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涛
(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普昌镇阿尔乡中心小学校,四川 凉山 616850)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语文素养取决于阅读量的多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和家长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才重视孩子的阅读。当然,考试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手段,我们不否认阅读也存在这些功利性。但是如果孩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提高的就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而是自己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将课内阅读拓宽到课外,将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实现阅读的目的。
要想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首先必须在课内阅读的引导上打好基础,而且要做足准备。有位学者说过,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范例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学好“例子”。在课前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或者预习课文,在课堂上精讲课文时,引领学生赏词品句,反复推敲,让学生明白哪些内容应该做批注,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哪些需要略读,从而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这样,有了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就会带动课外阅读,也就是所谓的“课内得法,课外收获”了。
例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学生一定会为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而心生敬意。这时候,我们不妨将课本知识拓展,向学生推荐与周恩来相关的课外读物来读。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举目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也就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了。由课内都课外,由精读带泛读,有了课堂上扎实的引导和示范,课内外阅读会有效结合起来,提高阅读的效率。
立足教材,辐射拓展
之前我们说了,教材是学生开始阅读的根本和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才能让课外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衔接,有效整合。因为教材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例,我们可以围绕这个范例,把和课文内容、写作方法比较相近的的文章搜搜集起来,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就可以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辩证看待问题,表达观点的习惯。
如,《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性较强,学生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把《王二小》《小兵张嘎》《海娃》等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推荐给学生,组织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拓展性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立足教材,由课内折射课外,课外延伸课内,课内得法,课外发散,使课内外阅读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才会阅读,才能掌握阅读的方法,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首先,教师要有读书的习惯和榜样示范,才能带动学生去主动阅读。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名人读书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原因,从而激发读书的欲望。其次,教师的言传身教,胜过重复的教导和无谓的灌输。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而一个人的阅读,无疑打上了他个性的烙印。所以,教师不仅读自己喜欢的书,同时也要读学生读的书,这样就和学生有了交流的纽带,也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与学生一起读书交流的时候,适时向他们推荐优秀的文化著作,这样,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深度就会发生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
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靠老师,家中的教育靠家长。而且,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习惯,最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会认字了,会读书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但是这还不能满足于现状,这好不容易激发培养起来的兴趣还需要精心的呵护,养成习惯,这就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让家长朋友明白,孩子是自己的,在学校的教育任务是老师,回到家里,家长要负责配合。而家长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配合就是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将课堂拓展内容在家庭进行巩固和消化吸收。只有家长也和老师一样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做孩子阅读的榜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如,学校老师推荐学生读《草房子》,回到家,在孩子阅读的同时,家长也可以读,一边读,一边就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交流,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说,一个阅读氛围浓厚的家庭,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与众不同,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启示。
总之,文明传承靠书本,人类进步靠书籍,国民素质提升靠读书,国家强盛靠读书。我们要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把课内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让阅读充满花香,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