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拉里别克·叶先
(新疆阿勒泰市切尔克齐乡中心小学,新疆 阿勒泰 836508)
引言:总体而言,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强化学生数学应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学困生,如何才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成为每一位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首先,农村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以及认知能力、思维模式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以及提炼信息的能力比较薄弱,针对数学问题的文字表述无法从中获取有效清晰的条件,也就无法掌握题目的核心含义。其次,大部分的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都缺乏良好的推理能力,所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比较混乱,并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使得解题过程在做无用功。最后,数学学困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且学生的计算以及书写能力比较弱,计算中出现错误或者书写不规范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解题失误的几率增加。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当中,农牧区大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家长根本带不上孩子的家庭作业,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矛盾现象,既想得到更多的,但是另一方面就是畏难,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没有自信,最后成为学困生。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受到环境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比不上城镇条件,同时,农村学校的住房等生活条件,也是限制农村学校留不住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很多的青年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当教师,而老教师则在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上跟不上现代教学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枯燥的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最终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学整体水平受到限制,因而存在解题障碍,产生学困生。
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好的教师,而转化学困生就得先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逐渐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建立学习自信。为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立足于学困生本身,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时来构架学习内容,指定一定的学习任务,如课后的数学作业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成就感的体验。
其次,教师要针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后辅导,用自己的爱心和关心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既要使用鼓励、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又要强化学生个性发展。最后,要用多样化的课后活动以及数学小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进而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小游戏,以三个学生为一组,走出教室,引导学生用身体去“摆放”时针、分针以及秒针,也可以给其他学生给出时间,让小组学生合作进行表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阅读审题能力。农村学困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阅读审题能力差,会直接限制其解题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审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含义,抓住核心,让学困生看到问题的简单,而不是困难,自然而然的就能够解决问题。例如: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数学应用题,对学生的阅读和审题能力进行训练,如在学习“分数”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出题,如:一本故事书总共30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3,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那么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题突破口。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除了基本基础的知识,学生的问题思维,数学思维培养也十分关键,能够思维让灵活运转,问题也就简单了,因此,农村小学数学针对学困生,要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促使其主动思考,帮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如小明、小王和小红一同练习写钢笔字,三个人平均下来每人写字 22 个,这其中小明写了26 个,小王写了 20 个,那么小红写多少个?在解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基础好的学生带领学困生,促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当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当其遇到困难时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平均数是怎么求得的”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突破口,进而逐渐解决问题,增强其学习自信[2]。
总之,学困生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教师要注意关注,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交给其正确的学习、解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索和发现,继而打开其数学思维,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