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媚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荆公小学,江西 抚州 331800)
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中固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教师应当注意,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是点,而能够将文字读懂,融会贯通才是语文学习中的面,教师在语文科目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这样才能保证语文学科整体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尽管当前新课改下的教育环境已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学校及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授学生们完成简单的听说读写,认为小学生只要掌握课本上的生字生词,能够简单的进行运用就可以了,这种教育观念是极为错误的,其所坚持的教学思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也是完全行不通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教育形式下学生全方位、现代化的发展需求[1]。
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都未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往往都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这样一来,教师不重视阅读能力培训,学生自己又认识不到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就会严重耽误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对后期高年级的语文学科学习难以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语文学科是一个重视积累的学科,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重点固然在生字生词的学习,但是,在小学三年级及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从小开始,从早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及早的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才可以确保在后期的语文学习中能够做到对教材文章蕴含的思想的正确感受和把握,从而保障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2]。
如果把语文学科比作一个人,那么学生对于字、词、句的听说读写就是这个人身上的骨骼与肌肉,而学生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是这个人身上的血液和灵魂。因此,若不具备足够的阅读能力,这个“人”就好比一具行尸走肉,是不能长久的存在的。所以说,学生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面对一个文字作品是才能够具备足够的底气与自信去分析,去探寻作者内心真正的想法,去理解到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精神,并从中获取到真正有价值的观点,从而有助于自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综上,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教师一定要及时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孩子最大的老师。小学生尚处于自制力较差的成长阶段,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而要想让其学习一件事,首先就要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才会使其自发主动的去参与,去实践。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同样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从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了解他们现阶段对哪种类型,哪种风格的文学作品感兴趣,进而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文学作品,确保学生会真正的阅读这些作品而不是受制于教师的压力才被动的走马观花式的翻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意识,真正的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4]。
首先,教师应给要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活动,因此,只有在一个安静,舒适且无压力的场景下,才会给阅读者带来内心的宁静,而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效阅读。所以,学校及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打造优质的阅读环境,不能将阅读活动变成一个强制性,压迫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会削减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反作用。
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在课堂之外创建更多阅读平台。比如,现在微信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以阅读展示作为群聊的主要内容,号召学生将每日阅读心得在群内分享打卡,并定期开展评比活动,由学生自行投票,选出觉得最有意思的阅读分享,增加阅读活动的趣味性,从而在课外也能够培养和建立学生的阅读能力[5]。
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活动绝对不能仅仅局限在字词的简单的听说读写,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最基本的体现,因此,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就包括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再具体的教学实践互动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利用课上教学时间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通过建立小组,让学生在组内乃至班内分享交流阅读心得,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创建优质的阅读平台,增加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从而全方位的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