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领导力内涵及提升对策研究

2019-01-13 09:48于磊徐凤姣纪坤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23期
关键词:领导力内涵培养

于磊 徐凤姣 纪坤

[摘    要]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是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模式和途径。文章对领导力研究现状、领导力的内涵以及高校领导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定位培养思路、完善培养制度、优化培养流程、构建评估体系等策略,对如何提升大学生领导力进行探析。

[关键词]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内涵;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23. 07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23- 0190- 03

0      前    言

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涉及领导科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随着人才观念的不断更新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具有卓越领导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中国要把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列为大学人才素质培养的重点[1]。因此,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1      领导力研究现状

“领导力”(Leadership)是近年来领导科学领域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美国学者对领导力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在领导力理论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到高校学生教育领域。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珊·R·考米斯(Susan R. Komives)等人在美国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丹尼森大学( Denison University)就将领导力研究用于工作、课外活动及项目研究中,并在丹尼森大学开设有专门的领导学课程[2]。

随着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深入,美国高校学生领导力教育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其领导力教育己经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概念模型、实践标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在这一领域,有大量以学生为中心并反映学生发展多样性的奖学金评定、危机评估,以及诸如专业协会和研究生预备课程等领导力教育支持系统[3]。

2      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

领导力理论研究最初关注的是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其后经历了特质理论、风格理论、情境/权变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四个主要阶段。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领导力进行了界定。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在《领导力》一书中这样定义:“领导力就是激励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奋斗的艺术”[4]。Bennis认为,领导力是把愿景转化为现实的能力;Chapman和ONeil认为:领导力就是我们影响别人的能力,激励别人实现极具挑战性的目标[5]。

我国学者奚洁人认为,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尤其是能引导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能力或是组织和影响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的能力[6]。朱德新认为,领导力是指建立在领导职能、领导体系、领导素质基础之上,领导者引领和管理被领导者及相关方,实现共同目标和愿望的一种能力和影响力[7]。

从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领导力的解释中,可以发现,领导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对组织或他人施加“影响力”的能力,这个能力具有目标和目的指向性,它不单单是存在于某个人身上,也存于组织中普通人身上。领导力培养主要是针对领导活动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在学校系统、社区以及企业和政府等各级各类组织中,促进领导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8]。

3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依靠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很难解决学生对领导力的感性认识问题,无法提高学生实际的领导力,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缺少切实可操作、可量化的具体途径,同时,也缺少对学生领导力客观、全面评价。目前关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3.1   培养理念不先进,创新意识弱

对于大学生领导力的开发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担任学生干部的实践,未能将先进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特点做好培育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3.2   目標模型不清晰,针对性不强

现有研究中,大学生的领导力的概念和内涵解读,大多是从通用的领导力概念转借而来的,不能体现学生领导力的特点。

3.3   教学体系不系统,职责不清晰

对学生的领导力培养缺乏系统的设计,停留在靠几门课的理论培训,实践方面仅仅靠教师言传身教和学生干部的实践锻炼。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完备性和针对性不强,培养目标模糊笼统,不够具体细化,教学方式、保障需求、考核评价均不够明晰,各级职责分工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培养约束激励机制乏力。

3.4   评价方法不精确,缺少可操作性

学生领导力开发的效果如何,需要靠评估来检验。目前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全过程、个性化的评价机制,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对学生的领导力和潜能缺乏客观全面真实的评价。

4      大学生领导力提升的策略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以领导力提升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这也是在充满变数和多元化的环境下,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培养未来优秀领导人才的需要。社会各界都要给予高度重视,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学生本身等多方资源,统筹课程教学、体育训练、学生日常领导活动的关系,通过定位培养思路、完善培养制度、探索培养流程、构建评估体系等,促进大学生领导力提升。

4.1   定位“通识式”的培养思路

“钱学森之问”对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困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高校应该重视通识教育,而领导力培养正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力是任何人都需要而且能够养成的能力。信息化社会的工作节奏和强度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坚实的理想信念、科学文化、领导管理和身体心理基础,既有较强发展潜力,又能胜任社会需要。针对这一目标,要在培养过程中明确将领导力培养列入通识教育中,端正教育理念,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既精通专业,又能熟悉领导,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大学生。

4.2   探索“一体化、常态化”培养制度

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科学制定和完善包含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在内的各类机制。要按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生领导力模型,建立学生领导力培养和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细化,把培养和评价目标逐一分解到教学、实践和生活之中。以此为基础,调动从学生、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各方力量,实现一体化、常态化的培养。

4.3   优化“全过程”的培养流程

领导力培育的实践性很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与之相匹配。国外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上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实践环节锻炼学生领导力。应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环节,创造条件“全过程”让学生进行领导活动的实践锻炼,不间断地累积领导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课外,完善学生模拟领导机制,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学生相应职权,保证学生实施自主管理的有效性,最大限度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践锻炼。

4.4   构建“精细化过程管理”的评估体系

培养效果评估是提升大学生领导力的有效手段,是检验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中的成效和缺失,而进行的客观的测量和评价活动或过程。针对以往考核评价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评价方式坚持全面评价的理念,大学生领导力评价不仅接受理论考试评估,还要接受来自同级学生、教师的评估。评估的过程要强调客观,致力于对学生实际表现的考察,并且及时通过报表形式记录下来。要保证评估的长期性,将评价贯穿于学生的经常性活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表现都要通过周围人的观察得到评价,并通过建立各类评价信息表,以报表形式收集起来,最终形成对学生领导力表现的客观印象。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John P Dugan,Susan R Komives.Leadership Theories[M]//Susan R  Komives,etal.The Handbook for Student Leadership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NewYork,NY:Jossey-Bass,2011.

[3]Julie E Owen.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M]//Susan R Komives,etal.The Handbook for Student Leadership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NewYork,NY:Jossey-Bass,2011.

[4]James M Kouzes,Barry Z Posner.The Leadership Challenge[M].Fourth Edition.San Francisco,CA:John Wiley & Sons,2007.

[5]李金林,王芳官,金海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學,2010(11).

[6]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7]朱德新.高校大学生领导力研究[J].消费导刊,2008(9).

[8]高聘.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领导力内涵培养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