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彪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李庄乡李庄小学,河北 保定 071100)
笔者在讲授课文《春》时,考虑到教学内容如具备形象性则能够更好的强化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之前预先制作了PPT课件,把课文中所提及的同春有关的一系列景物,如春风、春雨等利用图片与视频的形式表现于其中,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播放展示。如此一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学生不但对春天的各类景物形成直观的感官体验,同时也在视频中聆听到同春天有关的主题背景音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同视频中的春天主体朗诵一起进行诵读,依托此种教学模式,教师将学生带入到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说,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图片、视频与音频巧妙地插入其中,使得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得以增大,同时使学生的认知范围得以扩展,并使学生藉由教师创设的特定教学情境提升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使其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感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从而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角色意识,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朗读效果。如在教曹操的《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碣石山的风景和大海波涛汹涌的音效,曹操即兴赋诗的形象,学生完全陶醉在奔腾的大海、雄浑的声音、博大的胸怀之中。又如笔者在为学生讲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先组织学生集体鉴赏《泰坦尼克号》这部灾难影片,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影片中的船舶撞上冰山的片段进行播放,使学生深化了对文章主体内容的认识,并且藉由视频给学生带来的强烈感官刺激,使学生产生了对文章内容的强烈探知欲望。此时,笔者为学生进行了小说三大构成要素的知识点讲解,同时结合文章中哈尔威船长的角色形象,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与文章主旨的全方位理解。其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学习文章之后,将自己想象成诺曼底号上的一名普通乘客,以乘客的身份进行情感的抒发,从而为后续的作文课程做好了先期性的写作内容铺垫。
从技术角度看,多媒体技术能够作为语文主题类文章内容的有效载体,从而使学生藉由多媒体技术的文章载体作用实现对文章的广泛阅读,进而使学生通过阅读深化对文章内容与主旨的领会。
笔者在为学生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基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诗人在诗词中所表现出的对家国命运的忧思之情,笔者在课前借助文献检索,收集了能够体现杜甫的家国情怀思想的同类诗篇,如《春望》、《无家别》等,并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式阅读,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杜甫诗篇的主题阅读,洞悉与领悟了诗人对家国命运、民间疾苦的关怀之情。同时,笔者还遴选了另一些代表性的同类诗篇,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以便学生深化对诗人爱国之情的了解。此外,还选择了一些学生所熟知的近代人物,如周总理、文学家鲁迅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伟大人物为国家民族的危亡而投身于时代洪流中的奋斗精神,从而在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操的陶冶,进而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成分。
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难现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在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下,语文课已由教师肢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闪而过,学生缺乏思考、消化,造成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记忆不牢。同时,多媒体教学埋没了教师的个性特长。如若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完全依托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内容展开,则将导致教学形成同质化倾向,使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个人专长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彰显,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自身的教法、教态等专长,因对多媒体技术的过于倚重,而无从发挥。教学模式的更新,并非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摒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能够藉由自身渊博的知识、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学生陶醉其中。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做到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才能相得益彰,达到优势互补。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给予学生全新的感官体验,使其学习兴趣提升,然而必须看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足,诸如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则会导致教师的自身讲解能力与课堂掌控能力下降,同时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资料如若遴选不当,也会导致课堂失序,背离了原本的教学目的。有鉴于前述情形的存在,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应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应意识到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辅助手段,避免陷入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