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军
“饮食,活人之根本也。是以一生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
以上是《遵生八笺》中的一段话,其大意是:饮食是滋养形体的主要手段。而病从口入,服食不当,会伤生害生。因此,在养生家看来,饮食的目的不在于追求色香味感官阴阳关系,使人体内脏肺腑功能协调,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饮食对于人之健康实在太重要了,老子的健康理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仍是有其指导意义。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色欲伤目);五音令人耳聋(声欲伤耳);五味令人口爽(味欲仿口);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情欲伤心),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物欲伤身)。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指出:“五 色 ”“ 五音 ”“ 五味 ”“ 驰骋 畋猎”“难得之货”对人的害处后,明确提出饮食养生之道应该是“为腹不为目”。
什么叫“为腹不为目”?王弼的注解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人活着就要靠外物来养活自己、保养自己,吃饱穿暖了这就叫“为腹”,人的肚子的容量是有限的、人活着的最低要求就是填饱肚子,老子用“腹”来代表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千万不能成为外物的奴隶,这就叫“不为目”。
人的眼睛看东西是无限量的,正因为无限量,便具有贪欲性。老子用“目”来代替了眼、耳、口、鼻、身、意六种欲念。“不为目”就是不要被“五色”“五音”“五味”和难得的财物,把心智搞疯狂了,把人的品行破坏了。
老子“为腹不为目”的养生思想,是他经过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考察后得出来的。老子生活的现实是:一方面王公贵族们锦衣玉食,花天酒地,腐化享乐;如《老子》53章描写的“朝甚除、田甚芜、食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另一方面是“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再从历史上看,腐败甚至亡国往往在饮食男女上。在老子眼里,无道的夏桀和纣王,以及“食税之多”“求生之厚”的王公贵族都是“盗夸”,最后莫不身败名裂,亡身亡国。
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丰美的饮食会使人口味迟钝,若天天宴饮,大鱼大肉,会觉得“味无味”。甘脆肥浓的美味佳肴,把握不好,将成为腐肠之药。而普通老百姓的粗茶淡饭,别有滋味,老子谓之曰“甘其食”。
古往今来不少人“甘其食”而长寿。宋代长寿诗人陆游,中年得了胃病,后来得到了张文潜的粥疗之法祛除病患,写了《食粥》一首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还说:“紫驼之峰玄熊掌,不如饭豆羹芋魁。”这就是“甘其食”。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十分钟情食粥,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决也。”美食家苏东坡写道:“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说美色是一把斧头,美食是一股烂肠的毒药。他认为“蔬食胜于八珍。”
道德修养好的人,会健康长寿。故医家和养生家都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
什么是德,以道解儒的董仲舒说的“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美其身”。接近老子“德”的观点,老子认为,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德与道一样是自然的,任何物类都顺应自然之德而存在于自然界。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之德行像婴儿那样纯真自然、无私、无欲、不争的天性,即老子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要达到这样的德的境界,就要加强道徳修养,怎样才能修道以合德?在《老子》第33章、59章里,其阐明了修道合德的观点和途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道)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3章)老子认为,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知己、自胜更为重要,而只有达 到“ 自 知 ”“ 自 胜 ”“ 自 足 ”“ 强行”(努力不解)“不失其所(道)”的人,才可能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超越死亡,长久存在。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毋,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长生久视之道。”(59章)
“啬”,指爱惜精神、节制心欲、积蓄力量,“事天”指养护身心,保养天性。老子把“啬”看成是修身治国的最好原则。他认为维持生命的长久,维持国家的稳定巩固都离不开这条原则。道德修养是一个精神境界的问题。“重积德”就是按照自然之德来净化自己的思想,排除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道德和欲望,返朴归真。心安神,意志不乱,气机调和,血流畅达,精神上自由,自然会体健寿延。
古今寿星中有德者居多。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是一个典型。他甘居淡泊,不为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后召他进京、给他高官厚禄,他都一一谢绝,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立志解除病人痛苦,对病人视为亲人,不分贫富亲疏,有求必应。不贪不骄,待人平等谦和、正由于他修养好,医德高,又善于养生,寿至101岁,或曰141岁。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一篇“大医精诚”成为医者学习典范。他留给后世一句至理名言:“德行不充,纵服金丹玉液,未能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