”等项目推进习作教学。从阅读教学、交流分析、例文示范,再到习作表达,全息习作呈现出序列性与整体性的特点。
学习过程的时空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学生要具有表达自己见闻、感受与体悟的语言表现能力。学生在生活学习的时空中积累素材,对发生的场景与信息进行认知与审视,在时空的交错中言说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表达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
习作能力的层级性。在写作目标的设置上,课标关注了学生习作能力的层级性。第一学段定位为写话,第二学段才开始习作,呈现出习作教学的层级性,与全息教学理论中的分阶段教学相契合。在习作过程中,全息习作强调选材、立意、构思、起草、修改等环节;在习作思维运行中,全息习作关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创造能力。在思与写上,均体现了层级性。在写作的要求上,一、二年级注重兴趣培养,鼓励写自己的话;三、四年级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信心,要求学生能观察周围的世界,写感受深刻的内容,注重交流与表达;五、六年级则要求写作有真情实感,表达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体悟与思考,同时要学会多角度观察,注重修改评价等。这些均体现出全息习作的层级性与渐进性特点。
二、全息习作的路径
1.在体验式创作中重演生活体验。
学生习作的创作过程应是生活体验的高度重演,学生在重演中表达着自己的感性与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其创作的动机,激活情感、思想、文本创作的经历。全息习作教学注重情境创设与学生体验,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知识与情境之间的联系,在思考与写作表达中成长。例如:学生在《湿地露营》习作中,经过生活情境的回忆与再现而创作:“我把自家的帐篷搭好了,就去同学家玩了。这家遛遛,那家看看,玩得不亦乐乎。”通过习作表达情感,构建情景的存在意象,让习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高度融合,让习作与学生的生命发展积极关联。
2.在习作素材选择中找寻全息元。
习作教学的全息元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结构单位,而且是相对独立的自育性单位。[2]习作素材本身具有全息性。当我们把习作的素材作为写作文本元素时,素材便成为文本的全息元,构成习作。随着创作主体对素材的个性化呈现,学生深度习作素养得以体现,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转化,体验在活动中内化,对象在学习中发展,习作在应用中创作,评价在成长中达成。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上第六单元《我想对您说》的习作教学时,笔者提供了歌曲《母爱》《父爱如山》,在全身心投入的倾听中调动学生关于“与父母说话”这一习作的全息元。让学生回忆与父母之间难忘的事,讲讲自己对这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然后聚焦其中感触最深的一方面写成一封信,装在信封中送给父母。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中关于场景、细节描写的方法,迁移运用至自己信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以全息元优化全息写作系统。
3.在“缩影”与“整體”交互中多元表达。
从习作的表达来看,创作具有特殊性,是学生个体对生活的深度体验,是独特的“这一个”,是作品整体的一个缩影。
“语文教学,岂止是文字?没有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人文和人生,没有觉着文字上的气息和温度,就没有言语生命密码的确解和言语生命的传递。”[3]言语生命的密码到底在哪里,应由言语生命的缩影去表现整体的主题,由整体主题生成言语生命的缩影。在大单元整体化与习作要素的缩影中多元表达,构建生活的大主题,表达学生的真实内心,品尝一场习作表达的盛宴。例如:对于泗洪的学生而言,教学红色革命主题可以让学生参观“朱家岗战斗纪念馆”,祭扫“朱家岗烈士陵园”,聆听朱家岗战斗故事,班报展示习作成果,以此展现“缩影”,以小见大,学习革命精神,开展传统教育。
4.在语言建构中实现全息发展。
钱冠群先生认为,“语言建构在字词语篇上存在全息性” [4]。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表现着习作教学的全息性。在语言的建构中实现学生的全息发展,就要利用其内容的全息性对应儿童生活、学生本体、习作创造的全息性,以语言文字去表述儿童认识世界、体悟世界、建构世界的点点滴滴。在语言的建构中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品行、人格、智慧的全息发展,帮助其处理好“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的关系,促进其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例如:在进行统编语文教材二上《垃圾分类我能行》全息习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知晓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调查垃圾分类的现状,讨论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措施,提出垃圾分类的建议,分享垃圾分类的体验。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习作素材,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全息习作的评价
全息习作的实施过程要通过其评价作保障,运用评价杠杆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方面,建构全息习作评价框架。根据全息习作的总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四个维度建构全息习作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具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
另一方面,完善评价标准。依据国家中小学课程方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学生习作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全息习作评价。积极采用个案研究、调查跟踪研究、习作课教学观察、全息习作云平台数据积累等方式,逐渐形成符合学生习作真实情境的深度评价量表,利用全息习作大数据完善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使学校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更加个性化、人性化、潜质化。
总之,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文本、习作者素养、教学方式等全息元素,探索全息习作的教学路径与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学生习作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养成。
【参考文献】
[1]刘宗寅,秦荃田.全息教学论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68.
[2]金一民.“学习”的突圍:基于全息理念的学习改革[J].江苏教育,2019(26):52.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06:975.
[4]钱冠群.语言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